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史氏官员 > 三史浩文采(第3页)

三史浩文采(第3页)

每逢天子笑,睿思涌泉水。

咫尺不违颜,何曾隔弱水。

沾溉及老臣,芬芗腾荃芷。

炷薰启天茂,椒兰和白芷。

况复屡褒嘉,载赓何可已。

彩献万丈余,光临殊未已。

第愧狂妄辞,不足溷琼几。

敬须营杰阁,敢只留栞几。

诗中一唱一和,君臣之宜与师生之情跃然纸上。为此,史浩在1184年(淳熙十一年)十月,还“拜手稽首”写了跋,表明自己的“归养之报尚庶几焉”。这些诗句既表现了史浩“惟深感激”的心情,其中也可审察到他的文化修养。

(四)悼辞

为对祖宗表达怀念之情,史浩写了“葬五祖衣冠招魂辞”。

首先,史浩在悼辞中详尽地阐述了史氏家族的祖先们从担任太史到崔杼之事:

维苍姬之建僚兮,命载笔曰太史。册祝册诰光明于汗青兮,衮荣钺辱盖权舆乎。此或揭扬崔杼之逆节兮,或形容鲁僖之寿祉。或考绛老之修龄兮,或号遗直而如矢。列国各有柱下之史兮,职在非非而是是。

其次,又从以官为姓说到三国六朝之变:

权乃匹乎君相兮,爰因官而为氏。既由典籍而得姓兮,复当以文而畅厥绪。逮赢颠而刘奋兮,有乐陵安侯之二子。武阳尤其拔萃兮,伏青蒲而定国嗣。羽翼叱咤而成兮,亶追踪于园绮。嗟东都之叔季兮,党锢之狱忽超。跨郡国之阋布兮,网罗密而不弛。壮哉平原之相兮,力拒大索之使。指谓吾境内之独无兮,迄并逭于诛。死活千人者必封兮,今所活不知其几。

本益固而不拔兮,傒亭亭而叶嶷嶷。历三国六朝之寂寥兮,庆复钏于仙李。

再用简明的语言从杜阳侯说到溧阳的迁徙:

更五季之龌龊兮,人物无惑乎颓圯。惟穹苍之有意兮,醴酿停蓄而未止。迨天开于大宋兮,英淑之气尚蟠乎千祀。自杜阳而侯溧阳兮,舍溧阳而迁徙既游。

然后,讲述了他们从官于东南到躬耕于鄞县农亩的经历:

官于东南兮,遂卜荫鄞之桑梓。躬耕于农亩兮,故韫晦而弗仕。悯孤弱而赈穷苦兮,惟勤勤乎积累。暨我三世之祖兮,始著令名于州里。鄙刀笔于萧曹兮,踵于公之步履。断以法而从恕兮,每哀矜而弗嘉遗。故我曾祖之擢秀兮,笃孝恭于髫穉。甫弱冠而府辟兮,励黾勤而从事。郡有西湖之胜绝兮,十洲三岛绡错乎城之里,卧双虾而澄碧兮,危亭翼然于中沚。

值得一提的是,悼词中充分肯定了老祖母叶氏对于史家的奉献:“曾妣孕孕于笄戚兮,幸谓腹之孕端。父母欲夺而嫁兮,情实悯其贫窭……欲吾饱他姓之粟兮,宁为史氏之馁。”然后,史浩以“皇考七岁而能诗兮,应声挥毫而落纸。出健句以惊人兮,坐客不敢以孩视”来叙述史氏家族到达明州后的变化。皇考是古代对曾祖父的称呼,从皇考七岁能诗中特别表彰了曾祖父史简的聪明才智和祖父史诏的能干。之后,从西湖之胜讲到十洲三岛之美,又从“享大寿而封大国到富贵安荣”,凡此种种,综述了明州史氏家族祖先的创业不易、子孙清白不变以及他们创造的功绩。最后,以“魂兮归来兮!庆无极”,“佑我后人绵百亿”结束全文。长篇悼词文字严正,文风规范,由此也可见到史浩的深厚文字功底。[2]

(五)社团活动

南宋时期,明州作为临安的门户,经济发达,文风鼎盛、社团活跃。特别是一些官吏退休致仕之后,鉴于以往的情谊,就会在家乡组织一些文化社团,以加深原有的乡谊。明州地区当时的社团组织约有五老会、八老会、尊老会和真率会,以诗社与交游为宗旨,以加强情谊为目的。主持者往往是些在朝历任高官的退休人员。如绍兴年间组织的五老会以70岁以上的老人为主,有“四明五老”的称号。他们以诗唱和,将它作为一种晚年的消遣方式。史浩在退休后参与了“尊老会”的活动,这是继八老会之后而成立的一个社团组织,史浩是主持者。虽然其他资料不足,但史浩在《峰真隐漫录》第三十八卷中有《四明尊老会致语》。1172年(乾道八年),卷三十九中有《五老会致语》、《六老会致语》,卷四十七的《满庭芳》中有题为《四明尊老会劝乡大夫酒》、《劝乡老众宾酒》、《代乡大夫报劝》、《代乡老众宾报劝》、《代乡老众宾劝乡大夫》,在卷四十七的《最高楼》词中又有“乡老十人皆年八十,淳熙丁酉(1177年)三月十九日,作庆劝酒”的记录。所以,可以证明,这一文化组织是存在的。[3]

之后,史浩还参加了“真率会”的活动,主要成员有:汪大猷、魏杞、赵粹中、楼钥、周模、袁章,都是一些有同事、姻亲或乡亲关系的老人,经常的活动是以诗会友。从史浩的社团活动可见南宋文化的概貌。

(六)从事慈善事业

史浩历来热心于社会救济,早在金兵侵扰明州之时,米价飞涨,瘟疫成灾之时,他就变卖家产,施粥救人,给药治病,割山葬亡者,做了不少好事,深得群众赞扬。以后,他又联络明州士族好友集体开展行善活动,在他们的创议下成立了一个乡曲义庄。史浩在其宗旨中明确提出:“义田之设,专以劝廉耻。盖贤大夫从官者,居官之日少,退闲之日多,清节自持,不肯效贪污以取富,沽败名以自卑。为士者……使各知有义田在身后,不至晚年忧家计之萧条、男女之失所,遂至折节泪丧修洁。故以此为劝,使其终为贤者。”说明它一方面是为了知识分子,有互助廉洁之意,同时也是为了随时救济众人。这一善举由史浩倡议、由沈焕筹募,后由汪大猷接任,最后在楼钥主持下继续,搞得有声有色,在明州地区有一定影响。

[1]《太师忠定王行略》载《鄞东下水史氏家乘》卷1

[2]史浩:《葬五祖衣冠招魂辞》

[3]欧阳光:《宋元诗社研究丛稿》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