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史氏官员 > 二以官为姓(第1页)

二以官为姓(第1页)

二、以官为姓

史氏家谱认为,史氏最早应该“自周太史以官为氏”算起,因为,从这时起,史氏成为“久称著姓”。[1]原来,史氏的子孙们一直负责典司天地和祭祀的工作,他们的后代也继续守着这一官职,直至周朝西伯的出现。西伯就是周文王,姬姓,名昌,商纣时称他为西伯,亦叫伯昌。之后,西伯生伯邑考,考之子叫佚。佚亦称作“册逸”、“尹佚”,说明佚也可称逸。[2]这就是说,尹佚最早姓姬,是周文王的后代。

在中国古代,姓与氏原本不是一回事,是有区别的。“姓”起源于早期的图腾崇拜,图腾的名称成为同一氏族全体成员的共同标记——“姓”。龙是中国最为崇拜的图腾,龙姓在中国出现很早。其他以动物或植物命名的骆、牛或竹、菊等都是中国出现较早的姓。后来姓被当作血缘标识来使用。由于“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便有以母系氏族为标志的女字旁的姓,如黄帝姓姬,炎帝姓姜,秦王姓嬴,等等。之后,古人对于姓、氏作了区分,认为“姓自姓,氏自氏”,其目的是发挥“别种类”“别婚姻”的作用。古代命名“氏”的初始是由于被控制的地区不断扩大,需要实行分封诸侯,或由于赏赐的需要,于是同姓内出现了不同的氏,氏就成了贵族的特有标志。氏的标识多种多样,“或以封国,或以食邑,或以里居,或以技业,或以官职,或以族属,或以王父字载在曩编灼灼可考”。[3]这就是说,中国古代“氏”的出现种类繁多,有的以国名为氏,有的以受封地的邑名为氏,有的以居处为氏,或者以谥号为氏,也有以父祖的字为氏,有的以技艺为氏,也有以排行为氏,其中有一种比较普遍的就是以官名为氏,比如,师氏、史氏、祝氏、司马氏、陶氏等。《史密簋》铭文中有这样一句话:

“佳十又二月,王令师俗、史密曰‘东征。’”

这就是西周时期,周王向师氏将军和史氏将军两位一起发出的一个指令,要求他们率军东征。可见师氏与史氏两姓在周朝有着重要地位,所起的作用也非常重要。

但是,“氏”有其相对不稳定性,有时一个人可能会有两个或多个氏,比如战国时期的商鞅,原是卫国公室的子孙,后被封于商地,所以他有商鞅、公孙鞅、卫鞅三个称呼,即他有三个“氏”。姓与氏的这种区分到了秦汉之后就不明显了,姓与氏已无多大区别,在《史记》中干脆把姓氏混为一体。宋朝以后,姓与氏合而为一,氏即姓,姓即氏,它们都可入谱。之后,姓与氏同样可以从资料中寻根探源。同时,平民也从原来无氏无姓变成为有姓。

那么,尹佚为什么能成为史官?为什么能获得“史”姓?他在周朝究竟有哪些业绩?

尹佚又称尹逸,为人严正,经历了周朝的文、武、成、康四朝。《大戴记·保傅》中说他“博闻强记”,能承“天子之遗忘者”,说明他记忆力强,能帮助天子记住重大事情,这在没有纸张记录的年代是难能可贵的才能。因此,他“常立于后”,是周王的近臣。

《国语·晋语》中有一句话:(文王)“诹于蔡、原,而访于辛、尹。”韦昭在注中说:“蔡,蔡公,原,原公;辛,辛甲,尹,尹佚,皆周太史。”据史料记载,辛甲是原商朝殷纣王的大夫,投奔周朝后,召公与之谈话,感到不错,遂报告文王,被授予太史,成为周文王手下的重臣。按上述《国语》引文的原文解释,辛甲等四人都是太史。周文王专门咨询、拜访他们,说明他们应是相当于有太史职称的得力谋臣。

周武王讨伐商纣王,尹佚作为重要的随从,不离武王的左右,随军出征,并参与军事活动,为建立西周王朝,使周武王成为天下共主立有战功。征服商朝后,周武王主持了祭天大典,历数纣王种种罪行,册告皇天上帝周人为什么要伐商的理由,最后宣告周朝受天之命,来经管这个国家和民众。

之后,周成王命尹佚与南宫适一起掌管周朝的九鼎宝玉。在展示宝鼎时,周成王中立听政,周公在前,太公在左,召公在右,尹佚在后,形成四大臣共同辅政的“四辅”局面,人称为“四圣”,场面非常壮观。周王在此封尹佚官至太史,自此开始尹佚成为史官之首。这一任命与司马谈所说,“予之先人,周之太史”正相吻合。所以,《史记·太史公自序》注解也以为“司马氏,周史佚之后”。

作为太史的尹佚有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要纠正、监督并规范周王的行为,尽到一个史官的职责。《史记·晋世家》记载了一件与此相关的史事:

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珪以与叔虞,曰:“以此封若。”史佚因请择日立叔虞,成王曰:“吾与之戏耳。”史佚曰:“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

这个天子无戏言的故事说明在周成王分封诸王的过程中,史佚起了很大的作用。因为周成王觉得史佚此举有据、此言有理,于是就决定封叔虞于唐,即尧之故墟,后称为唐侯。

尹佚因与周公、召公辅佐成王有功,按周朝规定应以功受封,成王就封尹佚于洛阳,以原有史官通称的“史”字赐姓给尹佚,这时“史”不仅是个通称,而且成为专称,自此,尹佚以官为姓,改称为史佚,史氏家族成员就开始以官为姓,改称史氏。

此后,史佚又为成王做了不少建言献策的好事。《史氏家谱》的《史氏受姓祖图总序》中记录了这样一段对话:

成王七年壬辰,王问佚:“何德而民亲其上?”对曰:“使之以时而敬顺之,忠而爱之,布令信而不食言,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王曰:“惧哉。”对曰:“天地之间,四海之内,善之则臣,不善则仇也。夏殷之民仇桀纣而臣汤武。若之,何其不惧也。”经史所载,佚之言若此。

这就是说,史佚规劝成王节制民力、言而有信、爱惜百姓。并以殷纣和汤武为例,认为善之则臣,不善则仇。这些发自肺腑的话,得到了周成王的首肯,使他更加重视并信任史佚和史氏家族。

中国古代史上,人们知道周朝有个周公名旦,为太师,召公名奭,为太保,他们两个都是开国功臣,总揽周王朝的军政大权,其职位非常重要,周公东征平定了商朝的残余势力,巩固了广大东部地区的统治;人们也都知道姜太公辅助周室的故事。其实,如上所述,作为“四圣”之一的史佚对于周朝的营建、维护也发挥相当重要作用。

如前所说,周朝时史官中设有太史、内史、外史、御史、小史等各种史官,各有职守,明确分工,“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4]以太史为最重。王国维曾在《〈书〉作册〈诗〉尹氏说》中说:“百官之长皆曰尹,而内史尹、作册尹独单称尹氏者,以其位尊而地要也。”说明尹氏或史氏在周朝有其重要地位。《周礼》中也说,尹逸“以其所掌职事言之则曰‘作册’。其后世为此官,故又称尹氏”。证明史氏以官为姓,世袭为史官的事实,也说明他们确实较司马氏要早。周成王看到了太史史佚的尽职尽责,遂决定让史佚的儿子史升继承父亲的职务,以后子孙皆为周朝史官,世任史职,留居于洛阳。从此,以血缘关系而形成的史姓不仅成为周朝的史官,而且太史一职就此为史氏所世袭。史氏家族有史官身份的始祖最早可以推算到周成王时代,史佚在史氏家族兴起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简而言之,作为史官的史氏家族大约经历了“肇姓于周,发祥于汉,极盛于宋”[5]的三个发展阶段。

在第一阶段的史官中,史氏家族有确切名字可以考查的有:史角、史克、史狗、史兴等人。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都有史官,以鲁、卫、齐三国最为著名。为了区别起见,周王室对史官做了分类,把周王室内的史官称为王太史,规定以功受封,以勋受爵,累世相传,皆为王太史。诸侯国的史官由周王室派遣。

《吕氏春秋·当染》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