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师:是不还有些无助和无奈?
来访者(眼泪流下来):嗯,是的……
咨询师:看看你的猫有什么想说的?
来访者:……我饿!我要妈妈!……
意象对话心理咨询记录片段2
来访者:……房子外面有只流浪的猫。真奇怪,我一点儿也不喜欢猫呀!
咨询师:没关系,这只是想象。请你形容一下这只流浪猫。
来访者:咦,很丑的。瘦瘦的,黑色的毛,不干净,好像很久都没有洗澡了。眼睛圆圆的,看着不舒服。
咨询师:能用简单的形容词描述一下这种不舒服吗?
来访者:能不看它吗?
咨询师:没关系的,只是看一看嘛。
来访者:好吧……觉得厌恶……还有点儿害怕。
咨询师:很好!现在,请你在想象中将这个画面定格,然后,盯着猫的眼睛。请你相信,不论发生什么,我都会和你在一起。
来访者(嘴角**了一下,沉默了一会儿,睫毛闪动得非常快)
咨询师:你看见什么了?
来访者:它变了……黑色的毛变成了一件黑紫色的袍子,出来一个老巫婆。
咨询师:还有呢?
来访者:老巫婆枯瘦枯瘦的,鼻子忒尖,嘴也很尖,两只手像爪子,不停地挥舞着。
咨询师:她不喜欢什么?
来访者:……不喜欢别人不理她,不喜欢漂亮的女孩儿……
现在,作个简要的分析。
片段1中的流浪猫是个讨要者形象,表达了来访者的柔弱感、无能感和无助感。体型瘦小是因为严重缺爱和心理能量弱,“脏”代表来访者对这方面人格特性的不接纳,黄色的毛擀了毡,象征长时间得不到关心和照顾。
若运用意象对话疗法进行自我接纳,心理咨询师可以引导来访者在想象中给这只流浪猫洗澡和晒太阳。阳光是爱的象征,晒太阳意味着爱的哺育与享受。水代表生命力和情感的滋养,所以,洗澡不仅象征清除污垢,还象征情感的自我滋养。
片段2中的流浪猫形象是一个变身—老巫婆的变身。“厌恶”和“害怕”既是来访者对猫眼的感觉,更是对老巫婆的体验。巫婆的“老”突出积压的时间之久及其神秘感,这样一个枯瘦的老人代表一生都没有得到爱。鼻嘴之“尖”是攻击性的象征,这是来访者最不能接受的东西。所以,她宁愿表演流浪猫式的柔弱。
爪子似的手,既是控制的方式,也是缺爱的象征;“不停地挥舞”则更具表演性。“不喜欢别人不理她”,是因为来访者在幼年乃至成年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与关爱,所以对此很敏感。“不喜欢漂亮的女孩儿”代表来访者的嫉妒,嫉妒源于自卑。
可以推测,这样的来访者在现实生活中跟什么人最过不去—年轻、漂亮的女孩子。她们在这些女孩子面前,可能表演强势控制,可能表演可怜或柔弱,但内心里总是想折磨或摧残这些女孩子。
因此,接纳这个意象中的老巫婆形象,首先要引导她说出藏在心底的话,知道她想要什么。然后告知来访者,老巫婆其实是非常有直觉和力量的,接纳她很有好处,那会让来访者在现实的行为层面也变得很有力量和直觉力。在这种自知的前提下,鼓励来访者尝试直接表达。
经过精神分析发现,片段2中的来访者之所以心怀嫉妒和攻击,根源在于她的原生家庭。她是第一个孩子,但是,父母一直都想要男孩儿。一年后,母亲生了一个弟弟,家人欣喜若狂。她在父母的偏爱中彻底失宠(其实,她从来没有被宠过)。这个弟弟身体很不好,不到两岁就生病死了。她回忆说,家里人曾将弟弟的死归罪于她,说她整天哭丧着脸,是个扫帚星,克死了弟弟。又过了一年,母亲生了个小妹妹。这一次,母亲将全部的爱都给了家里最小的孩子,生怕柔弱的妹妹也重蹈覆辙。她再度落入爱的荒原。
所以,在来访者幼小的心灵里,女性性别带给她深度的自卑与排斥。对于她来说,这几乎是根源性的出生创伤。
弟弟的夭折、家人的责备,使她在嫉妒之中又平添了罪恶感和内疚感,这成为她成年后惯用内疚感控制别人的重要原因。
妹妹的降生,让她彻底绝望。因为她再会哭,也不如一个婴儿的哭更能打动父母。于是,她的嫉妒与敌意被再次强化了。但同时,她也认同了妹妹的那种柔弱。当她不跟妹妹在一起的时候,表演柔弱还是比较容易成功的。
一旦有了这种心理获益,“流浪猫”的面具就很难摘下来了。更何况,她还不是单纯的表演。严重缺少关爱的教养方式,在她心里也的确留下了宛如流浪一般的荒凉感与无奈感。
心理咨询工作做得越久,越有一种体会:每个生命都是独特的。
最后小结一句:讨要型的爱,是缺乏尊严的爱,是等待被施舍的爱。理解与接纳是帮助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