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史官相当于现在的什么职业 > 七史氏宗谱(第1页)

七史氏宗谱(第1页)

七、史氏宗谱

(一)史氏家谱的分支

家谱是维系家族关系的重要现象。欧阳修就非常重视家谱的修撰,他认为:“以忠事君,以孝事亲,以廉为吏,以学立身”是做人的本分。[1]史氏家谱的名称各不相同,有的称宗谱,有的称族谱,也有的称为家乘。大家庭下的又有总谱、分谱和支谱之分。

一般认为,各地正式的谱牒创制于唐太宗时期。当时,他们采取“退新门列旧望,左膏梁右寒畯”的办法,统计出当时社会上共有一百九十三个姓,一千八百九十一家,由此归类成为宗族,让后世可以在此为基础写成族谱。

追溯史氏家族编写家谱的时间,最早可以上溯到两晋时期,较其他家族要早。可能与从事历史记载的工作有关,史氏家族的人们养成了以时间顺序记录事情的习惯。352年(东晋永和八年),史氏家族的十三世孙、宁庙朔将军中郎将史援,字道济,就立了一个庙碑,简单地记述了史氏家族最早的世系,追述了以官为氏的简要历史,实际上也为史氏家族溧阳宗谱开了首篇。史氏家族在当时社会中也是一个重要的上等的最早的姓。

史氏家族各支在历史上都曾多次修谱,目前留存于世的就有50多种,分布在全国各地,是非常珍贵的历史资料。这些家谱基本上能反映出史氏家族三个阶段、三大宗谱的概貌。比如:

1。溧阳与吴中系统

现有家谱中属江苏地区吴中和溧阳系统的有:《史氏吴中派族谱》、《史氏吴中派文献谱》、《吴中派史氏家乘表传》、江苏淮安的《迁淮史氏宗谱》两种、(江苏丰县)《古丰史氏长房族谱》、(江苏江都)《邵埭史氏重修宗谱》、(江苏江都)《史氏宗谱》、《常州史氏族谱》、(江苏常州)《史氏宗谱》、(江苏溧阳)《史氏务本堂支谱》、(江苏溧阳)《史氏宗谱》、(江苏江阴)《澄江史氏世谱》两种、(江苏宜兴)《男留史氏宗谱》、(江苏宜兴)《史氏宗谱》,等等。

江苏溧阳本是史氏家族的根据地,吴中地区也属江苏,因此必然对于史氏家族有较为详尽的记载。吴中系统的版本之多也是全国史氏之最,从明万历年间到清光绪、宣统,直至民国时期都有,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有钞本、木刻本、活字本和铅印本。从目前掌握的材料看,《溧阳宗谱》是史氏家谱中比较完整的。参考现今留下的《溧阳宗谱》和《杜陵侯世系》、《溧阳侯世系录》、《溧阳侯史公庙碑颂》、《溧阳侯传》、《汉封溧阳侯制命》、《封汉溧阳侯为灵济公敕命》,以及《溧阳原派图》等原始资料,可知溧阳史氏的全貌。

有关史氏家族吴中派的资料也不少,除上列外,还可以找到几种如:979年所写的《宋太平兴国年吴中派谱原序》;1172年,礼部尚书吴中中恪三十五世孙序,赵汝愚、文天祥所写的《吴中派谱原序与跋》;有史浩所写的《宋乾道年吴中派谱原序》;1182年虞允文所写的《宋乾道年吴中派谱原序》;1541年吴中的《明嘉靖年吴中派谱原序》;1706年《清康熙年吴中派谱原序》。这些资料的可贵之处在于它不仅有后代子孙的记述,更有很多宰相、名人所写的序与跋,尤其是史浩、虞允文、赵汝愚和文天祥的参与更为珍贵。而且,他们所记内容距离所发生的事件时间不远,非常适时,可靠性较强。

根据族谱记载:史氏家族远从东汉的壮侯开始到溧阳侯在当地都很有名望,到溧阳侯第二十二世孙史惟肖时,因其任清河县令(此时当属江苏境内),就把家迁移到终南的凤栖乡(终南县,唐时置,宋复置,故城在今陕西东)。之后,他的孙子史翙仁当上了山南东道节度使。山南东道位于今湖北北部、河南西南和四川东部一带。他以武功与忠烈“显于终南”。在他们的七世孙中有两位翰林学士,叫史惟则和史怀则,从他们开始就把家“从终南徙枋头”(枋头在河南浚县西南八十里),又从枋头迁到秀州的思贤乡(五代时吴越国置州,宋时因之,升为嘉兴府。曾属江苏省旧有的松江府境内,今为浙江省嘉兴县治)。之后子孙不断繁衍,史氏家族的人越来越多,人们习惯把它称之为史家村。惟则和怀则兄弟二人非常友爱、团结,“同生、同官、同迁、同居”。后来,由于时局艰险、人口增加,史惟则就率领他的儿子史成又转徙四明,形成为“世贵富多文儒之族”。为了明确源流,三十五世孙、吏部郎中史正志把这一地区的史氏家族综合列入吴中谱派系。(之所以用吴中这一地名,因为春秋时期有吴国,吴中为国都(今江苏吴县),在江浙一带有其代表性。)

1172年(宋孝宗乾道八年),史氏的三十五世孙、太师左丞相、会稽郡王、越王史浩曾为吴中派写有《宋乾道年吴中派谱原序》,他认为:“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历史可以记兴衰、明褒贬,使君臣读后明白治国之道,家谱同样可以表彰先进,劝诫子孙,成为后人的“从善之本”。根据他的总结,史氏家族的祖先们参与“保育、分茅、破贼、锡土、屏藩帝室”,为各朝的皇帝和政府做了发展经济、打击敌人、护卫皇室和辅佐皇帝等多项工作,从古至今“蔚有闻人”、名人辈出,使整个家族犹如有了“永其水木本源”,能够更好地发扬光大。同年,时任左丞相的虞允文也为史家写了《宋乾道年吴中派谱原序》,表扬“史氏子孙继此而能自修以振于时,则此谱之垂将愈久而愈光,由百世以至千万世未可量也”。吴中一脉在史氏家族中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2。明州系家谱

现有家谱中属于浙江地区的有:《史氏谱录合编》《萧山史氏宗谱》《萧山史氏宗谱》(萧邑史氏宗谱)两种。

属于浙江明州(宁波)地区的有:《史氏宗谱》《余姚半霖史氏小宗支谱》三种、《余姚史氏宗谱》两种等。

其中,直接与明州藤下史氏有关的有:《四明古藤史氏宗谱》两种、《鄞东钱堰史氏宗谱》《鄞东上水横街史氏支谱》《鄞东韩岭史氏宗谱》《鄞东前徐史氏宗谱》《鄞东史氏宗谱》、浙江象山的《关头史氏宗谱》、浙江绍兴《史氏谱录续编》、浙江嵊县的《浦桥史氏宗谱》等等。

家谱实际上是一部群众自己写自己的历史书,明州家谱除有文字外,另有画谱相配,这是明州史氏家族家谱的又一个特点。有关明州史氏家族宗谱的编写问题将在下述专门叙述。

3。《会稽宗谱》

《会稽宗谱》是越中谱的一个分支,“其中可见宋代先辈的经国济世之才和博深的文章天才”。

康熙年间,包括史氏子孙、友人曾书写过多篇《清康熙年会稽派谱原序》,一般都从史氏家族渊源说到祖宗的贡献,基本观点是认可会稽派为越中的一支,是明州宗族中分出去的。

他们认为:“溧阳、四明、会稽,条分缕析,于迁徙则记时,于居处则记地”,就不会因为分散出去而疏远了。他们以为,“宋南渡后四明之史乃大,其余分徙或由溧,或由浙。其在浙者则明、越两宗,屹然并峙。而要以吾溧为大宗”。在重修宗谱时他们采取“似者疑之,疑者阙之,信者彰之,讹者正之,略者详之”的原则,有利于“传后之子孙”。

溧阳侯五十二世孙奕楠在序中说得更为明确:“惟余家发源京兆,浚分溧阳,支迁四明,派流江浙宁绍各省郡县。自两汉唐宋元明迄今,阅年千八百载,历代五十五世。”他以为:“第地以人分,家各有谱。浙东会稽璞庵公续修绍谱,虽自成一家言,而溯二十九世以上,一遵溧阳,遁斋公续谱。三十八世以上一遵四明。立庵公续谱三十九世至今,则遵景泰甲戌诚庵万历癸卯”所谱写的内容,“虽一邑图谱,而江浙诸省之宗支备著”,使人“展卷了然”。

4。各地的宗谱

史氏家族分散到全国各地后,族人之间依然保持着联系,各地所撰家谱也很详尽,它不仅有利于认祖归宗,对于家族史的研究确实是难能可贵的资料。

属山东省的有:山东栖霞的《史氏族谱书》、山东乐陵的《史氏家谱》有清初和乾隆等四种版本。又有山东乐陵的《史氏家乘》。

属于两湖地区的有:湖北新洲的《史氏宗谱》、《史黄氏宗谱》。湖南衡阳的《史氏宗谱》、湖南永兴的《史氏续修族谱》。

属于四川省的有:四川万县《里牌溪史氏族谱》、四川万县的《史氏支谱正编》。

属安徽黟县的有《金泽史氏家谱》不分卷本。

属于各地或不分区的有:史来兴等修《蒋墅史氏支谱》十四册;史大盛等编修的《史氏宗谱》七卷;史明弼等修《义庄史氏宗谱》三十八册;史廷卫等纂修《史氏宗谱》三十册;史学斑等重辑的《史氏庆传宗谱》十二册;以及《史氏宗谱》不分卷本一册;清刻本《史氏宗谱》一卷;史在矿等编的《史氏谱录》合编八卷,这一套据说是属于全国性的。

这些属于史氏家族在不同时期迁至山东、四川、眉山、河南、宣州、上饶、池州和歙县等地的子孙们,天南地北,散居各地,宗族只得分虞。所以,有人以为天下无“野史”,意即凡是姓史的均出于同一个“以官为姓”的始祖,各地虽各有家谱,直接关系多不易考辨,但均是史氏的血脉,从根本上说史氏家族各支还是能够找到其渊源的。

如此众多的史氏家谱现存于北京国家图书馆、上海、浙江、重庆等城市图书馆或档案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各大学图书馆、甚至在某个村庄的文物室,以致在美国、日本等国家都有史氏家谱。为此,国家档案局等单位还编有总目录,以便研究和阅读。如此众多的家谱除可以证明其中的血缘关系外,对于了解史氏家族的文化贡献也不失为是一种好材料。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