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顷,一人步入,年约弱冠,容貌清秀,羽扇纶巾,举止从容。向刘备长揖到底:“南阳布衣诸葛孔明,拜见皇叔。”
刘备还礼,请其上座,问道:“先生远来,有何见教?”
诸葛亮轻摇羽扇,微笑道:“皇叔可知,今日斩华雄,虽胜犹危?”
刘备心头一震:“愿闻其详。”
“董卓之所以固守洛阳,非不能战,实欲疲敝诸侯也。彼知诸牧各怀私心,名为勤王,实则观望。今皇叔孤军深入,锋芒太露,已成众矢之的。若吕布亲至,皇叔恐难抵挡。且袁本初虽为主盟,然优柔寡断,难成大事。长此以往,义军必散。”
刘备默然良久,叹道:“先生所言极是。然疏君公主檄文泣血,天下忠良莫不动容。备虽驽钝,岂敢畏缩?惟恨力薄,未能速清奸佞。”
诸葛亮点头:“皇叔仁义著于四海,诚为汉室柱石。然欲成大事,须得天时、地利、人和俱备。今关东诸侯各自为政,互不统属,形同一盘散沙。若无人总摄全局,调度诸军,则勤王终成空谈。”
“先生之意……”
“亮有一策,可使皇叔执牛耳于诸侯之间。”
刘备肃然起敬:“愿受教。”
诸葛亮起身,展开一幅地图,乃天下山川形势图也。他指潼关道:“董卓据洛阳,倚函谷、潼关之险,进可攻,退可守。然其根基不在洛阳,而在?坞??彼筑坞高十丈,积粮三十年,金银珠宝不可胜数,实为退路。若我军佯攻关中,逼其西撤,则洛阳空虚,可一举而下。”
又指河北道:“袁本初屯兵酸枣,按兵不动,盖因惧董卓兵锋。若皇叔遣使与其盟誓,许以共分功名,诱其出兵牵制虎牢,则我可专力破敌。”
最后指向江东:“孙坚乃江东猛虎,性刚烈,忠勇无双。现屯兵鲁阳,若能联合,使其自南线逼进,三面夹击,董卓必败。”
刘备听罢,恍然大悟:“若如此,则天下可图矣!”
诸葛亮却摇头:“尚缺一环。”
“何者?”
“人心。”诸葛亮目光深邃,“诸侯虽多,然真正心向汉室者几何?多数不过借勤王之名,行割据之实。皇叔欲兴季汉,必先立信于天下。信立,则士归;士归,则民附;民附,则基业可成。”
“如何立信?”
“赦降卒,抚百姓,禁掳掠,明赏罚。每下一城,必安其民,释其囚,存其祀。使天下知皇叔非争权夺利之徒,实乃匡扶社稷之主。如此,则豪杰景从,贤才云集。”
刘备激动起身,执其手曰:“得先生,如鱼得水!自今日始,凡军国大事,皆赖先生裁决!”
当夜,刘备设坛焚香,拜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授节钺,参赞机务。三军震动,皆知皇叔得奇才矣。
次日,刘备修书遣使,分赴酸枣、鲁阳、兖州等地。一面整顿军务,严明纪律,下令:“凡劫掠百姓者,斩!”“擅杀降卒者,斩!”“毁坏民居者,斩!”三令五申,全军凛然。
又亲至伤兵营中,为士卒包扎伤口,赐药食,抚慰遗属。百姓闻之,无不感泣。有老农携酒肉劳军,刘备拒不接受,反赠粟米以偿。民间遂传:“刘使君仁德如春阳,暖人心骨。”
半月之后,各方回讯陆续抵达。
袁绍复书,允诺出兵五万,共攻虎牢,然要求刘备奉其为盟主。
孙坚来信,慷慨激昂:“某虽粗鄙,然知大义所在。愿率江东子弟,为国前驱!请皇叔定日期,某必如期而至!”
曹操则派人送来三千精兵,并附短笺:“孟德愿效犬马之劳,唯皇叔马首是瞻。”
唯有袁术嗤之以鼻,将其使者逐出营门,骂道:“织席贩履之徒,也配号令诸侯?”
刘备览信毕,问计于诸葛亮。
“袁绍虽为首盟,然志大才疏,难当重任。”诸葛亮道,“主公若欲掌权柄,须在战功上压倒彼等。今孙坚骁勇,可约其共击汜水关,取首功。袁绍若不来援,便是背盟;若来,则我为主力,功归我军。”
刘备依计行事,即日拔营西进,直逼汜水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