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史氏与南宋社会的关系 > 二联姻结亲(第1页)

二联姻结亲(第1页)

二、联姻结亲

在中国的传统社会里,父亲是家庭中最有权威的指挥者。按照封建伦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换言之,大臣必须听命于君主,子女必须服从于父亲,妻子必须听命于丈夫。体现在婚姻制度上则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家庭成员的婚姻不能自主,必须由父母安排。因为,姻族关系既是经济利益的一种驱使,又是一种政治需要,有选择地实现婚姻关系是受家族利益所左右的。正如恩格斯所说:“结婚是一种政治的行为,是一种借新的联姻来扩大自己势力的机会。”[1]婚姻关系对于明州史氏家族来说确实有其积极的作用。这个家族到达明州以后,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封侯受爵的待遇,出身相对比较清贫。只是以后通过科举入仕、“八行举士”等手段,从地方官做起,从与普通家庭结亲开始,慢慢地寻求到门当户对,以致升任高官。在与当地众多科举望族与名门闺秀联姻后,才攀上高枝。“正是这些以裙带关系为纽带而形成的大大小小的政治集团,把持着从地方到中央的各级封建政权”[2],明州史氏家族才得以发展。之后,又通过各种婚姻关系,互通声气、休戚与共,逐渐成为地位显赫、雄霸一方的世家豪族,即达到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地步。

从明州史氏家谱材料分析,史氏家族纳妻择婿的对象大概可分为三类:

一是与孤寒进士或普通家庭通婚。

宋朝有“婚姻不求大家显人”和“婚姻不求门阀”的习俗。早在北宋真宗朝,宰相王旦就做出了表率。进士出身的王旦,1006年自尚书左丞、参知政事加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入相。共计独相、合相12年,直至卒于相位。他曾随宋真宗亲征,主张恪守祖宗之法,后由他力荐寇准继其任。在婚姻问题上,他坚守子女婚配不求门阀的原则,被人们称作“全德元老”。

明州史氏家族在获取功名之前,靠农耕为生,身为平民只能与普通家庭的子女结亲。如史浩35岁考取进士,担任宰相时已59岁,这些都发生在结婚之后,他的婚姻也只属于普通家庭规格,他的原配贝氏,继配周氏,又配陆氏,都不是高官之后。明州史氏家族中不少人都因娶妻在前,任官在后,还没有机会与名门、望族联姻。虽然史才与史木已在朝廷任职,但这一家族与高官结亲都在史浩任宰相之后。

随后,史浩的后人也有不少联姻于普通家庭,在当时不属高门大户的。尤其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婚姻不求门阀”,女孩子最理想的择偶对象是“以时嫁为士人妻”为荣,[3]提倡“士人与俗人结婚”,[4]已成为南宋的普遍现象。当然,明州史氏家族选择的这些儿媳妇也不会是下层群众的“杂类之家”。按照“良贱不婚”、士农不婚、士商不婚以及官民不婚的原则,习惯上的界限依然是门当户对,或与之相当的。

二是与官僚世家联姻。

明州史氏家族与鄞县籍的不少官吏关系甚密,比如郑清之、楼钥和王应麟等,由此互相联姻的也不少见。

比如,史弥远是宰相之子,因此娶了经略使之女潘氏。经略使原是节度环庆、泾原路及永兴军驻泊兵马的官吏,后成了陕西、河东、广南等地的长官,可以总一路兵民之政,是个职位不小的官吏,受到皇家的恩宠。三房史弥忞的次子史望之,是史嵩之的堂兄弟,进士出身,为正六品上阶文散官,他的官阶并不高,但家族门第却很高,因此就与郑清之的女儿郑士音相婚配。郑清之,字德源。少从楼昉学,1209年(嘉定二年)入太学,1217年(嘉定十年)进士及第。1224年(嘉定十七年)参与史弥远废济国公拥立理宗之事。1225年(宝庆元年),改兼兵部兼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1226年(宝庆二年),权工部侍郎;1227年(宝庆三年),累迁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1233年(绍定六年),史弥远死后,郑清之为右丞相兼枢密使,“慨然以天下为己胜地,召还真德秀”等人,时号“小元祐”,[5]又改左丞相。之后以进封齐国公致仕。郑清之不好立异,能与人合作共政,他与史弥远保持了很好的关系,史氏与郑氏两家结成姻亲是理所当然之事。之后,史弥正的次子史宜之先配厉氏、后与郑氏联姻。史齐卿之子史儒孙婚配郑氏。史望之之子史仪卿亦配郑氏之女。

史氏家族与楼氏家族之间的联系最早起于史简,他是史浩的曾祖父,史简曾受教于楼郁。楼郁,字子文,进士出身,以其古学的基础深厚为人所推崇,在家乡教学三十多年,培养了大批人才,成为明州地区“庆历五先生”之一,是楼氏家族兴起的一个关键人物。由此下传五世就是楼钥,他是楼氏家族与史氏家族中的史浩和史弥远交情很深的人。楼钥,字大防,1137年(绍兴七年)生,是楼璩的三儿子,自幼聪明过人,1163年(隆兴元年)进士。乾道年间,以书状官随仲舅汪大猷出使金朝,记途中见闻,著成《北行日录》。光宗时,任起居郎兼中书舍人,不久又兼直学士院。后因论事得罪韩侂胄,被罢官。开禧北伐失败,韩侂胄被杀,起为翰林学士,迁吏部尚书兼翰林侍讲。金朝要索取韩侂胄之首级,南宋朝廷议论不定,他明确表态主张将韩侂胄函首送金,从实际上支持了史弥远的工作。后同知枢密院事,进参知政事。著有《范文正年谱》和《攻媿集》。有子四人、女二人,他是楼氏家族任官最高者,楼氏家族由此达到强盛时期。期间,楼氏与汪氏、陈氏有婚姻关系,如汪思温之女分别嫁与楼璩和陈膏,各自成为亲家,因之,史浩就为汪思温写了行状,推荐陈膏的儿子陈居仁担任要职。又因楼氏与姜氏缔结姻缘,姜浩后娶怀仁皇后侄女为妻,生有六女,就把一女嫁给史弥谨。史氏家族与楼氏家族结亲的有:史岿之是史弥忠次子,进士,为正六品上阶文散官,先与楼氏之女婚配、后与王氏之女联姻。史弥正的长子史宗之也与楼氏之女婚配。

南宋政府规定上级官吏子女禁止与部下的子女通婚,以此限制官僚享受特权,但允许同级、并级的子孙们通婚。明州史氏家族在宰相主政、高官满坐时,通过下辈人之间与这些同乡、同道、同僚的子女结亲,形成亲内加亲、亲外有亲,关系更加亲近,实是两情相悦之事。关系的贴近,相互往来增多,早年,楼钥的祖父楼异就为史才的祖母、史浩的曾祖母写过墓志,史浩之后为汪思温写行状作为回报。后楼郁与楼钥先后写了《叶太君墓志》和《叶太君续墓志》,说明“吾与史升之家,旧有世契。而其母叶氏,又吾素所敬”,表彰她的“子孙皆越等夷游太学,与乡校藉藉有誉”。作为下辈人的楼钥更因与史氏关系密切,了解内情,说出“其子孙承上世积善之庆,大率性行良端,相勉于学,以是益知史氏之兴未艾”。并且断言“吾大父之言于今,尤为明验矣”,进一步肯定楼郁所写的墓志。可见史氏与楼氏的关系亲密且巩固。

三是与赵姓或宗室联姻。

赵姓人士不少都有皇族关系,他们游离于社会内,成为一个特殊群体。尤其到了南宋,由于家族人数膨胀,不少人隐于民间,宗室之女下嫁已不罕见,尤其是那些远亲宗室,政治影响与经济来源均系不足,因此,官员子孙、富商子弟、甚至是外籍商人,都可以作为她们婚嫁的对象。联姻的前提是必须有足够的经济来源和丰厚的物质财富。况且与明州史氏家族联姻并不违背宗室“欲求儒生为主婿”的原则。[6]当然,与史家结亲的赵姓子女不少是皇族,也会有非皇族的成员。

按照明州史氏家族辈分的排序,最早与赵氏有婚姻关系的应从“弥”字辈开始。比如:史浩的四子史弥坚,进士,官至资政殿大学士、兵部侍郎,为从一品文散官。他是由宋孝宗亲自为他赐婚与新安郡主赵氏婚配的,死后谥忠宣公,夫人获赠鲁国夫人。由此史家与郡主就有联系,所谓郡主应是对于皇族或太子之女的称呼,应该属于皇族、皇室人员。史弥坚的三子史宾之虽然只与王氏、叶氏相婚配,但史宾之的长子史森卿却与郡主赵氏相婚配,其次子史榘卿虽只是从八品的文散官,却继续与郡主赵氏联姻。

长房四子史源的长子史弥邵,为正五品文散官,先配赵氏、继娶颜氏。史源的三子史弥宁,官至相当正九品,配赵氏。

长房五子史涓的六个儿子中就有史弥亮、史弥厚和孙子史道之与赵氏联姻。如:史涓长子史弥亮,为正五品,配赵氏;史涓四子史弥厚,进士,官至相当于六品,先配余氏、后与赵氏联姻;史弥厚之子史道之,进士,官至从九品先配赵氏、后娶王氏。

史弥忞,进士及第。先娶翁氏、继娶赵氏。

四房史禾长子史溶,只是婚配申屠氏、张氏。但其长子史弥年虽为低级武阶官,先配吴氏、后却与赵氏联姻,之后又娶何氏。

五房史澄次子史弥炳,为正五品下阶文散官。原配丰氏、后娶赵氏。

在与皇室联姻过程中,最为突出的是史弥远的子孙辈。比如,史弥远之子史宇之,进士出身,位居尚书,他先娶洪氏,继娶高平郡主赵氏。史宇之的孙子史辰孙也与赵氏相婚配。而同样位居尚书的史宅之只娶了沈氏,他的长子史尧卿也只是婚配了陈氏。但从史宅之次子史舜卿开始连续三个与皇室结亲,如史舜卿,进士,配赵氏;史宅之三子史周卿,进士,配赵氏、范氏;史宅之四子史唐卿,进士,配郡主赵氏子昂妹。应该指出,史弥远的子孙们也不是人人都能获此殊荣的,这里存在三个重要因素:必须是宰相史弥远的子孙,必须是进士,必须是尚书的儿孙,这些都是当时门当户对的条件,缺一不可。

史氏家族一门三个宰相中,只有史嵩之一个有缘与赵氏联姻。史嵩之先娶陈氏,继娶赵氏死后封为魏国夫人。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