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元代论文 > 第二节 变通礼乐制度(第2页)

第二节 变通礼乐制度(第2页)

《礼古经》者,今《仪礼》也;《记》数百篇,二戴删之,今《礼记》,小戴书也;《周官》最后出,立于学官:所谓三礼是也。前代三礼列明经、学究科,士犹诵习而知其说。王安石废《仪礼》,度数之学遂绝不道,谈虚文而已……方今设科,仅止《礼记》。《仪礼》废久,固莫之异。若《周官》者,岂以其间有与他书不同而疑之欤?抑以用之者徒多事而无益欤?以唐太宗之英君信其可行,关洛诸儒而曾无异论,世之诋毁者,可尽信欤?朱子为正学之宗,他经训义皆所遵用,礼书乃其用意者,而独在所不取,何欤?谓宜表章《通解》一书,与三礼并,其精治者,优异以待之可也。明体适用之学,莫大于此,而去取之际,不能无疑,愿从诸生质之。[34]

吴氏指出,汉代原有三礼。宋初三礼列明经、学究科,士人犹知诵习。王安石变法,颁行《三经新义》,废弃《仪礼》而取《周官》。至元朝科举,则仅考《礼记》,已失三礼之全。至于朱子及门人的《仪礼经传通解》与《续解》,以《仪礼》为经,综合诸礼,“可谓礼书之大全,千古之盛典”。而且朱子集理学之大成,其《四书》和其他各经注释,元朝科举都已经采用,唯独朱子着意编著的礼书,却摒弃不取,这是不可思议的。因此,策问期望朝廷在科举中重视礼学,恢复《周礼》的地位,并且表章朱熹的《通解》,与三礼并行,凡能精治其书者,则以优异选拔任用,从而倡兴这门明体适用之学。师道之于申明礼学,尤其是朱熹礼学,可谓曲尽心力。

礼学向称难治。由于礼书记载的抵牾阙略,许多古代制度后世已难以明晰。汉代以《仪礼》为经,《礼记》为羽翼经典的传记,固然是根据两者成书的时代与当时的实际功用,也是由于汉代距古尚近,对古代礼仪还有一定的传习与了解。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制度的变化,记载古代具体礼仪制度的《仪礼》日渐失去其价值,而通论礼制意义的《礼记》反而受到人们重视,超居于《仪礼》之上。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唐初孔颖达《五经正义》,弃《仪礼》而取《礼记》,就很好地反映了经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可见,朱熹以《仪礼》为经、《礼记》为疏义的理论,并不符合礼学发展的方向。不过,作为程朱理学的信从者,吴师道固然赞同朱子礼学,但也并非泥古不化。他关注古代礼制的考辨,通达历代制度的变迁,最终目的还是要为当世的礼乐制度提供参考和依据。师道的博古通今之学,目的无疑在于通变今制。

[1]宋濂等:《元史》卷39《顺帝本纪二》,北京,中华书局,1976,第3册,第839、843页。

[2]宋濂等:《元史》卷138《脱脱传》,北京,中华书局,1976,第11册,第3343页。

[3]王袆:《宋景濂文集序》即云:在元后期婺州学者中,继柳贯、黄溍而作者,“为吴正传(师道)氏、张子长(枢)氏,吴立夫(莱)氏。吴氏深于经,张氏长于史,而立夫之学尤超绝,其文皆可谓善于驰骋者焉”。《王忠文公文集》卷5,明嘉靖张斋刊本,1522,第2页。

[4]张枢:《元故礼部郎中吴君墓表》,见《吴师道集》附录,第427页。吴师道经学著述今皆不传,仅存《春秋胡氏传附辨杂说序》《读易杂记后题》二文,可见概要;《吴师道集》卷14、卷17,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第291、356页。

[5]吴师道:《仪礼经注点校记异后题》,见《吴师道集》卷18,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第365页。

[6]吴师道:《仪礼堕祭说》《社主说》《题仪礼点本后》,见《吴师道集》卷10、卷18,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第188~191、384页。

[7]吴师道:《国学策问》二十六,见《吴师道集》卷19,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第397~398页。

[8]吴师道:《国学策问》三十一,见《吴师道集》卷19,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第399~400页。

[9]吴师道:《国学策问》三十三,见《吴师道集》卷19,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第400~401页。

[10]吴师道:《社主说》,见《吴师道集》卷10,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第190~191页。

[11]司马迁:《史记》卷99《叔孙通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第8册,第2723页。

[12]吴师道:《国学策问》三十二,见《吴师道集》卷19,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第400页。

[13]宋濂等:《元史》卷67《礼乐志一》,北京,中华书局,1976,第6册,第1664页。

[14]参见陈高华等:《元代文化史》第二编第三章《国学的建立》,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第218~219页。

[15]吴师道:《国学策问》二十八,见《吴师道集》卷19,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第398页。

[16]吴师道:《国学策问》三十八,见《吴师道集》卷19,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第402页。

[17]吴师道:《国学策问》十七,见《吴师道集》卷19,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第395页。

[18]吴师道:《国学策问》二十一,见《吴师道集》卷19,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第396页。

[19]吴师道:《国学策问》三十六,见《吴师道集》卷19,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第401页。

[20]宋濂等:《元史》卷72《祭祀志序》,北京,中华书局,1976,第6册,第1779页。

[21]宋濂等:《元史》卷72《祭祀志一·郊祀志上》,北京,中华书局,1976,第6册,第1782、1784、1785页。

[22]宋濂等:《元史》卷72《祭祀志序》,北京,中华书局,1976,第6册,第1779页。

[23]宋濂等:《元史》卷72《祭祀志一·郊祀志上》,北京,中华书局,1976,第6册,第1792页。

[24]宋濂等:《元史》卷77《祭祀志六·至正亲祀太庙》,北京,中华书局,1976,第6册,第1912~1915页。

[25]宋濂等:《元史》卷77《祭祀志六·至正亲祀南郊》,北京,中华书局,1976,第6册,第1909页。

[26]宋濂等:《元史》卷76《祭祀志五·郡县三皇庙》,北京,中华书局,1976,第6册,第1902页。

[27]吴师道:《国学策问》二十九,见《吴师道集》卷19,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第399页。

[28]宋濂等:《元史》卷77《祭祀志六·三皇庙祭祀礼乐》,北京,中华书局,1976,第6册,第1915页。

[29]吴师道:《国学策问》三十五,见《吴师道集》卷19,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第397页。

[30]以上只是吴师道对经学的认识,并不都符合经学发展的历史。即如《五经》次序,吴氏所言是汉代古文经学家的排列,而今文经学家的顺序是《诗》《书》《礼》《易》《春秋》。

[31]参见《元统元年进士提名录》,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影印清影元抄本,1990,第21册,第375~388页;《元统元年进士录》,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元代史料丛刊》本,1992,第171~224页。

[32]吴师道:《国学策问》二十七,见《吴师道集》卷19,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第398页。

[33]宋濂等:《元史》卷81《选举志一·科目》,北京,中华书局,1976,第7册,第2019页。

[34]吴师道:《国学策问》二十三,见《吴师道集》卷19,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第396页。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