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世界尽头的世界录 > 4 队长跨国求医(第4页)

4 队长跨国求医(第4页)

——高适《别董大》

12月10日

内陆冰盖出发的准备工作要完成从中山站到出发基地的所有物资运输、对车载发电机组进行保养、检修雪橇和舱体、对车辆和雪橇编组等,原计划出发时间在1月5日到1月8日之间。可到了今天,我们的准备工作还没完成,出发时间被推迟到了1月12日。

今天刮了一天的下降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们在冰盖上进行物资装载和冰雷达的安装。中山站所在的东南极大陆沿岸一带的下降风风力最强,风速最大时可达每秒四五十米。

◎下降风是由于南极大陆冰盖中心高原与四周沿岸地区之间的高落差产生的。内陆高原的空气遇冷收缩后密度增大,这种又冷又重的冷气流从冰盖高原沿着冰面陡坡向沿岸急剧流动,沿海地带的地势骤然下降,这使冷气流下滑速度进一步加大,便形成了稳定强劲的下降风。

顶着呼啸的大风,我们分组把800根标杆捆扎固定在乘员舱和生活舱外侧,这样它们就不占用雪橇的载货空间了。这些标杆是冰川学家的测量工具,他们在向内陆冰盖挺进途中,每间隔两公里就要在雪上插入一根标杆,以此为标记物,通过年度的数据变化来测算当地的积雪量。这些标杆也被视为中山站至Dome-A考察路线地面标识系统的一部分。

一组队员在风中捆扎标杆,另一组队员则忙着对乘员舱进行布置,由于里面空间狭小,只能由两个人把床垫和被子一一铺好。为了节省吃饭时间,队医兼大厨童鹤祥给我们下了一锅面条,我们劳动了大半天吃起来津津有味。

午饭后,营地飘起了雪花。俗话说瑞雪兆丰年,但愿这场大雪能保佑我们准时出发。雪越下越大,队员们开始了一项新的工作——给雪地车安装冰雷达探测系统。本次考察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为在Dome-A建立我国第三个科学考察站选址,孙波就要用冰雷达探测系统为建站选址提供参考数据。他这次带来的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两套冰雷达探测系统,通过发射和接收天线可以在行进过程中对冰体厚度、冰下地形和冰层结构进行两维探测。

今天我们还分发了最后一批个人装备,物品很丰富,包括羽绒衣、羽绒背心、考察服、工作服、冲锋衣、保暖内衣、雪地鞋、线袜、袜套、鞋垫、毛绒帽、皮帽、皮手套、毛线手套、墨镜、风镜等。这些是我们在内陆冰盖生活和工作的必需品。

⊙这是我们到中山站后下的第一场雪。

在世界上最寒冷的地区工作,保暖御寒是首要的生存保证。南极洲年平均气温在-28℃左右,内陆地区年平均气温在-60℃~-40℃之间。如果身体上的汗和湿气排不出去,从冰盖上吹来的下降风会就着全身的汗液把人一下子“冻透”。因此,内陆考察对服装的要求特别高,配备上的基本原则是轻便、保暖、经济、实用。我们最外面穿的冲锋衣是由防水透气的GORETEX面料制成的,这种高分子膜透气、防风、防水,雨水透不进来而汗液蒸汽却能排出去。在防风衣里面还要穿上抓绒衣和羽绒服。抓绒衣可以有效防风,而羽绒含量很高的羽绒服能起到保暖的作用。我自己还带了十套旧的保暖内衣。以便在内陆无法洗澡,内衣湿了及时更换,换下来的脏衣服也没法洗,就拉回中山站当垃圾了。

今天的准备工作按计划完成了,我们分别乘坐雪地车返回中山站。回房间后,我们就分头编辑出发准备的片子,然后回传回国。节目一帧帧地传回后方,我不禁感叹人类实在是太厉害了,如果时光倒退一百年,没人能相信这人影人声能够以肉眼看不到的方式传到万里之外。

我们这次选用的是海事卫星B型站(Inmarsat-B)。尽管它有着重量和体积偏大,天线拼装麻烦等缺点,但这种全波束海事卫星信号基本覆盖全球,数据传输最高能达到64kbps,可以保证视频信号的回传。我们每次使用B型站时,都要先把大约一平方米的卫星天线板拼装好,信号指数稳定在额定值后就可以通话和回传节目了。视频信号在空中经海事卫星传输落地后,通过国际海事卫星电信组织入北京市电话网,中央电视台总控机房通过解压缩可以得到图像,用硬盘接收后把视频转录到带子上,后期编辑就可以拿着它制作现场报道节目了。

就我自己来说,我愿意宇宙包含许多未知的东西,同时也包含大量已知的东西。假如宇宙万物都已被认识殆尽,那么生活将变得枯燥无味、平淡单调了。

——卡尔·萨根

12月11日出发基地经纬度:69°26'S,76°17'E海拔261米距中山站9公里

上午,我们向拉斯曼丘陵上的冰盖边缘地带前进,计划在离出发基地最近的冰盖边缘卸掉20桶航空煤油,两个月后从最高点返回途中就靠它们走完去中山站的最后一段路。1桶航空煤油的重量将近170公斤,在这里放下20桶油就可以减轻雪地车去程3。5吨的负载。

◎拉斯曼丘陵(LarsemannHills)是东南极边缘较大的一个丘陵地带,背靠南极冰盖。在很久以前一直被冰雪所覆盖,近几千年冰盖退缩,夏季时可看到出露的岩石。这里年平均气温-10℃,最低温度达-50℃。拉斯曼丘陵气候干燥,年降水量不足250毫米。从冰盖俯冲下来的下降风,又使蒸发量高出其他干旱区数倍。

越过拉斯曼丘陵上的鹰嘴崖就离卸油地不远了,这是我们内陆出发前的最后一站。卸完油桶后,雪地车就留在这里,从中山站飞来的直升机将把我们接回,明天也将乘机飞到这里后再向内陆进发。

下午收工时,直升机接我们回中山站。我从空中看雪地车一字排开的阵势,心里既激动又紧张。马上就要开始一段探求未知世界的危险旅程了,从这里出发,车辆、设备和人员出现任何问题,都得靠我们自己解决了。

⊙从中山站到卸油地途经鹰嘴崖,这座石崖因一块凸起的石头酷似鹰嘴而得名,我头上就是“鹰嘴”。

晚上,我们吃上了送行饺子,我放开肚子吃了平日两倍分量的饺子,希望能把对它的念想留到2个月后的返程。这是中山站队友特地为我们内陆队员包的,他们十多个人一天包了近60斤的饺子。饺子在这里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期盼。中山站站长老叶说等我们返回冰盖边缘卸油地时,他们会坐直升机到那给我们送热饺子接风。抓紧时机,我还在站里彻底洗了个澡,下次再洗就得等2个月后了。

晚饭后,我们内陆队一起开了个准备会,大家讨论的焦点是车队辎重问题。在白天的车况检查中,机械师认为雪地车要把95吨重的全部物资拉进内陆很费劲,重载状况对车辆的损害很大,他们建议要么减生活物资,要么减少科考项目,少拉科研设备。队里的科研人员都不同意减少科研任务的方案,他们希望科考队把自动气象观测站、冰雷达探测设备、浅冰芯钻探设备和雪冰观测设备等各种科考装备都带进内陆,哪怕生活保障差点也要保证科研计划的全部完成。经过反复讨论,我们最后决定减生活物资,保科研项目,把食品再做一次减负,最大限度地支持科考活动。

李院生队长在会上特别强调内陆考察期间的安全防火问题。乘员舱和生活舱属于易燃的密闭空间,如果用火、用电不慎发生火灾,在内陆冰盖没有水灭火,也得不到后援救助。更危险的是,车队带进了大量的航空煤油,燃油连锁爆炸后,我们13人的生命也就难保了。张永亮在会上被委派为安全员,他要在内陆宿营时巡视用火、用电情况,不仅要检查电器插头与插座有无过热现象,还要制止队员在除生活舱以外的地方使用明火和吸烟。张永亮自己不抽烟,做事认真负责,是安全员的理想人选。

我和亚玮会后就回房间用海事卫星传片子,可后方节目组接到的节目有画面无声音。我们检查了编好的节目声画是对位的,看来是在传输环节出了问题。既然用高质量传输方式传不回声音,我们只好试着把传送方式换成384K的低画质,这种方式传回的画面质量很差,不能用于电视播出,但声音质量的损失还不算太大。后方导演收到这段高压缩视频信号后,可以把声音插入之前传输成功的高画质节目里,这样就能基本满足播出要求了。节目快传完时,孙波跑过来说站区来“客人”了,大约有三四十只阿德雷企鹅来造访“莫愁湖”。

中山站是以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的名字命名的。科考人员们把中山站旁边的小山丘称为“紫金山”,把七八十米长的小湖泊称为“莫愁湖”。

“莫愁湖”是为考察队员提供生活用水的淡水湖,企鹅到没有鱼的湖里来干什么呢?我赶紧下楼一探究竟。远远就看到这群阿德雷企鹅在湖里追逐嬉戏,玩累了就上岸四处溜达,呱呱呱地到处张望。我们踏上南极大陆以来,企鹅已经成为我们的好伙伴了,它们常在我们工作时跑来看热闹,或是单枪匹马,或是三五成群,在离我们两三米的地方停住,探着小脑袋好奇地打量我们。

这群企鹅在“莫愁湖”边玩了会就跑到湖中间的小丘上睡觉,能看到企鹅睡觉可不是常事,我赶紧拍了好几张照片。它们睡觉时头部向前倒下,白色的肚子贴着雪面,小脑袋蜷缩着就合上眼了。这让我十分羡慕,我穿着好几层衣服还觉得冷,而它们直接就躺在冰上睡觉。

⊙企鹅“哨兵”尽职尽责。

◎企鹅能在严寒的极地生存归功于它特殊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企鹅羽毛分为内外两层,外层为细长的管状结构,良好的绝缘组织对外能防止冷空气的侵入,内层为纤细的绒毛,能吸收并贮存微弱的红外线能量。企鹅体内的脂肪层大约3~4厘米厚,是它保持体温和抵抗寒冷的主要能源。维持低代谢水平也是企鹅适应低温的一种生理功能,科学家发现企鹅在零下二十多摄氏度的温度范围内,所消耗的能量几乎恒定。企鹅的体温一般保持在37℃左右,但有时身体的温度比脚的温度高,这是防止体温散失的一种适应能力。

我在观察中发现企鹅很有团队观念,即使是在大部队休息时,也有两三只企鹅保持清醒为大家站岗放哨。为了考验这些“哨兵”是不是忠于职守,我在湖边故意弄出点声响,这几只“哨兵”就立刻呱呱地把同伴们叫醒,再成群结队起来换个地方继续休息。明天开始向内陆冰盖进发,我们将有2个月时间见不到这些可爱的家伙了,它们只生活在南极海岸线附近,内陆没有它们的食物。想到我们要去连企鹅都不想去的地方,不由自主地打了个寒战。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