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各书介绍;通论,包括古文化常识、古汉语常识、工具书简介等;常用词释例。
45。郑铁钜:《中国历史文选》,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
(1)本书《前言》:“其目的是提高学生阅读历史文献的能力,充实专业基本功。”“着重突出民族特色。”
(2)“全书以历史文献体裁为纲、以体裁产生的先后为序,分门别类,设十一个单元。”
(3)典籍概述;古汉语通论;读史常识;练习文选。
46。张明堂、董兴林:《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高等师专教材)
(1)本书前言是对中国史籍发展史的简要介绍。
(2)按时间顺序分为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六编。
(3)每编前有史籍介绍,选文前有该书介绍,每篇课文均注明所选的版本。
47。张衍田:《中国历史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书前《自序》:“《中国历史文选》作为语言课,教学目的是单一的,即集中力量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古代历史文献的能力。”
(2)“文选部分,采取考古、经、史(史部中又分为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杂史、学案、政书、地理、史评八个部分)、子、集五部分编的编纂方法。”“部内文献,按时间先后的顺序编排。”
(3)“每部之前,有部称提要”;“每一文献之前,有这一文献的简介文字”;另附《古汉语字词语法知识》一册。
48。吕志毅等编:《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河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本书《前言》:“这门课……对于培养学生阅读并运用一般文言文史料的能力是大有益处的。史籍介绍部分旨在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中国史料学和中国史学发展概况的基本知识。”
(2)“基本上是按史书体裁、类别编写的。”“全书共分为八章”,1。先秦典籍;2。编年体史籍;3。纪传体史籍;4。纪事本末体史籍;5。典制体史籍;6。史评与史论;7。学术史;8。方志和地理。
(3)“史籍介绍”,包括对各种史书体裁和各要籍的介绍。
49。管敏义主编:《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高等师专教材)
(1)《前言》:“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检索、阅读和运用历史文献资料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中国古代灿烂的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并训练学生运用史料进行初中历史教学的基本技能。”
(2)分为四单元,按时间顺序排列。
(3)每课有练习,每单元有相关知识附表。书后附有:古汉语常识;史料与史料的整理研究;读史知识;常用词释例。
50。徐流主编:《新编中国历史文选教程》,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前言》:“构建科学而完备的教材体系……在简明的理论指导下,切实教会学生一门工具,学到一门方法,因此,应以文献的具体阅读分析为主。”
(2)选文分成“史书阅读”和“史注阅读”两大类,前者只有编者注释,后者在保留旧注的基础上再加编者注释。各大类内选文按时间顺序排列。
(3)有“要籍介绍”和“通论”。
51。汪受宽、高伟主编:《中国历史文选》(上、下两册),甘肃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
(1)《前言》:“对学生进行中国古代历史文献的教育,从而培养和提高其阅读与使用文言文历史文献的能力,为其进一步从事中国历史的学习和研究奠定基础。”
(2)选文按古籍体例编排。
(3)书后附有“读史基础知识”和练习文选。
52。张大可主编,郑之洪、徐景重副主编:《中国历史文选》(上、下两册),另有一册由郑之洪任主编的《中国历史文选导读》,均为陕西人民出版社于1998年8月出版。
(在1987年版基础上改写)
53。刘乃和主编、汝企和副主编:《中国历史文选》(上、中、下三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版。
(1)《前言》:“这门课是历史系的语言工具课。”
(2)课程分为“文字学常识”、“文字学选篇”、“新注选篇·经部”、“新注选篇·史部”、“新注选篇·子部”和“新注选篇·集部”六部分。
(3)书后附有“古文献常识”、“白话文选篇”和“实习系列”。
54。王育济、周作明主编:《中国历史文选》(上、下两册),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本书《编写说明》:“《中国历史文选》是与教育部颁行的大学文科教材《中国古代史》配套使用的历史文选教材。在课文的编排上,又适当地兼顾了与中国近代史有关的若干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