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南宋史氏家族 > 七史氏宗谱(第2页)

七史氏宗谱(第2页)

(二)明州史氏家谱的修撰

明州史氏在史氏家谱中占有重要地位。用现代人的观点看,谱系是历史,又是宗族文化的一种表现,必然有其独特的要求。那么,家谱修撰的原则是什么?宗谱的基本内容有什么?撰写宗谱的机构是什么?明州史氏家谱为我们做了回答。

从宗谱的内容看,每次修谱都会根据上代的族谱进行补充和修订,使其更可靠、更完整。这些在家谱、族谱的序言中都能提出体现时代特点和道德诉求的内容,提出家族对于族人的基本要求,以及族人的宗系和相互间的关系。比如,在《宋政和年原谱凡例》中规定“族内有忤逆**者,蔑伦干纪,本宜黜谱”。“族内有甘居下流、身为盗贼奸宄及娼优隶卒者,辱祖砧宗,本宜黜谱”,“姑念一本之亲,从宽削名,止于本人排行下,戮一空方以别之,且以惩后之不肖者”。而在民国时期编写的《古藤史氏宗谱》凡例中则规定“若男女显犯**之法者,竟削而不录,置墨丁别之”。又如对于妇女入谱亦有各种规定与限制。《宋政和年原谱凡例》中规定:“妇女改适已绝于庙,老谱讳之,则是非不明,今则直书娶某氏改适。”而在《古藤史氏宗谱》凡例中则直书“一概不准入谱”。

修撰族谱必须有一合适的机构,1116年(北宋政和6年),明州史氏家族在撰修家谱时规定:每次修谱需由一人领衔主编,同时几人共同负责整理,最后一起具名“均载卷首”。修谱的顺序是:以旧本为基础,分为图和录两个部分,“先谱图以序世系,后谱录以详履历”。采取“缺者则补之,讹者则正之”的原则。[2]为了准确核对与录入新资料,修谱前期采取“三房各举一人”“按户采访”的做法,所载内容“视本家所报之详略为准”。对于外出或迁居者无法采访时则以其所报内容记载,未经报局者则书写“俟查”二字,以便识别。家谱本该将全族男丁统一排行,考虑到各家所报内容详略不全,难于稽查,最后决定只详尽核对情况,不以排行来排队。

明州史氏家谱修撰时并无严格的组织保障,只是在族中热心且有能力的人士中议论、谋划,请德高望重的专人负责总编,临时请人专职校阅、誊录、收发、供应,并请名人写序。事先有人负责对于条规、凡例的制定。如现存的《古藤史氏宗谱》凡例,或《四明史氏谱序》和《四明续修宗谱序》都有参考价值,其中说明原则、内容、格式规定,谱中需记载名、字、号,职衔,配氏、子女、茔墓、卓行、宦职、文学。但是女子是不入谱的,除非是特别有德行可以称道者。一般都是以原来的族谱为依据,作为写新谱的参考,后续部分需重新在族内进行调查,然后补上。当新家谱完成写作后,经核对无误,就请人刻印。考虑到当时的印刷条件和印量,明州史氏家谱不少是以木刻本为主要形式,民国以后开始用铅印。由于各家住所比较分散,因此出现多种版本,这一做法正好反映了史氏家族的特点。明州史氏家谱一般没有什么发布仪式,完成后发给相关人士即成。家族通过修谱可以避免宗族散亡,也可加强思想控制,从一定程度上也能维护社会安定,同时,它又是研究家族历史和社会历史的有用资料。

修谱所需经费由丁灶和田捐中开销,也可接受各房捐赠,对于有特殊需要修改的家庭则需另外交费。

《四明宗谱》的修订:

明州宗谱并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经过多次修订而成。若按年代顺序排列,现存明州史氏家族最早族谱要算1116年三十四世孙、越州萧山县令三友所写的《宋政和年〈庆传录〉序》及《宋政和年原谱凡例》(《庆传录》凡例)。它从史姓的来历、史氏的祖先、史氏由“始于鲁之济北”而迁移至溧阳,由原来西汉时的“戚里之成”发展到唐朝的“藩将之雄”,代代相传,以至流芳千古,直至如今。为此,他们“博采遗迹,编以成集”,“以为传家之宝”,让子孙后代“更相授受”,珍重收藏。

1128年,南宋建炎年间又有重修,时任工部侍郎杨时中参与《宋建炎年宗谱》的修撰,他在自己撰写的《宋建炎年宗谱原序》中说:“上溯受姓之始,下建继世之宗,明昭穆以尚祖也。”记录了史氏始祖始于周代,以功受封,以勋受爵,以官为姓,以儒学为家学,世代相承,以及历代受宠的详情。“忘之者谓之弃,慢之者谓之亵。无将之戒,莫大于不忠,五刑之属,莫大于不孝。为人臣当鞠躬尽瘁,为人后所当慎终追远,而不可一毫或忽者也。”由于两宋年间明州地区知识分子人数的增多,士大夫力量迅速崛起,形成了很多士大夫家族,同时,经济重心南移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更促成大肆修谱活动。尤其是受国家权力、战乱、移民和土地开发的影响较大,乡里宗族聚居,关系密切,便于形成宗族聚落。由于南宋主政偏于南方,所以江南地区的人们更加重视修谱,以血缘相联系的血缘谱系最为发达。由此,杨时中感慨地说“今阅史氏谱牒,上溯受姓之始,下逮继世之宗,明昭穆以尚祖也,系所生以尚本也,序长幼以尚齿也,列像赞以尚思也。非大忠大孝而能之乎”。

1269年,史氏三十八世孙蒙卿写了《宋咸淳年明州史氏谱序》,他通过溯源问祖,表明了自己对于明州史氏家族始祖的认识,他对于四处流散的资料做了重新认定,“因故辑新,以藏于家”,从而纯清“水木本源”。虽然某些问题并不确切,但对明州宗谱依然有极大的贡献。

《清光绪年续修藤下宗谱序》中说:“四明史氏之有谱,始于天问公,忠定王及果斋先生递有增续。”这就是说,他们认为四明的始祖应是天问公史惟则,四明家族历史应从他开始算起。如前所述,关于明州的始祖历来的不同看法,但是,把史惟则作为明州族谱的起始则无异议。

在多次修订过程中,有人曾考虑是否可以史浩作为明州始祖的开始。本来,史浩确实有“仿前代狄先生遗意,不妨自我作祖”,按照史浩的宰相地位,把自己立为明州家族的祖宗也是可以的。但是,当他考虑“爰及后人统厥祖而谱”,人人都立自己为祖宗,代代相传,“后之人莫为稽考”,族谱就会混乱不堪,于是决定取消这一想法。之后,各种版本的明州宗谱,一律都“自汉一世祖崇公,以就封家溧阳”开始追述,“至三十世祖惟则公,由溧迁吴,三十一世祖成公,即由吴迁四明”,作为过渡。然后转入“宋南渡后,四明之史氏”,时称极盛,之后叙述史浩的直系祖先冀国夫人、八行公,以至八行公的几位儿子:史师仲、史才、史木等,之后就按辈分,由史浩一辈、涉及子孙几代,历朝历代、直至民国时期,后人都以此为依据,有详有略,经纬分明,保持了一个完整的家族体系。

尤其值得重视的是,为了做到支脉分明,明州族谱中制定了辈分的排列,将各辈人分别用名、字、第等三项来定位,使人一目了然。史浩曾说:“吾家由溧阳迁四明越四世,而八行太师越国公生五子十三孙,曾玄而下,枝叶蕃衍,虑后代世次蒙混,特编名、字、第行等开列二十代”,这是一个独创。至字用尽后再作新的排序。由史浩编定的辈分序次是:

“名”的顺序是:师、水、弥、之、卿、孙、公、祖、必、士、本、立、自、元、孝、起、宗、在、节、义。

“字”的顺序是:道、翁、叔、子、景、甫、叟、可、均、国、世、贵、端、良、彦、德、及、忠、厚、嗣。

“第”的顺序是:亿、万、千、百、再、行、友、庆、新、宾、冀、越、齐、鲁、卫、夏、商、周、楚、永。

之后,因为南宋以来上述二十个名字已不够分配,难以命名,于是,明代景泰年间,再次续编二十代的名、字、第。

“名”的顺序:积、善、致、悠、久、济、美、习、庭、训、纯、采、名、显、荣、慎、终、仍、复、始。(“字”与“第”顺序略)

又过一段时间,有人怕以后不够用,又续编了二十个名与字(略),省去了第。这样,就可避免重名重姓重字号的情况出现。比如,史浩,字直翁,号真隐,第七十四,说明他是史氏家族水字辈人,排行第七十四,这就不怕与同姓名的人相混淆,也有利于认祖归宗。运用这一方法对于发展宗谱学也有意义。子孙们“虽隔在数千里者,蔼如同堂,长幼尊卑,分位阔绝,而呼称之际,虽疏已数十服者,秩序井然,他族不能及也”。

1173年,宋孝宗时,当时礼部侍郎程大昌在他所写的《宋乾道年史氏宗谱叙》中,说明了这样一个观点,他认为:“士之为名世也有二,人品与家世而已。人品不足,而家世犹足以振之。人品与家世俱足,而无忝所生。”他以为,从史氏宗谱中可以看到,史氏的子孙们已经做得应有尽有,他们在南宋时期的表现也已当之无愧。就目前所见,史氏家族的宗谱以明州宗谱最为详尽,最为完整,最能显示史氏家族的发展轨迹。

明州史氏宗谱在宋代基础上经过多次修改、订证、增添。到元代修撰一次,以现有1354年的《元至正年四明节行史氏族谱序》为证。

明代又有四次修撰。

清康熙、咸丰年间,有人曾提议修谱,都未完成。现留存的有1829年五十四世孙积元的《清道光年藤下宗支源流序并词》,1839年《清道光年增修东吴上下史谱序》。到了光绪年间明州史氏《藤下宗谱》才算又一次完成续修,追述了上起虞舜,下迄清朝,史氏家族的进步与发展情况。1878年五十六世孙祖寿写的《清光绪年续修宗谱序》;1884年的《清光绪年续修藤下宗谱序》;1884年五十四世孙积胜的《清光绪年续修宗谱记》;1902年,袁政襄的《清光绪年重修宗谱序》都对族谱做了订正,有些序言写得还很有见地。

1929年,清朝状元、五十世孙史大成等人又重修了宗谱,他所写的《民国十八年续修四明藤下史氏宗谱序》,确定以忠定王史浩系统为起始。并为重修宗谱配诗一首:

三相二王世代良,因官为氏古来详。

四明聚族声华旧,八行传家德泽长。

宗谱续修应骏发,孙技蔚起许尤翔。

古藤谱本是荫麻,无添先人一脉香。

史大成从以官为姓说到史氏在明州的影响,从八行家风说到子孙发达,对于近千年流传的三相二王做了最为概括的总结,以此来表彰史氏祖先的富贵荣耀和家族的兴旺发达。

家谱的保存非常重要。依据一般含义,族谱是家族内部的私有资料,不是公开出版物,然而,从妥善保管的角度看,一般家庭没有严密保存的设备,明州史氏家族就将上述家谱分别存放在各处。从目前已发现的明州地区史氏家族的六种家谱中可知:《四明古藤史氏宗谱》六卷,是由原古藤桥沿河至七里垫一带族人所撰,这一带原属江东区福明乡,修纂者是了解内情的,这一家谱被保存在天一阁;由史济铿等修纂的八卷本《四明古藤史氏宗谱》一直保存在天一阁,保存的安全性及宗谱的可信度极高。《鄞东韩岭史氏宗谱》二卷和《鄞东前徐史氏宗谱》三卷,对于今东钱湖镇韩岭一带族人和云龙镇前徐村族人的宗族情况掌握是真实的,保存在族人手中。《鄞东史氏宗谱》十二卷和《鄞东上水横街史氏支谱》十五卷,从来都是由下应镇史家码村保藏,它既能够确切反映东钱湖镇下水村或下应镇史家码村史氏族人的情况,又能保证妥善保管,为研究明州史氏的族谱提供重要的保证。史氏家族的其他家谱,有的在国家图书馆或各地图书馆或档案馆保存。这样虽然是把私密材料公开化,但对于历史研究、民俗研究等都极为有用。因此,从长远看,这种保存方式非常有意义。史氏家族族谱一般采用木刻或石刻,在个别图书馆也发现有铅印本,这就说明史氏家族宗谱的普适性。进入21世纪以来,为更好地完善史氏家谱,有些地区还成立了史氏文化研究会,将会对深入研究史官与史氏家族的历史起到推进作用。

[1]欧阳修:《欧阳文忠公集》卷21,《欧阳氏谱图序》。

[2]《民国十八年续修四明藤下史氏宗谱序》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