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职官分纪》,480页,北京,中华书局,1988。
[5]庄季裕:《鸡肋编》卷上。
[6]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20,“建炎三年二月庚午”条。
[7]魏泰:《东轩笔录》卷14,北京,中华书局,1983。
[8]沈括:《梦溪笔谈》卷23,《讥谑》,北京,中华书局,1957。
[9]吴枋:《宜斋野乘·状元词误》,百川学海本。
[10]韩琦:《韩魏公集》卷10《家传》,国学基本丛书本。
[11]黄淮,杨士奇编:《历代名臣奏议》卷136,《用人·蒲宗孟请疏仕路窒塞之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12]转引自张邦炜:《宋代婚姻家族史论》8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13]洪迈:《夷坚志》支庚卷6,《汪八解元》。
[14]周密:《癸辛杂识》前集,《科举论》。
[15]袁采:《袁氏世范》卷1,《子弟不可废学》知斋本丛书本。
[16]《嘉泰,会稽志》卷1《学》。
[17]洪迈:《夷坚志·夷坚支志》庚卷5《武女异族》。
[18]俞兆鹏:《南宋人才之盛及其原因》,载《杭州日报》,2005-11-14。
[19]《宋史》卷8,《地理志》。
[20]张全明:《试析宋代中国传统文化重心的南移》,载《江汉论坛》,2002(2)。
[21]《苏轼文集》卷26,《徐州上皇帝书》。
[22]《历代名臣奏议》卷164、卷165。
[23]陆游:《渭南文集》卷3,《论选用西北士大夫札子》。
[24]黎靖德:《朱子语类》,中文出版社影印宋刻本卷13。
[25]张端义:《贵耳集》卷下,学津讨原本。
[26]魏泰:《东轩笔录》卷6。
[27]张端义:《贵耳集》卷下,学津讨原本。
[28]注:有学者一语中的,明确指出其中的奥妙“在不断总结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有人又精心把典范文章选出来,编成一册,供子弟们去潜心研读。由于其教育的针对性强,所以教育成果十分显著,迂斋的学生登进士的也是特别多”。迂斋类似今之高考复习班,“经过迂斋短期培训的人很多都能进士及第”。参见郑传杰、郑昕:《宋儒王应麟》,26页,宁波,宁波出版社,2009。
[29]《鄞县志》第1509页,第二十八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