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让孩子感到温暖的重要性 > 3 倾听(第2页)

3 倾听(第2页)

例如,当一个人内心紧张或冲突时,会做出一些彼此不相关的小动作:不停地眨眼、摸脸、挠头、拉耳垂、双手到处摸索、揉搓双手、手指不停地摆弄衣服、膝盖或脚尖有节奏地抖动、双手紧紧地插在衣兜里、没有烟灰却不停地弹烟灰、不停地将盒子开开关关……

要想尽快读懂孩子,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不得不重视无声语言。有些孩子还有自己独特的微表情(譬如,一说谎就出汗,一紧张就用手揉鼻子等)。这些都需要爸爸妈妈们学会立体地观察。

A。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最细微精确,也最真实可靠。

面部表情所传递的情绪感受,常常决定着亲子交流的进程和方向。例如,孩子放学回来,一进家门就眉头紧蹙,低头不语,时不时地搓手或咬嘴唇,这表明他正处于焦虑的状态,甚至心里憋着一些话,不知该不该说出来。

眼神是我们可以赖以信任的心灵之窗。芬兰的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由专业演员表演各种情绪,拍成照片,然后把这些照片横着裁成细条,只挑出双眼部位拿给人们去辨认。结果,回答出准确情绪的正确率竟然非常之高。

因此,在亲子交流的过程中,父母与孩子是否进行目光接触、接触的频率、持续时间的长短、什么时候接触、什么时候不接触,都携带着特殊的意义和信息。比如,孩子说话时很少看父母的眼睛,甚至回避目光对视,这就是人际沟通有障碍的表现,并且,这样的孩子比较自卑,自尊水平比较低;或者,羞于谈论当下的话题;或者,心里压抑着不满或愤怒,当下不愿或不敢表露。

同时,父母还要关注孩子对自己的反应。当父母说话时,孩子的眼神里有可能透露出疑惑、惊奇、委屈、伤心、害怕、开心等不同的色彩。最重要的是,通过观察孩子眼神里的反应,可以迅速知道他对哪些话题更关注、更有情绪。

嘴部有其特殊性。许多无声语言与面部整体的神经、肌肉活动有关,而嘴部的细微动作可以直接传达出当事人的内心活动。譬如:微笑、不屑、不满、委屈、思索、下定决心等。

B。声音特征

音质、音量、语调、语速、语音的节奏等,都能够传达出复杂细微的感情。在这些声音特征中,音质是相对稳定的,其他特征则可以变化万千。

例如:单调的声音代表厌倦;音量较低、语速缓慢代表沮丧;逐渐升高音调,往往是因为震惊;言辞简练而声音很大,意味着说话者生气了;声调高并且嘈杂,则传达着不信任……

有时候,孩子说着说着突然停顿了,这个“休止符”是非常有意义的。

难以继续的停顿,很可能是因为他此时此刻正在努力克制某种激动的心情,如愤怒、悲伤、委屈、愧疚等。此时,父母最好暂时收回原本想说的话,而立即去关心孩子的心情。可以用沉默表示接纳和等待,也可以直接鼓励:“有什么不舒服就说出来吧”,“看上去,你现在好像挺难过的,想哭就哭吧,没关系。”

如果是故意的、理智的停顿,表明孩子希望自己所谈论的话题能够引起父母的注意,或是希望看到针对当下这个话题,父母是什么反应。这时,比较妥当的做法是,父母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C。肢体表情

说话时的手势、四肢和身体的姿势及其变化,都在交流过程中发挥着不小的作用。在相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的肢体动作所传达的内心感受颇为相似。

以我们中国人常见的一些手势为例:

·手呈荷包状或拇指碰食指:精细、准确;

·空拿:“差那么一点儿”;

·手剁:攻击性,希望得到强制性结论;

·手剪:强烈拒绝,否定;

·手戳:针对听者的攻击性;

·食指向上:威胁,颇具敌意;

·双手掌心向上:哀求;

·双手掌心向下:安抚;压制;

·双手掌心向前:拒绝;抗拒;

·双手掌心向内:包容;考虑;

·双手掌心相对:渴求建立联系,探触对方的思想。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