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意思?”助手问。
“意思是,三百年的压迫与遮蔽,并未真正杀死人们的记忆。它们只是蛰伏着,等待一个契机。而现在,当千万人同时选择‘记得’,这片土地终于孕育出了属于自己的、健康的记忆意识。”
他抬头望向地面方向,仿佛能穿透岩层,看到那一片片燎原之火。
“这一次,不再是帝王操控的工具,也不是怨恨堆积的怪物。它是人民自己的声音。”
数月过去,忆灯体系日趋完善。
更令人震惊的是,一些早已被认为彻底失传的历史,开始以奇异方式重现:牧童在溪边捡到刻有古文的石卵;樵夫砍柴时发现树心藏着一封血书;甚至有孕妇梦见陌生男子讲述一生经历,醒来后提笔竟写出一部完整的家族史。
学界称之为“记忆返潮现象”。
而在这股浪潮中心,始终站着念安。
她不再频繁露面,更多时候独自待在存真堂藏书阁,整理新增的史料。有时一坐就是整日,连饭都不吃。只有陈砚知道,她一直在寻找一个答案??关于母亲最后那句话的真正含义。
直到某天夜里,她在翻阅一份民间呈报的残卷时,偶然发现夹层中有极细的微雕文字。那是用鼠须笔蘸墨,在牛皮纸上刻画的一段对话:
>母亲(流泪):“若有一天世人皆醒,你会恨我今日的选择吗?”
>年幼的念安(摇头):“不会。因为你让我活了下来。”
>母亲:“记住,真正的勇敢,不是不怕死,而是明知会痛,仍选择睁开眼睛。”
念安伏案痛哭。
第二天清晨,她写下一封公开信,张贴于存真堂门前:
>“我们铭记,并非为了复仇,而是为了不再重蹈覆辙。
>我们讲述黑暗,并非为了否定光明,而是为了让光明真正属于每一个人。
>若有一天,你们的孩子问起这段历史,请不要回避。
>告诉他们,曾有一群人,在所有人都选择遗忘时,坚持说了三个字??
>**我记得**。”
信末署名:念安,一名普通的执灯人。
又一年春分。
青山脚下,新建了一座圆形广场,名为“忆环”。中央矗立一座雕塑:十二名不同年龄、性别、身份的人携手围成一圈,手中各持一盏灯。每逢春分之夜,广场上万人齐聚,共同诵读《万灵录》开篇序言。
那晚,念安再次登上城楼。
她打开《万灵录》,翻开最后一页。不知何时,那片茉莉花瓣旁又多了一行字迹,墨色清新,显然是新写的:
>“念安:
>昨夜我做了个梦,梦见你在教一个小女孩写字。
>她问:‘为什么要记住这些难过的事?’
>你说:‘因为忘记更容易受伤啊。’
>我笑了,醒来发现自己也会笑了。
>??林知悔”
她合上书,仰望星空。
南风吹过,檐角铜铃叮当作响,与远方忆环广场上的诵读声遥相呼应。
她知道,这场战争从未结束,也不会结束。
但它已不再是一场悲壮的抗争,而是一种日常的坚守??如同呼吸,如同心跳,如同春天总会到来。
只要还有人在黑夜中点亮一盏灯,
只要还有人愿意轻声说一句“我记得”,
那么青山就永远青着,
春天就永远不会迟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