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史官是什么意思 > 四明州始祖(第2页)

四明州始祖(第2页)

唐朝时,对外开放发展到一个更高层次,中日联系极为繁盛。自630年日本第一次派出遣唐使到894年的260余年间,先后有12次之多。遣唐使分南北两路来华,北路由日本福冈出发,沿朝鲜半岛、辽东半岛,从山东半岛登陆,再由陆路赴长安;南路则渡东海,从长江口的苏州或明州登陆,再由运河北上。明州是遣唐使的登陆处。鉴真是唐朝赴日传法的名僧,他曾六次东渡,753年东渡日本成功,受到日本朝野的热烈欢迎,后成为日本律宗的始祖。鉴真第二次东渡是由明州出发的,说明当时明州对外联系频繁,已成为与日本、高丽、印度和东南亚各国通商的重要港口。

南宋政府在明州又设置提举市舶司,兼有外贸性质的任务,明州就与广州、泉州合称为古代中国的三大外贸港。海上丝绸之路也以明州为起点。

三是人杰地灵,远离战区。五代时,因后梁太祖朱温的曾祖父名朱茂琳,为避讳,字与茂字同音,遂将县改为鄞县,并移县治至三江口明州城。同时,以明州为节镇,置望海军、望海镇。这样,明州就成为军事与行政相结合的机构。望海镇离明州七十余里,俯临大海,后改为定海县(即今宁波镇海和北仑)。

977年(太平兴国二年),吴越王“纳土归图籍十有三州,而明居其一”,由此开始以文臣为知州,管理城市。北宋年间,文臣治理与整顿明州更为明显,著名的有王安石,他在管理明州、建设明州方面功绩卓著。北宋时又在明州四周修筑十个门,周边有护城河,有瞭望楼,明州在当时军事方面已有着重要意义。南宋高宗驻跸,将吴、会、明、婺各州都列为重要州郡,尤其是明州,因其“控扼海道”,就于1133年(绍兴三年)设置沿海制置司以加强管辖。南宋时,对明州城再一次进行增修,又设置明州水军,使其成为军政合一的机构。南宋宁宗即位后,于1195年(庆元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升州为府,以改元的名称庆元为府名,明州就称为庆元府。加强明州的防卫工作一直坚持着,元初,明州城墙被毁后重建;明朝时,庆元府改称宁波府,同时设宁波卫指挥司,建立宁波卫,更有了一定的军事性质。

明州在文功武卫地位进一步得到了提升,同时,却少有战事发生,离中原地区和北方战区都较远,基本上属于行政、军政与外贸的多重机构,必然成为人们避难的理想住所。史氏家族的先人们以其独特的眼光选择了明州,从当时或往后的发展看无疑是正确的。[6]

明州史氏家族在兴建过程中,逐渐获得了藤下史氏的称号。虽然宗族这一组织形式比较严格,但是史氏家族之下,在城乡各自组成相对独立的个体家庭,因为聚族形式是比较松散的,为了有利于家族的发展和聚集,就得采取一种联系的方式,这就是祠堂。祠堂是家族组织的一个标志,明州史氏家族原有一个祠堂在乡下,随着族人不断搬入城区,活动非常不便,于是决定在城郊新建祠堂。在城中居住者中夺得先声的当属史才,当时史才的居住地即在明州东郊的古藤桥旁。这样,在古藤桥旁建立祠堂、把明州史氏通称为古藤史氏也就成为大家的共识,明州史氏家族就有了两处祠堂,一处在城郊,一处在乡下。东郊古藤桥或张斌桥祠堂的主要功能,除了祭祀祖先、敬宗收族、开展家族大活动,以及联络城乡史氏家族外,还为乡下的族人进城提供一个歇脚的地方,又是外地的家族成员返归故里参加祭祀时的立足之地。之后,史浩成为南宋时期明州史氏家族中的第一个宰相,以此地位与影响,理应成为明州史氏家族的活动中心。但他家在月湖,在城中心,活动不如古藤桥附近史家祠堂方便,史氏族人也就同意继续以古藤为联络点,既方便城中人的联系,也有利于乡下的史氏兄弟问事和休息。由此,古藤就成了明州史氏家族的联络地点,这支史氏家族就有了古藤史氏之称。在古藤史氏的名下明州史氏家族又可分为藤下、东吴、鄞东下水史氏、东钱湖乡下各派,他们与藤下同属一个系统。之后,随着人口的增多,由明州而外迁者,如至宁波之象山、镇海,绍兴之会稽、萧山、余姚、嵊县、及定海诸支,“皆此数公之遗裔也”,会稽派也是其中的一支。

总之,自979年(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开始,史氏家族由江苏转浙江,明州史氏家族“以溧阳为宗”,会稽史氏是“以四明为宗”。明州史氏家族以藤下史氏的名义开始向四周发展,这个家族与其他氏族一样,都是以血缘纽带为基础组织起来的。在一个祖先的名下,同住在一个城市,或生活在同一村落,几代人、十几代、甚至几十代的子孙聚居在一起。学士天问公史惟则是大家公认的祖先,史成、史简代代相传,使明州史氏家族成为全国的一个重要支脉。[7]

史惟则,字天问,行六,为翰林院学士。唐衰,宗族分虞,遂与其弟史怀则由江苏溧阳迁至嘉兴思贤乡,后又迁至浙东慈溪,成为宋隐士。因他有“避世不屈”的坚强意志,深得富人余氏的欣赏,便将女儿许配给他为妻,生下二子,名为史咸和史成。[8]之后,再迁明州(鄞县)隐遁于月湖洗马桥巷附近,就成为史氏“四明始迁祖”“浙东之始祖”,也是溧阳分支的始祖。他曾任朝议郎,集贤院侍制兼直学士,相当于秘书职务。

史成,字阙行,是史惟则的儿子,“幼有学识,长有贤行”。979年(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为了避难,随其父由江苏溧阳徙至浙江慈溪,后转入明州月湖东洗马桥东北从事耕读,是为明州史氏的二世。他先娶陈氏,继娶任氏,共生有四个儿子。后获赠太子少保。

史简,字廉夫,是史成的第三个儿子,为明州史氏家族的三世。1035年(宋仁宗景佑二年)三月二十九日生于明州,住在明州洗马桥附近,以“端方儒雅”、孝廉而闻名。一次,来自慈溪的学者叶世儒路过史家,他是“司文章之命,握人物之衡”的甬东郡守,偶遇濒湖而居的史成家,只见家中“朴素清雅,俨乎太古遗民”,就想稍事休息一下。这时,年方10岁的史简“从容至前,长揖而待”,落落大方,非常有礼貌地接待了这位不速之客。没想到这一举动成就了一桩婚姻。叶世儒见少年知书达礼,行止端庄,就决定把自己的孙女许配给他,她就是叶氏。史简待人诚恳,侍奉继母任夫人尤其孝顺。明州(鄞县)有一习俗,端阳节时,群众以划龙舟、竞渡船嬉戏,热闹非凡。任夫人虽已年老,还是想去观看一下赛龙舟的热闹场面。当时史简家既无可依靠的背景,又是从外地迁居而来的外来户,史简只靠个人的努力谋得了一个小吏的位置,虽为官吏,家庭经济并不富裕。为了讨得母亲的欢心,史简只好质典身上穿的那件官服,以准备一些酒果,让母亲前往观看。正巧这时,太守急速地招呼史简到衙门去当差,史简因无官服,久久才能回到衙门去见太守,使得太守非常生气。同时联系先前太守受过贿赂,杖责平民之事,史简曾经对民众深表怜恤与同情,得罪过太守,更是激起了太守的怒火。于是决定找他的麻烦,罢免了他的职务。史简遭到郡守的责问,心里非常郁闷,不久因忧郁过度酿成大病,于1057年(嘉佑二年)八月二十七日病逝,享年23岁。此时,妻子叶氏正有孕在身,即后来的遗腹子史诏。

叶氏夫人,名玉英,1033年(宋仁宗明道二年)生于浙江宁波慈溪著姓,“生而端淑、知书。”她与史简的婚姻是由祖上道传公做主决定的。19岁那年,她就嫁给了史简。两人结婚6年之后,史简因经不住郡吏责骂而病卒。此时,家中四壁萧然,只有弱子幼女二人为伴,不久,小儿子又丧亡。怀着身孕的叶夫人日夜抱着幼女哭泣:“天乎!天乎!夫何使我至于斯杰耶。”叶夫人的父母设想让女儿“夺而嫁之”,但叶夫人却坚持不改嫁。她血涕瞠目地对着父母说:“既嫁矣,何再嫁也!”毅然有不可夺之志。她整日指着腹中胎儿对天祈祷,期望能为史氏生个男孩。三个月后,果然生了一个男孩。看着嗷嗷待哺史诏的出世,叶氏既高兴又担心,高兴的是自己为死去的丈夫留下了一个希望,留下了一颗独苗,担心的是家徒四壁,无以为生,怎么才能养活全家呢?叶氏的可贵之处就是她的志气,她省吃俭用,粗衣淡食,艰苦度日,下定决心要把史诏培养成人。史诏稍长,就在夫人膝下学习,夫人常对孩子说:“读圣贤书,为文学士子皆能之。要当学圣贤行事为贵也。”这些都成了史诏一生的行事准则。以后,朝廷推行荐举德高八行义士制度,史诏的孝行与德业为乡间士大夫们所称道,大家一致准备推荐史诏。叶夫人接受丈夫先前的教训,对于小官小吏很是反感,但又挡不住众人的多次劝说,于是,她决定与儿子史诏一起出走,到东吴大涵山隐居不出。之后叶夫人更是让儿子杜门自守,且耕且读,镇定自若,不受干扰。还告诫孩子勤读圣贤书,贵行君子事,越发促使史诏“愈自刻励”,努力向上。

直到叶夫人年事弥高,家庭资产逐渐富足时,她仍然保持俭约的习惯,以至对待妯娌们行之有礼,而对仆人则严而有恩,在她家里还收养了孤女无数,直到她们成人出嫁。救人之所急,决不吝惜。之后,孙子、重孙子相继考取进士,登上高第,任职于枢密院、宰相等高官,“三孙婿皆贡士”,使她十八次受加封,赠封为冀国夫人。她“生平无疾病,华发秀美,耳聪目明”[9],更受到人们的格外尊敬。1118年(宋徽宗重和元年)五月二十四日,叶夫人卒,享年85岁。为此,楼郁、楼钥都为她书写墓志铭,并题词:“黄卷教成遗腹子,白头亲见起家孙。”乡里据此传为佳话。在明州史氏家族的始祖中,她是最受尊敬的一位贤妇。

[1]《鄞东下水史氏家乘》卷1

[2]《旧唐书》卷90

[3]《山海经》

[4]《吴越春秋》

[5]《十道四蕃志》

[6]宁波市地方志编篡委员会编:《宁波市志外编》,又见《宋宝庆四明志》和《鄞县志》。

[7]《鄞东下水史氏家乘》卷1

[8]《鄞东下水史氏家乘》卷1

[9]楼郁:《叶太君墓志》,见《阙头史氏宗谱》卷1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