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史官的地位高吗? > 二史张之辩(第2页)

二史张之辩(第2页)

这就说明张浚终究指挥过战争,虽有失败,也取得过胜利。作为文人略懂军事,并显示过军事上的才能,成了宋孝宗赋予他指挥权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三,张浚既善进,也懂退,力保权力不丢失。

他是高宗、孝宗时期的两朝元老,二十多年里,他因主战而上升,也因主战遭人排挤。

1129年(建炎三年)三月初五日,以苗傅、刘正彦为首的宋军官兵拥兵进入宋高宗临安(今浙江杭州)行宫,当面斥责高宗赏罚不公,黄、汪误国,发动了兵变。在此高压之下,南宋朝廷召张浚入宫,令其立即进行讨伐,收回苗、刘的兵权,使“其党皆伏诛”,他就此帮助朝廷解了围,自己也得以高升。

1134年(绍兴四年)二月,张浚从四川返回临安,大臣们认为他在川、陕“五年于外”的所作所为“误国非一”。[9]并历数他指挥失当、误杀部下、“避祸远去”、“时人莫不冤之”等种种问题,对他进行弹劾,免去了他知枢密院事一职。

同年十月,宰相赵鼎因与朱胜非不合,决定罢朱胜非右相,引荐张浚返朝。张浚被“起废复用”后,“风采隐然,军民皆倚以为重”。

1135年(绍兴五年)二月,赵鼎由右相升为左相,张浚自知枢密院事授左宣奉大夫、守右仆射、同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入相,都督诸路军马,指挥镇江军事。不久,两位宰相在很多问题上又发生了矛盾。

1136年(绍兴六年)正月,张浚得知刘豫军队南下中原的消息后,亲往荆襄视察,声讨刘豫僭逆之罪,聚集韩世忠、刘光世、张俊、岳飞等所部,还扬言宋高宗要亲征,要与伪齐政权决战到底。但是,赵鼎不同意这一做法,主张高宗“回跸临安”,暂且自守。张浚主张罢刘光世的兵权,赵鼎认为这会引起人心不稳,也不同意。结果,张浚打退刘豫进攻,取得战争的胜利,受到高宗的嘉奖。赵鼎顺势便说:“今浚成功,当使尽底蕴,浚当留,臣当去。”[10]于是,辞去相位,以观文殿大学士知绍兴府。这也表明两人从此无法合作。张浚由此一度升为左相。

1137年(绍兴七年)三月,在张浚主持下,以严肃军纪为名,由岳飞代替刘光世,解除了刘世光的兵权,又拒绝把淮西的军权交由岳飞,而是派了文臣吕祉予以节制。还以王德为都统制,郦琼为副都统制,但王德与郦琼不和谐,就命王德率军隶属于张浚都督府,引起更大矛盾,于是又密谋诛杀原有的将领郦琼。结果导致淮西宋军四万军人的兵变,大批人马渡淮投降了伪齐政权,朝野为之震惊。由此张浚再次遭到群臣弹劾,张浚被迫引咎辞职,罢去右相。宋高宗问张浚秦桧是否能取代,张浚说“近与共事,方知其暗”,于是,宋高宗再次升赵鼎为左相。

赵鼎恢复相位后,宋高宗对赵鼎说:“浚误朕极多,理宜远窜”,赵鼎说:“浚母老,且有勤王大功,陛下安忍使之母子不相保。”高宗说:“勤王固已赏之为宰相矣,功自功,过自过,不相掩也。”在赵鼎的劝说下,宋高宗给了张浚一个较轻的处分,以秘书少监分司西京、居永州。之后,高宗对赵鼎说:过去,张浚都是以兄长待你的,可是,当你一旦不做宰相,他却排挤、陷害你,可谓无所不至。今天,他犯了大罪,你却极力营救他,“卿贤于浚远矣”。[11]

1138年(绍兴八年)三月,秦桧还是以枢密使、左宣奉大夫守右仆射、同平章事兼知枢密使,被宋高宗任命入相。同年十月,为了扫除议和道路的障碍,宋高宗最后又罢去了赵鼎的左相权位,把宰相大权交付秦桧一人,1139年(绍兴九年)秦桧开始了长期独掌宰相权力的局面。由于张浚曾经不同意秦桧入相,引起了秦桧对张浚的不满。秦桧当政以后,张浚遭到秦桧的迫害,将其降级,并发配到福州任职,由此被排斥二十年。

之后宋高宗也曾起用过主战派人士,让张浚出判洪州,但是,他的主张与当时宰相们的意见仍然不合,再一次被压,这又成就了张浚作为主战派的政治资本。

1161年(绍兴三十一年)金完颜亮南下,十月,张浚被宋高宗重新起用为观文殿大学士,判建康府。第二年,宋孝宗即位之后,有心收复北方失地。于是,七月,他起用史浩为翰林学士、知制诰迁左中大夫,任参知政事。同时,召见了张浚。《宋史·张浚传》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孝宗即位,召浚入见,改容曰:“久闻公名,今朝廷所恃唯公。”赐坐降问,浚从容言:“人主之学,以心为本,一心合天,何事不济?所谓天者,天下之公理而已。必兢业自持,使清明在躬,则赏罚举措,无有不当,人心自归,敌仇自服。”孝宗悚然曰:“当不忘公言。”

张浚的话得到了急于收复失地的宋孝宗的肯定。

1163年(宋孝宗隆兴元年)正月,张浚自少傅、观文殿大学士充江淮东西路宣抚使,节制沿江军马、魏国公除枢密使,再次受到重用。同年十二月张浚又一次入相,依照前职加授右仆射、同平章事兼枢密使,负责都督江淮东西路、建康镇江府、江阴军、江池州屯驻军马,较前有了更大的权力。

由此可见,宋孝宗原意选择史浩与张浚一文一武两位得力干将为相,有其一定道理。而史浩败于张浚之手,最后选择张浚也是历史的必然。让张浚独自掌握军政大权,有其充分的理由:因为史浩与张浚的矛盾不可调和,而张浚立即开战的主张与宋孝宗情投意合。同时,张浚讲的大道理让孝宗心悦诚服,又使张浚占了优势。史浩虽然也是文人,是皇帝的老师,皇帝从小对他都是言听计从,但他只会直来直去,不会见风使舵,人云亦云,亦步亦趋,违心地、积极地配合别人,而且,他也不懂军事,帮不了宋孝宗实现恢复故土理想。同时,张浚又是当时被夸大的人物,社会上盛传“天下士无贤不肖,莫不倾心慕之”人,他能使“金人惮浚”,害怕到了极点。为此,每当金使到宋,必然要问张浚安在?金人“惟恐”宋军“复用”张浚来掌军事。这样神乎其神的人物,虽然年届65岁,但他必然会得到宋孝宗的重用。而史浩的个性与人格决定了他必然要与张浚论争到底。

[1]《宋史·张浚传》

[2]《宋史·史浩传》

[3]《齐东野语》卷二《符离之师》;《四朝闻见录》丙集《张史和战异议》。

[4]《宋史·王十朋传》

[5]《宋史·王十朋传》

[6]《宋史·王十朋传》

[7]周密:《齐东野语》卷二《富平之战》。

[8]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86,“绍兴五年闰二月辛酉”条。

[9]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73,“绍兴四年二月丙午”条。

[10]《宋史·赵鼎传》

[11]赵鼎:《建炎笔录》卷下。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