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对目前所学专业的认识评价
学生对专业的满意态度直接影响学习的积极性。调查显示,仅37。75%的学生对就读的历史学专业表示满意,不太满意者占57。83%,不满意的为4。42%。表明学生的专业思想不够稳定。
(二)对历史文选课程作用的认识
68。32%的学生认可历史文选课的作用,但仍有近三成的学生对此认识模糊。在总结学习该课程的收获时,20%的学生觉得收获很大,61%的学生觉得收获一般,18%的学生则觉得收获不大。
(三)学习基础
学好历史文选,古文基本功很重要。在对学生进入大学前古文基础状况进行调查时,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古文基础一般,比例占73。81%,只有16。62%的学生认为自己古文基础很好,认为自己古文基础较差的占9。52%。
(四)对历史文选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超过一半的学生对学习历史文选有畏难情绪,占51%。30。5%的学生认为历史文选枯燥,对该课程兴趣较浓的只有15。09%,表示兴趣一般者则占73。81%。在学习动机上,对学好历史文选课,动机较强者占34%,较弱者占35。5%,无所谓者也有近三分之一,占30。5%。在对历史文选课的重视程度上,虽然不重视者极少仅2%,但很重视的比例也不高占31。67%,66。33%的学生则对历史文选课的学习不太重视。
(五)对历史文选课程设置的看法
在课时方面,由于新生入学后有近一个月的军训,课堂教学一般从国庆放假后开始,按照历史文选每周3个学时计算,大学第一学期的总课时约42个,教师一般认为课时偏少。但调查显示,学生在课时方面的看法与教师存在差距,认为课时偏少和不清楚的各占28。18%,认为每周3学时并不偏少的则占多数,达43。64%。在课程开设学期方面,教学计划安排在第1学期至第2学期。出于对学习课时的保障及学生学习适应性的考虑,笔者曾有意变动教学计划,将历史文选课程安排在第2学期至第3学期进行,但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仍认可传统的做法,65。5%的学生认为安排在第1学期至第2学期更合理,认为安排在第2学期至第3学期比较合理的有27。5%,安排在第3学期至第4学期的有7%。
(六)学习习惯和方法
历史文选课程安排在大学一年级进行,对大学学习的适应性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习惯。调查显示,只有34。55%的学生能较快适应大学的学习和教学方式,65。45%的学生则难以适应。在学习效率方面,认为自己学习方法高效合理者仅占3。68%,62。11%的学生认为效率一般,将近40%的学生则认为学习方法不合理,缺乏效率。鉴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要达到历史文选课程的教学目的,必须在课余时间加强自学和训练。但由于学生对历史文选学习不太重视,经常预习、复习的仅有5。47%,71。64%的学生是偶尔为之,22。89%的学生没有预习、复习的习惯。在课后坚持阅读有关古籍方面,情形类似,只有8。5%的学生有此良好习惯,偶尔为之的有61。5%,另有30%的学生则没有坚持课后阅读。在作业和训练方面,认为历史文选应该多布置作业和练习的学生只有34。16%,25。47%的学生无所谓,40%的学生则无此需求。对学习中碰到的疑难问题,83%的同学通过上网查询或与同学探讨来解决,咨询老师的只占5。47%,另有11%的学生则对疑难问题不闻不问。
(七)对教学方式的要求
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采用探求式学习,加强师生互动,适当采用多媒体教学,活跃课题气氛,激发学习兴趣,是诸多课程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对历史文选课堂教学,大多数学生表达了这种愿望,75%的学生认为历史文选教学需要更多的互动;70。5%的学生认为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更能激发学习兴趣。
(八)对教师的要求
97。5%的学生希望教师除了讲授文选课程内容之外,能够旁征博引提供更多的知识信息。在学生眼中,在最能体现大学教师风度的诸因素中,学识所占分量最重,达56。55%,气质、言行举止、着装等其他因素共占43。45%。在师生关系方面,93%的学生认为大学的师生关系比较疏远淡漠,缺乏沟通,81。41%的学生希望教师课后多与学生接触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