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世界尽头的境遇 > 1 茫茫未知路(第3页)

1 茫茫未知路(第3页)

在现有条件下,摄像机和磁带都是无法更换的,我们只能着手尝试对磁头引起的问题进行修复。将摄像机打开后,用棉签蘸上酒精把磁头彻底地擦了一遍,棉签头上确实沾了不少磁粉,看来以后要定期保养磁头。擦好磁头一开机,摄像机跳出了显示机内有水的标志,估计和酒精里含有的少量水分有关,我们就用电吹风朝机器里吹,吹了半天还是不工作。我们现在就这台DVCAM好用,如果它罢工的话,我们今后就只能用大机器拍摄了。亚玮最后试了一招看起来不是办法的办法,他将摄像机电池卸下来重新安装,一开机,机器工作正常了!看来在这种鬼地方干活,什么可能性都要想到。

⊙我身后的一排标杆是前一次南极内陆科考插下的,现在已被掩埋大半。

知之非艰,行之惟艰。

——《孙文学说》

12月16日宿营地经纬度:71°45'35"S,77°50'54"E海拔2271米,气温-20℃,冰厚2085米距中山站280公里

童医生一早起来就开始履行兼职厨师的职责,一边热航空餐,一边烧水,忙碌得很。大家吃早饭时,他又给每个人都发了预防高原反应的红景天,嘱咐大家可以提前吃药预防高原反应。越往后走,离中山站就越远,超出了直升机的飞行距离,如果出现什么身体状况就很难依靠空中支持了,所以无论是为了自己还是整个科考行动,大家都要小心再小心。我今天没打算吃药,童医生带来的红景天不多,还是把药留到最需要的时候再吃吧。

今天的天气非常晴朗,几朵白云点缀着瓦蓝的天空,辽阔的南极冰盖如波浪起伏一般绵延不断,极目远眺,天地相连的地平线呈现出微微的弧线。

⊙“童大厨”每天早起做饭十分辛苦。

但是景致单一的美景看久了也会产生视觉疲劳,我们在茫茫冰盖上驾车行驶时,车队之间都通过电台轮流讲笑话和唱歌来提神。我们将其称之为“南极之声”电台,和“美国之音”的缩写一样都是VOA(VOITARCTICA),大家在唱歌说笑时也有热线问答,就跨领域的科研问题进行讨论。

经过一天的颠簸,生活舱里出发前被扎实固定的东西上演了一出乾坤大挪移的惨剧,重新收拾屋子就成了我们记者每天宿营后必做的第一件事。

越来越难以忍受生活舱里的持续性颠簸,每经过一个大冰丘,整个舱体瞬时间腾空一跃,不是脑袋被撞到舱壁眼冒金星,就是要爬到床脚寻找甩出一米多远的枕头。有时候颠得实在太厉害了,生怕哪一下不小心自己把舌头给咬掉了,每次遇到这种剧烈的离心运动都出离愤怒,直想骂机械师是怎么开的车,其实心里也明白这种颠簸是不可避免的。

童医生之前老觉得我们白天待在乘员舱**很享受,所以今天下午也跑到乘员舱想舒服一把,可躺了一下午就再也不敢在行车时待在舱里了,他十分佩服我们两位记者一直以来能够忍受如此折磨,能在这地震般的颠簸中进入梦乡。从此以后,老童进来做早饭时不再骚扰我们,没有“童扒皮”的半夜鸡叫,我们就可以抓紧凌晨短暂的安稳时间好好休息了。

除了休息不好以外,在南极内陆“方便”也是一件很不方便的事。不方便的原因之一来自于低温带来的痛苦。北京朋友送行时还曾和我开玩笑,说南极泼水成冰,估计我从南极回来后会养成上厕所带棍的习惯。尽管没他们说的那么夸张,但暴露在严寒的肌肤一会就会失去知觉,如果风大些,吹起一身冰晶,就“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冷的只好尽可能缩短方便时间了。尽管童医生一再嘱咐我们在南极内陆干什么动作都要放慢速度防止高原反应,但在这里唯有一件事要快,就是户外方便时。每次“方便”时都会奢望着回到中山站后,想什么时候“方便”就什么时候“方便”,想“方便”多久就“方便”多久。我觉得像那种习惯于看着ADAILY,边“方便”边研读的小资是万万不能来的,那些便秘的人也是万万不能来的,这两类人到了南极最可能冻伤的部位就是臀部。我还曾认真地想过要给极地办提建议,以后预选南极内陆队员时还要加上一条——上厕所时间超过10分钟者不予考虑。

不方便的原因之二来自于赶路带来的不便。白天在行进中的生活舱里喝水是件难事,常常从壶里倒出小半杯水刚准备喝,一个颠簸过来就把水洒得只剩杯底了,要想多喝点水没有十次八次努力是不行的。吸取经验教训后,我就在车队出发前一通牛饮,灌饱水后行路中就不喝了,但又面临新的问题。由于我们只有在中途停车集体休息时才有时间“方便”,等我们两位记者从**起来穿好衣服冲出生活舱,往往车队又开始出发了,老赶不上趟,也不好意思让车队再停下来,我俩只好在生活舱里用喝完的大果汁饮料桶当夜壶就地解决。夜壶一般就放在床边的餐桌下,有一次李队长吃饭时差点把夜壶当饮料桶,准备开盖喝苹果汁时被我们及时制止,他强烈要求我们下次将夜壶藏好。

在南极“方便”很不方便,我只好少喝水以减少“方便”的次数。这种接近自虐的方法到今天就显现效果了,我出现了尿黄的症状,扁桃体炎和牙疼也同时发作,感觉自己上火了。如果这么持续下去,不仅身体的含水量太低,肾功能会被破坏,而且消化与代谢系统受损将无法正常排出废弃物,就会出现全身性的症状了。这种为省事少喝水的事就此打住,从今天开始恢复了大量喝水的习惯。

◎常人每天要消耗3~4公升的水,从呼吸蒸发的水分大约在1~2公升,南极内陆十分干燥,呼吸损耗体内的水分更多。据测算,人体内血液中的水分损失因呼吸可达到15%~40%。如果水分不及时补充,就会出现轻微的头痛与疲倦,失水10%时会出现脱水症状,失水20%将危及生命。

今天我们走了70多公里后到达预定宿营地点,老童加餐做了自制牛排。这里受条件所限做不了什么花式,也没人问你想吃几成熟的,但能在航空餐之外还有选择就已经很幸福了。

饭后我就回到生活舱干活,今晚要完成两件事,首先要把昨天编好的反映我们工作生活的片子传回去,传这条片子大约需要3个小时,所以利用这段时间,还要把气象站的片子编出来后接着回传。气象站的节目编出来4分钟,第一个片子传完后就接着传这段内容。传第二段节目时不太顺利,海事卫星传输中断了几次,传到一半的节目老是前功尽弃。用铱星电话打给国内卫星地面站咨询,技术人员也说不清原因,只能依靠自己坚持不懈地重启尝试,没准哪次碰对了就能顺利回传了,看来今天晚上又睡不了了。

⊙暖风机是生活舱的唯一热源,水壶里的雪和冻成冰的牛奶都放在风口化冻。

今天开始大量饮水的好处效果立现,上火炎症有所好转,尿色也不那么黄了。在传片子的等待过程中想找点事干,就在巴掌大的生活舱里来回踅摸。燃气灶下的两个大化雪桶引起了我的注意,每次宿营后都会把它们装满雪,靠舱内的室温一晚上融雪,这样就可以节省一部分燃料。因为舱内温度只有零上几摄氏度,一般化雪桶里的雪放一晚上也就能化一半的水。我就把两个化雪桶搬到舱内的唯一热源——暖风机前,这样既可以通过热传递加快化雪的速度,又可以增加室内的湿度。自己对这个“发明创造”十分满意,在远离社会的封闭环境下只能没事找事、自娱自乐了。

——张元干《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

12月17日宿营地经纬度:72°22'S,77°41'E海拔2405米,气温-21℃,冰厚2320米距中山站350公里

到今天我们已经出发6天了,气温才到-21。4℃,还不算低,一路过来基本上都是好天气,如果接下来的天气也能这样,那么我们到达最高点的行程计划就有保证了。今天天气晴朗,阳光很强烈,南极上空的臭氧空洞使得紫外线辐射没有阻隔,我们在户外活动时都要全副武装,尽量减少皮肤**部分以防冻伤和晒伤。长时间户外作业时我们都会戴上面罩,只露出鼻孔和眼睛,但面罩会阻隔部分呼出的热气,对于我这种戴眼镜的人来说就不方便了,镜片上蒙了一层哈气看不清东西。所以短时间户外活动时我都不戴面罩,只靠大墨镜挡光,脸上还涂了高强度的防晒霜。

今天行进时躺在**,觉得右下腹隐隐有些痛,只能向左侧躺着才好受些,我担心没准是阑尾炎,早餐吃的东西没消化有可能在颠簸中梗阻了阑尾,在这种医疗条件下得了阑尾炎是没法动手术的。我问睡在上铺的李亚玮有没有类似的感觉,他问我是不是下腹有点疼,他和我有一样的感觉,看来可以排除阑尾炎,估计是饭后胀气时被颠簸抻着腹部肌肉了。中午时又出现了腹泻的症状,应该是行车颠簸加速了肠蠕动。

今天路面状况好,车队一天行驶了76公里,在距离昨天宿营地直线距离70公里的地方安营扎寨了。根据内陆队计划,每行进一周就休息一天,今天已经出发一周时间,明天到了该休息的时候了。但李队长考虑到路程时间紧,决定明天不休息接着赶路,计划到1998年第2次内陆科考队折返点时再休息一天,要到距离中山站460多公里的宿营点还要走2天时间。

⊙在阳光透射下,美丽的冰丘层次多变。

由于今天宿营时间比较早,所以童管家决定改善伙食,晚上吃中山站包的饺子,这是我们出发后第一次不吃航空餐。饺子一直放在集装箱里天然冷冻,这里海拔高,水烧不开,所以饺子皮吃起来有点硬。但这也比吃航空餐强多了,就着老崔在雪龙船上自制的醋蒜,吃起来味道好极了。俗话说“原汤化原食”,在我的强烈要求下,童大厨才紧巴巴地赏了我两勺饺子汤,因为如果我多喝汤了,那下一锅饺子就没水煮了。

刚吃完饺子,就听到在生活舱外溜达的效存德大喊——这里有贼鸥。我最初以为他是开玩笑的,在这片毫无生机的南极内陆,哪怕是地衣这样的低等生物都不存在,怎么会有鸟类出现呢?但先跑出去看的队员印证了效副队长的话,真有海鸟在我们附近!我和亚玮赶紧抄上摄像机和数码相机跑出去,果然有一只鸟在营地的雪地上。在远离海岸线的内陆冰盖看到鸟类实在太罕见了。老徐说这应该是只灰背海燕,估计它是飞错方向了。海燕看上去很可怜,冻得瑟瑟发抖,蜷缩成一团,我们靠它很近时,它才费劲地贴地飞开几米。在内陆冰盖上没有任何食物,也许海燕几天没吃东西了,我们车队是它唯一的求生希望。我回生活舱拿了一罐薯片,把薯片揉碎后倒在雪面上,但海燕半天也没飞回来。老徐说海燕应该就在附近,但愿晚上它能飞回来吃点东西。我甚至想如果海燕飞回来了能不能带上它,成为冰盖队的第14名队员,一起见证我们挺进Dome-A的过程,等回中山站后再把它放飞。老徐说它生性怕人,不太可能被我们收养,也许它最终能自己找到回海岸线的路。

⊙灰背海燕无力飞走。

◎人在平原正常收缩压为110~120毫米汞柱,舒张压为70~80毫米汞柱。初进入高原后,由于血管感受器作用和体液等影响,使皮肤、腹腔脏器等血管收缩,血压上升,从而保证心脏冠状动脉、脑血管内的血液供应,适应后可恢复正常。而平原地区正常人每分钟脉搏为72次,是呼吸次数的4倍;当进入高原后,心脏增加收缩次数,以保证组织器官的血氧供应。初到高原时脉搏可增至80~90次每分钟,个别人可达100多次,居住一段时间后也可恢复。

内陆冰盖考察没有娱乐生活,只有通过聊天交流来排解思乡之苦,我们天天在一起聊,把前几辈子的事都说完了。大家在聊天时说的最多的还是家人,徐霞兴今天说自己特挂念80岁的老父亲,从上海出发时他父亲就重病在身,很可能明年回国时老人就不在了。我听了觉得有些难过,这些老南极为了祖国这个“大家”,舍弃了“小家”,实在值得我们学习。我拿出报道组的铱星电话让队友们给家里打电话报个平安,我们能做的也只有这个了。

⊙雪地车后车厢空间有限,大家挤在一起喝茶聊天其乐融融。

只有大自然才具有无穷尽的财富。她只向我们显现表面,而她却深藏于千百万丈之下。

——拉·瓦·爱默生

12月18日宿营地经纬度:72°53'S,77°20'E海拔2529米,气温-16。4℃,冰厚2320米距中山站410公里

今天车队出发后一直在快速行进,老队员说这次的行进速度要比6年前那次科考快不少。这里气候干燥,降雪少,一路上可以看到许多上次科考队留下的老车辙印。把摄像机伸出车舱外拍这些深深浅浅的车辙,不禁感叹时间飞逝,一个人在6年时间里经历了很多,但南极这片净土却没什么变化。

其实,车队行驶的绝对速度并不快,雪地车最快每小时开8公里,一天60多公里走下来平均时速也就五六公里。雪地车行驶速度缓慢是与内陆冰面路况和车辆负重情况紧密相关的。内陆雪面上遍布着很多平行于主风向的雪丘,路面不平整,负重很大的雪地车在上面行进起来就快不了。

雪地车在高海拔地区动力下降很快,为了防止机械故障,机械师驾驶时保持发动机转速在2100转以下匀速前进,车队速度就更起不来了。170雪地车今天在上大雪坡时就很吃力,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越往后这种情况就会越严重。按照计划我们将在两天后把170雪地车抛下,用其余3辆240雪地车继续走,等返程时再把170车开回中山站。这辆车何时完成挺进使命,就要看到时车况和负载分配情况而定。一路上科研人员不断地停车取样,雪地车一天行驶下来的里程还不到普通轿车在城市里开1小时的距离。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