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博古画大全 > 一 园林世界(第2页)

一 园林世界(第2页)

宋燕文贵《溪山楼观图》

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局部)

王希孟的传世之作《千里江山图卷》,以鲜明的青绿为主的调子,描绘出了大宋河山的锦绣的风光。这幅作品极具宫廷皇家园林的审美趣味,至此山水之情与园林之美终于完美地结合起来了。

刘松年的《四景山水图》描绘的是西湖一年四季不同的园林景致,画中庭院、楼阁等建筑物和山水、怪石、小桥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表现出了贵族士大夫的闲情逸致。

《千里江山图卷》(局部)

《十八学士图》(局部)

南宋刘松年《四景山水图》

《狮子林图》是“元四家”之一的倪瓒和赵原于1373年合作完成的。画中描绘了几座禅寺房屋,旁边种有松树、修竹,远处有山石,以及若隐若现的屋子。这是画家对园林的整体鸟瞰,这个视角能让观者与园景有更亲密的接触,更加直观地表现出园林景色。

明清时期,中国古典园林继承了唐宋诗画的精神,增加了文人的审美情趣。此时园林空前发展,无论是北方皇家园林还是江南私家园林,在数量和规模上都远远超过了前朝。明代园林的主要成就是江南的私家园林,如拙政园、沧浪亭、寄畅园等。而清代康熙、乾隆时期的皇家园林的建造最为活跃,比如圆明园、畅春园、颐和园等。

明代张宏的《止园图册》是中国历代园林绘画中的精品,描绘了明朝苏州止园的盛景,共二十页,其中第一页就以俯瞰的形式描绘出了止园的全景,其余十九张描绘了其他的各个景点。当视线随着整个画面游走时,我们或许会沉醉在林泉之间,游走在亭台楼阁之中,时光在浑然不觉中流逝,直到从园中走出,才如梦初醒。园林如一个袖珍的天地,是遗落于人间的仙境,时间好像定格在我们观赏的一瞬。

元倪瓒、赵原《狮子林图》

明张宏《止园图册》全景

《止园图册》之北池及清浅廊

《止园图册》之水周堂

叶朗先生认为:“明清园林美学的中心内容,是园林意境的创造和欣赏,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说,在园林艺术、园林美学中得到了独特的体现。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意境’的内涵,在园林艺术中显现,比较在其他的艺术门类中的显现,要更为清晰,从而也更容易把握。”清代画家汤贻汾(1778—1853)绘制了一幅作品《爱园图》。爱园位于金陵城西北隅,鸡笼山下。嘉庆二十三年(1818)汤贻汾在南京纱帽巷构筑了琴隐园。后园林转给曹秉仁,曹氏旧居称“爱庐”,因此将园名改为爱园。汤贻汾是曹秉仁原配的祖叔和次配的伯父,老友故园有托,颇感安慰,作诗并绘制《爱园图》。画中院西有一条长河,一艘小舟穿过了石桥,停靠在园门口,旁边庭院前植有三五株芭蕉,点缀一两块山石。屋后山墙开一个扇形漏窗,在窗外和园墙之间的咫尺空地上,种几竿翠竹。桥东是园内最大的一座假山,林木葱茂,坡上种了一大片竹林,曲径通往草亭。倘若说绘画是静中求动,愈活愈传神;而园林则是动中求静,愈静愈传神,不禁让人沉醉其中。

清汤贻汾《爱园图》

清代画家袁江也有一幅《东园图》,此画是康熙四十九年(1710),为园主乔国桢绘制的。东园是中国造园艺术成熟期的杰作,画中的建筑、庭院,湖水、山石、瀑布以及亭台楼阁的点缀,都安排得恰到好处,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通过画家精心构思,整个园林描绘得可观、可居、可游,集恬静、幽雅、华丽、舒适于一体。《东园图》完整地描绘出了明代江南农村的园林风光,园林格局清晰,楼台比例恰当,山石形态逼真,画中烟波氤氲,水汽弥漫,使人们很容易沉浸其中。

清袁江《东园图》(局部)

中国人欣赏园林,不只是在欣赏其表象,更重要的是体会其意境。中国的艺术归根结底是“意境”的艺术,不理解意境,一定无法理解中国艺术之美。正所谓:“半在小楼里,灵光满大千。”园林的景和人的心灵相互交织在一起,灵气涌现,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由此构成一个庞大的宇宙空间。

从某种角度看,中国古代的审美观念在园林美学中表达得最为显著。小小的园林中融合了各种各样的景观——不仅有实景,而且还有虚景,虚实相生,韵味无穷,园林正是中国人心中的“袖珍天地”。

以“境”赏园,园在我心,踏着轻快的步伐,穿梭在亭台楼阁之间,沐浴朝露,伴着月光,呼之以花香,应之以清风,眼中氤氲,令人沉醉。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