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做一个理解孩子的父母 > 3 讨要型(第1页)

3 讨要型(第1页)

3。讨要型

讨要型的人总是显得软弱无力,缺乏进取和精神追求,行动迟缓甚至懒惰。在情感方面,依赖性比较强,遇到挫折时情绪反应容易激烈,往往用乞求的方式求得对方的回心转意。

现实生活中,他们几乎不会主动提出分手,更多的情况是被动地面对分手或拒绝,而常见的应对语句是:“求求你,千万不要离开我……”“没有你,我真的活不下去……”“让我留下吧,我很可怜的!”

其不健康之处在于,缺乏应有的生命担当,不相信自己能够长大,将自己的责任用示弱的方式托付给别人。

讨要者的心理能量很弱,却未达到听天由命的程度,还坚持维系着人的生存底线—吃饱喝足与安全感的基本满足。为了维系这个底线,他们有意或无意地放低自尊,不争不夺,也不奋进,将自己的生命责任交由他人之手。尽管他们不容易跟别人发生冲突,但言行举止之间透露出来的过度的软弱无能,常常会引起周围人的愤怒—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愤怒。

事实上,讨要者的内心层面都是一些可怜的儿童。深埋心底的悲哀,使得他们自怜、懦弱,而这种悲哀实为幼年时期“哭泣”行为的再版。他们在潜意识里是期望用这种楚楚可怜的“哭泣”感动别人,有如当年用泪水和哭泣去打动父母一样。

因此,在讨要者的梦境、绘画、沙盘以及意象世界里,通常会出现“可怜鬼”的形象:瘦小,眼神无助,常穿灰色的衣服或袍子,一副可怜相。

身形瘦小象征心理发展非常弱,精神营养不良。眼神无助象征内心的无助感和无望感。衣服或袍子的灰色代表抑郁的心境。一副可怜相代表内心的卑弱感,而这同时成为其制胜法宝,或说是生存优势—因为他们确实很可怜,值得同情。

“可怜鬼”在本质上是心理病态的儿童。他们的心理年龄停滞于儿童期,没有学会如何通过真诚的付出与合作去获得爱,只懂得被动地等待爱的施舍。他们宁愿乞讨一生,也不相信自己能够长大,能够承担起自己的生活,一心只想着只要别人不抛弃自己就好。但是,他们并不清楚,真正“抛弃”自己的恰恰是他们自己。

讨要型的人,如同嗷嗷待哺的雏鸟,好似弱不禁风的流浪猫狗,无力的眼神四处张望,漫无目的地四处游**,只是为了吃到食物,找到一个基本安全的藏身之地,然后了此一生。

值得注意的是,讨要型的人是在表现可怜,并非表演。他们与癔症型的表演可怜十分不同。二者最关键的区别在于:示弱的感受与动机不同。

讨要者在表现弱时,心理是真的弱小,有厚重的被抛弃感、无能感、卑弱感、甚或卑微感。在向他人“要”东西时,不论是怯怯懦懦的,还是柔声细语的,总给人一种不是那么有底气的感觉,发“虚”。讨要型的示弱是出于胆量的缺失,通过取得别人的同情来满足自我。他们的心理能量较弱,但是,表达是直接而真诚的。

癔症者在表演弱时,心理能量其实是不弱的,渗透着某种愤怒或怨恨,话软心不软。“可怜相”只是他们的人格面具,面具后面往往是一个非常有力量的人格侧面。他们表演弱的目的在于控制对方。他们的表达通常并不直接,弦外有音。

怎样分辨呢?感觉上是不同的。

倘若用颜色来形容这两种示弱的感觉,讨要型示弱是白色或淡淡的灰色,而癔症型示弱是红色、紫色或黑色(红色是单纯的愤怒,黑色和紫色则有压抑的成分,或掺杂了其他的消极情绪)。

这是感觉差异之一,感觉差异之二:

面对讨要型的示弱,我们会心生同情,有的时候,心里可能会说:“怎么这么依赖懦弱没主见没本事……”可总的说来,还是愿意帮助他们、满足他们的。

面对癔症型的示弱,我们会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劲儿”。这种“不对劲儿”未必说得清楚,但心里会有别扭的感觉。细细品味,癔症型的示弱,里面隐藏着一种谴责—谴责别人没有满足他的需要。而这种谴责往往是不直接说出来的。

针对讨要者和后面将要谈到的癔症者,治本的方法是—接纳。

接纳是一种态度,是无否认的接受。我们接纳什么人,是因为我们理解他,能够无否认地接受他这个人,并不代表我们认同他,也不代表我们赞同他做的每一件事,更不代表我们也成为他那样的人。

由于讨要型示弱与癔症型示弱有着上述差异,因而,接纳起来也各有侧重。

对于前者,重点是体会“可怜鬼”式的人格特性,了解其内心感受。可以通过持续的关心、爱护和鼓励,使之变得更独立和有胆量。也可以积极强化他们有力量、有爱心的那些人格侧面,鼓励其树立更高的生活目标,并为之付出努力。

总之,接纳的目的在于,让讨要型的人学会为自己的生活和幸福负责,在情感关系特别是亲密关系中拥有独立的人格,使“示弱”变为健康的应对方式,而非谋得生存与满足的唯一途径。

对于后者,由于癔症型的示弱带有面具性质,背后常常隐藏着另一个更为重要的人格侧面,所以,关于它的接纳,侧重于找出这个隐藏者,使其露出真面目。认真体会癔症者的心理历程,无论他是心怀怨恨,还是充满愤怒,都允许他在自知的情况下充分地表达出来、释放出来。这个认真体会和允许情绪表达、释放的过程,就是对癔症型示弱的接纳。这种接纳会推动癔症者的直接表达,表达他们的不满,表达他们的需求。

在心理学看来,有自知的情绪释放,具有心灵成长意义。

曾经有两名女性求助者在接受意象对话心理咨询(意象对话是一种心理咨询方法)时,都在想象中看见了流浪猫的形象。现将部分咨询记录摘录如下,请您体会一下,她们有何不同?

意象对话心理咨询记录片段1

来访者:我看见一只流浪猫,走在空****的大街上。

咨询师:描述一下这只猫好吗?

来访者:很小,脏兮兮的。它很饿,瘦得皮包骨头。黄色的毛,有些地方都擀毡了……

咨询师:你看着它是什么心情?

来访者(睫毛有些湿润):……它太可怜了……

咨询师:是的,它是很可怜。你能形容一下此刻的心情吗?

来访者:……挺孤独的……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