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连襟是什么意思 > 第90章 两两对比高下立判(第1页)

第90章 两两对比高下立判(第1页)

第90章两两对比,高下立判!

散朝后的吏部衙署偏厅內。

张紞端坐主位,手指摩挲著茶盏边缘,目光扫过围坐的解縉、户部侍郎王景、刑部尚书郑赐等人。

等到眾人都喝了一口茶,他才沉声道:“徐牧那分治比试的法子,看似公允,实则是给胥吏钻了空子,诸位,若真让他们在府县做出实绩,往后胥吏为官的口子一旦打开,我等科举出身的官员,怕是迟早要被挤得无立足之地!”

解縉放下茶盏,语气带著几分急切:“张尚书所言极是!常州、镇江两府,皆是应天周边的富庶粮区,民生、赋税情况相近,本是公允的比试之地。可关键在人选!“

说到这里,解縉苦笑了一声道:“陛下新开了恩科,前往地方上任的官员都是新的恩科进士,怕只怕,他们的实际从政能力不足,如今,我方若选不出能稳稳压住胥吏的官员,一年后若镇江府治理不及常州府,陛下定会藉机推广新政,到那时再想挽回,难如登天!”

王景皱著眉补充:“正是如此,所以,选官需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能力过硬,需得是能把府县治理得井井有条,让百姓安居乐业;二是立场坚定,绝不能被新政影响,更不能与胥吏出身的官员有半分妥协!”

立场大於能力。

毕竟这不仅是一府的治理比试,更是科举正途与胥吏杂流的较量!“

眾人纷纷点头,可提及具体人选,却陷入了沉默。

有人提议选翰林院资深学士,却怕其缺乏地方治理经验,有人举荐曾任知府的老臣,又担心其年纪偏大、魄力不足。

就在这时,郑赐忽然开:“诸位,何不考虑杨荣?”

“杨荣?”

张紞眼中一亮,隨即沉吟道:,“他倒是翰林院编修里少有的务实之人,去年隨陛下朱允炆的时候,在粮草调度上出过不少好主意,也懂地方政务!”

王景微微的皱眉:“只是——他年纪尚轻,才三十出头,能担此重任吗?”

“年纪轻才更有锐!”

解縉立刻接话,语气带著几分讚赏:“杨荣虽出身科举,却不似寻常文官那般只知空谈。前年他在福建督运粮草时,曾亲赴州县核查仓储,揪出了三个贪墨粮官,手段利落,百姓都称他杨青天。“

杨荣的能力,大家也都还是知道的。

当初要不是徐牧率先开口,杨荣就要拦著朱棣,让朱棣先去祭祀朱元璋了。

可以说,徐牧抢走了杨荣的词儿。

未来的三杨之一,能力自然是不需要多说什么。

解縉继续道:“让他去镇江府,既能凭能力把政务做好,又能守住咱们的底线!”

郑赐也附和道:“不错!杨荣脑子活络,懂得变通却不失原则。若胥吏出身的官员在常州府搞些急功近利的手段,杨荣定能看出其中弊端,既保证镇江府的民生,又能让陛下看清新政只求短期效果,不顾长远的问题。“

张闻言,缓缓点头:“杨荣確是合適人选。他有地方实务经验,立场坚定,能力又强,想来能担起这担子。只是不知他本人意愿如何?“

解縉道:“我这便让他过来!”

一炷香之后,门外便传来一阵脚步声,杨荣身著青色官袍,躬身走入厅內。

见眾人目光都落在自己身上,杨荣上前一步,朗声道:“杨荣,见过诸位大人!”

解縉道:“杨荣,事情经过,我已经跟你说了,你说说看,你的想法如何?”

杨荣立刻开口道:“诸位大人,不必忧心,此事晚辈已然知晓。科举正途,乃大明选官根基,胥吏杂流若真能轻易取而代之,岂不是寒了天下士子之心?此次镇江府之任,晚辈愿往!”

建文二年,杨荣於礼部会试中第三名,殿试中二甲第二名,赐进士出身,授翰林编修。

他这个出身,大家都知道,只要熬上几年,他必定是六部堂官。

但是,对於杨荣来说,太慢了。

他也想要快速的进步进步!

外放出去,就是知府。

起步就是五品。

张紞见他主动应下,心中大喜,起身拍了拍他的肩膀:“你能有此觉悟,真是我等之幸!镇江府的治理,不仅关乎一场比试,更关乎天下科举官员的顏面!“

一边的解縉也开口道:“若你能凭旧制把镇江府治理得远超常州府,往后陛下再提胥吏为官,我等便有了反驳的底气!“

杨荣躬身行礼,语气坚定:“这些胥吏,哪一个不是恶吏,如何能跟我们比?晚辈定不负诸位大人所託!到了镇江府,晚辈会按旧制选贤任能,重农桑、轻赋税、严吏治,既要让百姓安居乐业!“

顿了顿,他也是带著几分神圣的开口道:“也要让陛下看清:科举出身的官员,绝非只会空谈道德,更能办实事、解民忧!维护科举选拔的人才,守住大明选官的正途,本就是晚辈义不容辞之责!”

解縉笑著补充:“你放心,我等会全力支持你。户部这边,会优先给镇江府拨付粮种、賑灾款项;吏部也会协调周边州县,若有棘手的匪患、流民问题,可隨时调兵支援绝不让你在试中因资源不落了下!”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