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让孩子感到温暖的重要性 > 1 吐血型(第1页)

1 吐血型(第1页)

1。吐血型

“吐血型”只是一个象征性的说法。它代表付出和奉献—无我的付出、无尽的奉献。这种方式犹如安徒生笔下的美人鱼,由于对某种情感的强烈渴求,而依靠无底线、无自我、甚至无原则的全身心付出,去获得对方的爱。

想一想,您是否认识这样的人?抑或,您自己就是这样的人?

儿时为了得到父亲或者母亲的认可,力争乖巧、懂事,看着父母的眼色行事;上学后努力学习,力争第一,只为博得他们一笑;工作后勤奋进取,从不敢对领导和同事说“不”,只为赢得他们的认可……但是,不论怎样努力奋斗,似乎依然对自己不满。直至有一天,发现自己已经变成一个追求完美、神经紧张、不敢“奢”求任何情感回报的人。即使如此,仍然忍不住暗暗地指责自己:“唉,我怎么还不够好呢?”甚至,在您读到这一段时,竟然还没察觉到,您的心底已积压了太多太多委屈的泪水……

在吐血型的人看来,我被爱,是因为我爱了;要想获取爱,我必须付出爱。其积极意义在于,这样的人勇于付出,敢于承担(可以不计后果,哪怕是自己的生命),行动力强,情感细腻,善于体察和包容别人,容易得到周围人的信任与积极评价。他们所要付出的代价是,压抑自己的深层情感,因过于替他人着想而不同程度地迷失自我,为别人而活着。

尽管在行为层面,“吐血”要比“吸血”高尚许多,也比“讨要”自尊许多,但是,我们仍然认为它是一种不健康的获取爱的方式。“有毒”成分如下。

(1)无自我

“自我中心”在心理学领域并非一个贬义词。适当的自我中心是心理健康的关键要素之一。过度的自我中心则是日常用语中的“自私”,完全不顾及别人的利益和感受。吐血型的人基本放弃了自我中心,通过“舍”来“得”,将太多的心理能量投注于外界,凭借他人取向来进行自我评价乃至采取行动。在付出的过程中,更多关注对方的满意度,容易忽视或压抑自身的真实感受与需求。

例如,只要孩子高兴,怎样胡作非为都行,甚至上赶着为孩子扫清障碍、打理“后事”;只要丈夫不离婚,甘愿忍受与丈夫的情人共处一室。此种情形下,还有底线和原则可言吗?还有责任和尊严可言吗?

(2)不求回报

作为一个普通人,希望通过自己的真心付出获得某种情感回报,这本无可厚非,虽然不如大义凛然、大公无私那般高尚,却也是再正常不过的。

“求回报”本身没有问题。问题在于,吐血型的人常常“忘了”这一点,误以为自己不需要任何回报。行为方面,他们确实比其他人更加高尚,更加善良,确实有勇气源源不断地付出爱。然而,当他们深刻体验到回报缺失的时候,心底就会升腾起浓重的愤怒和委屈。即使忍不住抱怨对方,也不忘说一句:“我这么做是自愿的!”

可见,不求回报不过是一种自我欺骗,以便在缓解了无奈与无助之后,将“吐血”行为进行到底。

我们该如何区分“吐血”与真正的高尚呢?

“吐血”者在付出之后,很多时候内心是不安的或者疲惫的,因为他们不知道这么做能否得到别人的喜爱或认可。高尚者在付出之后,内心往往是充盈的、踏实的,没有什么不安,不管对方做出怎样的回应,他们都很踏实,也会因此更有资源感,整个生命是流动的、丰盈的、充满生机的。

(3)与吸血共生

“吐血”与“吸血”貌似对立,实为共生。当一个人长期压制自己的回报需求时,心中会觉不安,因为感觉自己不好,或者不够好。自卑心理更加严重的人,会在潜意识里不断地提醒自己:“我不配!”“我不敢要!”

一方面是自卑的,要求自己必须努力付出;另一方面却是愤怒的,“为什么我总是得不到我想要的爱?!”因而,吐血者善于下意识地被动攻击(被动攻击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目的是为了缓解内心的焦虑,保护自我),用唤起对方内疚感的方式去控制对方以及彼此的关系。这就促成了“吐血”与“吸血”共生的内在机制和内在动力。

深入体会吐血型的人,感觉他们酷似“献祭者”。

优秀的心理咨询师及意象对话心理师曹昱老师,曾以原型意象的视角,对“献祭者”进行了深刻的探索。请允许我们在这里分享她的智慧,以期为您带去更深邃的想象和感悟。

在探讨“献祭者”原型意象之前,先简要介绍一下原型理论。该理论由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卡尔·古斯塔夫·荣格(CarlGustavJung)提出。在他看来,人类世世代代经历的事件和情感,最终会在心灵上留下痕迹,这痕迹可以通过遗传进行传递。他把这种遗传的原始痕迹称为原型(Archetype)。原型本身不是具体的形象或意象,而只是一种潜在的倾向。“人……并不需要通过经历黑暗或与蛇的遭遇而习得(对黑暗和对蛇的)这种恐惧,尽管这些经历和遭遇会强化或者再次证实他的这种倾向”。(卡尔文·S。霍尔,沃农·J。诺德拜著,张月译,荣格心理学纲要,郑州:黄河文艺出版社,1987年7月,33页)

但是,原型可以通过一种具体的形象或意象出现。例如,“智慧老人原型”代表人类的原始智慧和直觉智慧,其核心特质是:年纪比较大;睿智;沉稳淡定;直觉能力强;深深懂得人生与世界;善于运用智慧化解困难与险境。“智慧老人原型”在希腊是雅典娜女神的形象;在希伯来人那里可能是先知的形象;在中国可能是老寿星、老子、孔子、诸葛亮或云游道人的形象;在印度则是释迦牟尼的形象。在所有的民族文化中,几乎都能找到象征智慧老人的“老树”意象:高大遒劲,年代久远,长长的树须宛若历经沧桑的老者的白眉长须,临风摇曳的枝叶发须散发着仙风道骨的智慧魅力。无论这些人物形象或植物意象的具体样貌如何,核心特质是不变的,都充满着智慧。

接下来,我们看一看与吐血型相关的“献祭者”原型。

曹昱老师认为,“献祭者”原型的基本倾向特征是:放弃自我中心;通过主动或被动舍弃自己的生命,来成就他人或道义的需要;除此之外,他们都是实际行动派的,常常会保持言语上的沉默。

根据结局、功能、主动或被动、自我存在感的强弱等特征,她着重分析了四类经典意象。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