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京城,春寒料峭。
风里还夹杂著冬日的余威,刮在脸上,像刀子一样。
隨著新医院的建成投用,京城原本紧张的医疗资源得到了极大缓解。
部队医院的压力骤减,更多的资源可以向外倾斜。
本地的口罩、消毒液等相关物资,產能在中央的统一调配下也达到了高峰,渐渐填补上了之前的巨大缺口。
清江省千里迢迢运送物资的专列,也已经不再需要。
短缺的局面基本得到控制。
云岭大药房在外省的第一家分店,也在几天前正式开业,普通药物的供应有了保障,价格在市场调节下趋於平稳。
一切都在朝著好的方向发展。
社会秩序正在缓慢恢復。
虽然每天公布的確诊病例数量还在上升,中小学依然停课,工厂执行著严格的消毒和检查制度,但刘清明清楚,真正的拐点很快就要到来。
难熬的冬天即將过去。
没有了那些盘外招的干扰,刘清明的工作顺利了许多。
他现在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专家团的动向上。
物资调配已经完全交给了部队和新成立的后勤保障组。
兴源公司的案子,像一场剧烈的风暴,席捲了整个系统。
所有人都亲眼见证了中央对於这类发国难財的犯罪行为,抱持著何等雷霆万钧的打击决心。
至少在明面上,再没有人敢以身试法,触碰这条高压线。
刘清明因此有了更多的时间,可以投入到自己的本职工作当中。
比如,研究那份来自寧远省的厚重材料。
在丁奇和李明华点破了那层窗户纸之后,刘清明对这份材料背后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他了两天时间,彻底搞清楚了奉机集团为什么要如此执著於收购那家濒临破產的德国老牌工具机企业。
奉机集团,全称奉都工具机集团。
它的前身,是共和国工业史上赫赫有名的“十八罗汉”之一。
由奉一机、奉二机和奉三机等多家老牌国企合併而来。
在九十年代那场席捲全国的国企破產大潮中,奉机集团是少数几个艰难挣扎並最终存活下来的大型国企。
进入千禧年,国家开始推行国企改革试点。
奉机集团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果断实行了主辅分离的改革措施,一举甩掉了那些常年拖累企业发展的非主营项目和附属单位。
经过一年多的內部整合,这家老牌国企重新焕发了生机,形成了合力。
寧远省里,也对这家省內硕果仅存的工业巨头寄予厚望,给予了全方位的支持。
最具体的表现就是,工业厅厅长陆荣炳,三天两头地往京城跑,跑部委,跑项目。
他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是为了奉机的事情在奔波。
华夏加入wto之后,国內的製造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著来自全球的激烈竞爭。
一批有远见的头部工具机企业,纷纷將目光投向海外,开始主动出海寻找商机。
奉机集团在德国的考察,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进行的。
刘清明把这些前因后果都梳理清楚之后,才决定联繫陆荣炳。
他从材料的封皮上找到了陆厅长的联繫方式。
电话拨了过去。
陆荣炳在把材料交给他之后,当天就返回了奉都。
接到刘清明的电话,他显得有些意外,但更多的是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