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做一个理解孩子的父母 > 5 顺从型(第1页)

5 顺从型(第1页)

5。顺从型

顺从型的人都是心理层面的“乖宝宝”,他们试图通过顺从,得到父母和他人的喜欢。

通过案例分析,我们发现,顺从型通常有三种主要原因,也可以看作顺从型的三个亚型:暴力屈服型顺从;放弃型顺从;自闭型顺从。

(1)暴力屈服型顺从

在存有家庭暴力的环境里,很容易见到顺从型的人。这里,就以家庭暴力为例,我们可以更清晰地了解形成顺从型获取方式的心理历程。

在长期存在暴力的家庭里,不论是对孩子的打,还是对丈夫、妻子的打,说到底,都体现了一种获取爱的方式—强控制。挨打的一方,很容易因此而变得顺从。这也是顺从型获取爱的方式的重要成因之一。

挨打能够使人心理顺从,甚至成为获取爱的一种方式。听上去似乎很残忍,也很自虐,但是事实。重要原因在于:其一,挨打行为的背后往往隐藏着某个积极的东西,诸如:爱;“打你是为你好!”其二,心理能量较弱或比较缺乏人我界限的人,会将消极的暴力行为与积极的爱的情感,不分青红皂白地共同接受下来,我们称之为“打包”现象。

例如:电视连续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中的安嘉和医生,几乎每次疯狂地暴打妻子之后,都要痛哭流涕地承认错误,表白自己对妻子的爱。于是,妻子带着幻想一次次地原谅他,致使暴力得以继续,并不断升级。

对于挨打者来说,长期遭受暴力行为的结果通常有三:一是完全放弃自我,变成圈中羔羊;二是实在无法忍受时奋起反抗,要么动用法律武器,要么自行解决,杀死对方;三是逃离。

再如:母亲打完孩子之后,马上给买好吃的,以示补偿。孩子会以为,挨打不过是得到母爱的前奏。挨打很不舒服,但母爱更加诱人。于是,孩子选择“通吃”—一并接受下来。他甚至会认为,不挨点儿打是得不到爱的。这也为许多的性虐待者和性变态者奠定了坚实的心理基础。

实质上,暴力行为者(以下称“施暴者”)与被打者,在心理层面构成了一种特殊的“亲密”关系。施暴者实施暴力行为时,被打者看到了对方的弱小(比如:“我老公真可怜!”“我妈真不容易!”)长大后,在被打者的潜意识当中,将这种弱小感与自己内心的弱小感进行认同,其实是一种自我怜悯(比如:“我老公确实很可怜!”“我妈确实不容易!”)。

这种心理反应,既有同情,又有投射。因而,被打者受虐的同时,实际上是对施暴者的保护。虽然他在心里面是想保护弱小的自己,但在行为层面,忍受暴力的同时也保护了对方。在这里,所谓“成全别人就是成全自己”完全说得通。

多数情况下,这种心理反应的背后是恐惧,尤其是暴力程度非常严重的那种。正因如此,忍受暴力之后的顺从行为才会变得特别自然,这就是所谓“斯德哥尔摩效应”。

例如,做人质做的时间比较长以后,会在心里非常认同劫匪。一般地,小孩子当人质不会轻易被杀,那是因为小孩子真的很害怕。所以,他们会顺从,而且是那种非常自然的顺从,没有什么心计或防范。于是,一般的劫匪不太忍心下手。对于这样的小孩子而言,他们的潜意识里仿佛有一句话:“我一定要对他好才能活下去!”

通常情况下,挨打的人,特别是长期忍受暴力摧残的人,存在严重的爱的缺失。在他们的意象中,很容易看到沙漠、荒原之类的图景。因此,他们是极度饥渴的。哪怕施暴者偶尔有一次表现出对他们的好,他们就会感激涕零。这会成为他们由极度恐惧、极度饥渴变得愿意顺从、得到满足的重要转折点。

暴力可以使人产生顺从心理的另一重要原因是,被打者被打得很厉害时,常常处于非意识状态,就是不太清醒了,这时,施暴者所说的话极具暗示作用。这些话语及其消极的态度和情绪,都会“印刻”在被打者的非意识当中。因此,被打者很容易接受。倘若被打者在现实生活中确实体会到哪怕一丁点儿的好处,他将更加相信他所接受的信息。

(2)放弃型顺从

放弃型顺从,就是从心理上完全放弃自我,以顺从的表现获取父母或他人的爱。这样的人看上去很“蔫儿”,非常地不自主,极少自己拿主意,你问他什么,他都会说:“随你”“我没意见”或“你们说了算”……总是无精打采的样子,好像没什么骨头,也很少与人发生争执或冲突。所以,跟这样的人在一起,容易让人觉得“没劲”。

这种顺从类型常发生在父母双方都很强势的原生家庭里。一般而言,如果在一个家庭里,父母两个人都很强,是指气势都很强(包括暴力控制),小孩子通常向两个极端方向发展:一个是认同这种“强”,但充满仇恨和狠,甚至会自虐;另一个就是完全顺从于这种“强”,变得很“蔫儿”。

前者类似少年犯人格。喜欢做劫道的黑社会小老大,这会让他觉得拥有小强权,有力量感和控制感。原因在于,他们非常缺乏依恋感。

后者则恰恰相反。在父母的强控制下,虽然心里有时并不舒服,但总的说来是很省心的—不用自己拿主意,不用承担原本属于自己的责任,不用冒险去独立地承担什么,不反抗、不表达也就避免了人际冲突……这些都具有不小的**力。更何况,很多的父母都喜欢“乖”孩子,他们的行为方式和教养方式似乎在告诉孩子:“只要听话,我就爱你!”

于是,有些心理能量比较弱的、对父母产生强依恋的孩子,开始不断地放弃自我,直到变成躺在摇篮里乖乖地等奶吃的“听话宝宝”。

“蔫儿”是蔫儿了点,但不用长大,不用承受长大带来的风险、责任和痛苦。获取父母之爱,如同得到其他美好的东西一样,总是要付出一些代价的。“听话宝宝”选择了放弃自我的代价—“你看我,要多乖有多乖!”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