奇书网

奇书网>外国电影史 > 第六节 伊朗电影与阿巴斯和马克马巴夫(第2页)

第六节 伊朗电影与阿巴斯和马克马巴夫(第2页)

《天堂的颜色》(TheColorofParadise,1999),导演马基德·马基迪。影片获得1999年蒙特利尔电影节最佳影片奖,入围多伦多电影节、纽约电影节、伦敦电影节、香港电影节,代表伊朗角逐2000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影片讲述了一个盲童的故事。8岁盲童墨曼心地善良,热爱读书。他用灵巧的手、灵敏的耳朵,与大自然接触,感受风的舞蹈、溪流的歌唱。在他的心中,虚幻的天堂仿佛渐渐有了颜色。但是父亲嫌他累赘,把他送给一个瞎眼木匠当学徒。当父亲决定把墨曼接回家来时,却发生了悲剧,墨曼被河水冲走。

《醉马时刻》(ATimeForDrunkenHorses,2000),导演戈巴蒂。影片获得2000年戛纳电影节金摄影机奖,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芝加哥、爱丁堡、吉洪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奖等。影片讲述在伊朗和伊拉克边界,一群库尔德人靠走私生活。12岁的阿佑在父亲误踩地雷死后,成为家里5个兄弟姐妹的经济支柱。他加入走私,一心要攒钱给生病的哥哥动手术。

《苹果》(TheApple,1998)是女导演萨米拉·马克马巴夫18岁执导的第一部作品,她是有史以来入围戛纳电影节竞赛片单元的最年轻的导演。《苹果》是一部表现苦难的儿童电影,根据真人真事创作。两个12岁的双胞胎姐妹从出生起就被父亲关在家里,直到邻居发现,找来社工人员。两个女孩眼神怪异,不会言语。父亲的理由是:“女人生来是要嫁人的”,他对她们做的,只是为了保护她们。全片的调子沉重,含义深刻。

《风中飘絮》(ind,又名《让风带着我飞》,2000),导演穆罕默德-阿里·塔勒比,编剧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影片获得2000年威尼斯电影节评委大奖,2000年曼谷电影节最佳影片金象奖。影片讲述一个小男孩在踢球时不小心打碎了教室的窗玻璃,老师命令他必须在当天换一块新的玻璃,否则,不能再来学校。男孩去玻璃店买玻璃搬回学校,连夜安装玻璃窗。

《风中飘絮》剧照

《玛利亚的孩子》(SonofMaryam,又名《上帝的呼唤》,2004)是导演赫米·杰贝里的首部作品。获得伊朗儿童电影节最佳影片奖、最佳剧本奖,开罗儿童电影节最佳影片奖,是东京电影节、印度电影节、美国电影节、加拿大电影节、法国电影节、意大利电影节等多国电影节观摩片。拉曼是一个送牛奶的小男孩,住在伊朗的西北方,同时也在村里的教堂唱诗班唱诗。他的妈妈在他出生时就过世了,使得他对地方教堂里的圣母玛利亚像情有独钟,和教堂里的老神父建立了深厚的友情。有一天,老神父发生意外,拉曼和失明的朋友大伍必须面对新的责任。

伊朗儿童片通过电影与人沟通,表现儿童身上最美好的同伴友谊、互助力量、手足情深、责任意识、坚韧精神、美好向往。儿童片通过生活小事组织情节,细节设置独特,结尾不落俗套,往往出人意料,震撼人心。生活在贫困中的儿童并不因贫困而心灵扭曲,他们保持了最美好的人性。导演从贫困中发掘美,感动世界。

8。妇女题材影片介绍

《生命的圆圈》(Dayereh;TheCircle,又名《七女性》,2000),导演贾法·潘纳希。影片获得第57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影片讲述了7个女人的故事。7个都市边缘伊朗女性的梦想在街头交错、传递,从白天到黑夜,从恐惧、失落到漠然接受。她们每天的际遇,正是她们一生命运的缩影。她们中有出狱的少女、未婚先孕的女人、抛弃女儿的母亲、妓女等。导演在一天里讲述了女人一生的命运。从诞生到死亡、天真到痛苦、痛苦到麻木。没有超脱,没有改变,有的只是一个个相同命运的女人,在生命的圆圈里受着命运的摆布。

《女人三部曲》(TheDayIBean,又名《吉什岛的故事》,2000)是女导演玛兹耶·马殊姬尼的首部作品,制片穆森·马克马巴夫。影片获得2000年威尼斯电影节及釜山电影节的最佳亚洲影片称号。影片讲述了伊朗吉什岛上三个关于女人的故事。第一个故事是小姑娘哈瓦在9岁生日那天成为“女人”前的最后玩耍;第二个故事是青年妇女阿胡不顾离婚威胁参加自行车比赛;第三个故事是老妇人胡拉买下一大堆青年时代不能享受的家庭设施,感到茫然。影片三个小故事的女主角都在海滩相遇,分别发生在三个女人身上的故事概括了伊朗妇女一生的命运。童年失去自由,青年争取自由、付出代价,老年获得自由却不知如何面对。

伊朗妇女题材影片主要表现妇女对命运的抗争,构思巧妙,主题凝重。

《女人三部曲》剧照

二、远离政治的著名导演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AbbasKiarostami,1940—)是伊朗享誉世界的著名编剧、导演和演员。

1。生平与创作

阿巴斯1940年6月22日生于伊朗首都德黑兰,自小表现出对艺术的强烈兴趣,毕业于市立美术学院。他为交警局设计交通海报,同时给儿童读物画插图,后来开始拍摄广告和短片。对各种工作的尝试为阿巴斯日后从影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1969年阿巴斯开始拍片,成为一名导演、剧作家、制作人以及剪辑师。

阿巴斯在伊朗成为支柱型导演,但使他真正登上世界影坛、确定其国际大导演地位的是1987年导演的儿童片《何处是我朋友的家》,这部影片让他第一次得到了西方世界的承认。以后他的电影不断在国际电影节获奖,成为国际大导演。

《樱桃的滋味》剧照

2。《樱桃的滋味》

阿巴斯导演的《樱桃的滋味》(TheTasteofCherry,1997)获得1997年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大奖,他是伊朗首位获此殊荣的导演。影片讲述中年男子巴迪打算自杀,在樱桃树下挖好坟墓,想找一个愿意将他埋葬的人,并答应给这个人一大笔钱。他先后遇到的阿富汗人、库尔德人、土耳其人、囚犯、士兵、神学院学生和博物馆工作人员,都不愿帮他这个忙。

《樱桃的滋味》是一部思索生死问题的哲理影片,缺少情节也不注重画面构图,整个叙事发生在小汽车上。通过巴迪驾驶汽车沿途观看和在车上与人谈话,探讨生与死的主题。博物馆老人讲述桑葚救命的故事,对巴迪阐述生命美好的道理。樱桃的滋味喻指生命的滋味,桑葚滋味与樱桃滋味是一样的。老人问巴迪,你要舍弃樱桃的滋味吗?

电影结尾采取一组长时间的漆黑画面,从巴迪躺在坟墓中过渡到拍片现场,延续影片在路上的风格,表现生命的蓬勃生机。无论有没有人自杀,生活在继续,生命在继续。

《随风而逝》剧照

3。《随风而逝》

《随风而逝》(TheWindWillCarryus,又名《风将把我们带向何处》,1999)的编剧和导演都是阿巴斯,主演巴扎·杜兰尼。影片由伊朗、法国合拍,1999年获得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影片讲述一些人从德黑兰来到库尔德游牧区的伊朗小乡村,村民们并不关心他们为何而来。这些陌生人来到古老的公墓,使得村里人认为他们是在寻找宝藏。最后,他们离开了村子,村里人觉得他们并没有找到想要的东西。

影片开端秉承了《樱桃的滋味》的叙事特点,故事从小汽车在盘山公路上行驶,人在车上对话开始,展示沿途美景。旅行者在伊朗乡村停留时,非常友善地搭乘过往村民,倾听他们的诉说,以此表现民风民俗。影片结尾是旅行者在乡村感受到生气勃勃的生命本质、原始自然的美。

《随风而逝》描绘了伊朗偏远乡村的原始风貌,导演对伊朗人的贫穷落后没有采取批判的态度,而是以平和的心态,客观展示乡村的贫穷。美好的大自然、淳朴的民风与贫穷的伊朗人,构成返璞归真的影片风格,披露人性的光辉。

三、贴近现实的著名导演穆森·马克马巴夫

穆森·马克马巴夫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