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中西史学差异 > 第一节 古代中国与西方历史理论概论06(第6页)

第一节 古代中国与西方历史理论概论06(第6页)

[181]王充:《论衡·宣汉》。

[182]《后汉书·桓谭冯衍列传》。

[183]同上书。

[184]同上书。

[185]桓谭:《新论·形神》。

[186]《后汉书·儒林列传下》。

[187]徐彦:《春秋公羊传注疏》,见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

[188]见皮锡瑞:《经学通论·春秋》“论存三统明见于董子书,并不始于何休”条。

[189]徐彦:《春秋公羊传注疏》,见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

[190]《论语·雍也》。

[19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90页。

[19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983b6—22。引自汪子嵩等:《希腊哲学史》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52页。

[193][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论灵魂》405a19—20。引自汪子嵩等:《希腊哲学史》第1卷,第170页。

[194][古希腊]新普里丘:《〈物理学〉注释》第24页第13行起。引自汪子嵩等著:《希腊哲学史》第1卷,第187页。

[195][德]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第230页。

[196]汪子嵩等:《希腊哲学史》第1卷,第413页。

[197]赫拉克利特著作残篇D30,见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教研室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读书·生活·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21页。

[198][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论灵魂》405a6—8。见汪子嵩等:《希腊哲学史》第1卷,第421页。

[199]赫拉克利特著作残篇D91,见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教研室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第27页。

[200]巴门尼德著作残篇D4,见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教研室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第51页。

[201]普罗泰戈拉著作残篇D1,见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教研室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第138页。

[202][古希腊]塞克斯都·恩披里可:“反数学家”,65—67,D3,见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教研室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第138页。

[203][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2卷,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86页。

[204]汪子嵩等著:《希腊哲学史》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96页。

[205]汪子嵩等:《希腊哲学史》第2卷,第641页。

[206]陈康译注:《柏拉图〈巴曼尼得斯篇〉》,注35,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39—41页。

[207][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987b2—12。引自汪子嵩等著:《希腊哲学史》第2卷,第661—662页。

[208]陈康译注:《柏拉图〈巴曼尼得斯篇〉》,序第7页。

[209][古希腊]柏拉图著,陈康译注:《柏拉图〈巴曼尼得斯篇〉》,注第149、107页。

[210]王太庆:《我们怎样认识西方人的“是”》,原载《学人》第4辑,1993年,另见王太庆译:《柏拉图对话集》附录,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211]汪子嵩、王太庆:《关于“存在”和“是”》,《复旦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212]王太庆:《我们怎样认识西方人的“是”》,王太庆译:《柏拉图对话集》。

[213]范明生:《晚期希腊哲学合基督教神学——东西方文化的汇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7页。

[214][德]黑格尔:《哲学史演讲录》第3卷,第162—163页。

[215]范明生:《晚期希腊哲学合基督教神学——东西方文化的汇合》,第212页。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