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世界尽头的世界录 > 1 起航遭遇台风(第3页)

1 起航遭遇台风(第3页)

上午,雪龙船从锚地驶入维多利亚湾,停靠在尖沙咀海运大厦客运码头。本次访港活动的策划主办方——香港中国极地博物馆基金创会人李乐诗博士首先上船和科考队沟通这两天的活动细节,她希望通过这次雪龙船访港活动,让更多的香港人认识极地科学考察的重要性,了解国家对南极科考的贡献,激发香港青年人艰苦奋斗的精神。几天前李乐诗专程到上海给我们送行,今天在香港又见面了自然很亲切。

⊙我们采访完国家海洋局领导后在活动现场合影留念。(左四为国家海洋局副局长陈连增,左三为国家海洋局极地办主任曲探宙,左二为本次科考队领队兼首席科学家张占海)

下午2点45分,香港中国极地博物馆基金会为雪龙船抵港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国家海洋局、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极地办有关领导及香港各界人士约800人出席。

香港律政司司长梁爱诗在欢迎会上希望香港青少年以极地科学家为榜样,勇于探索地球,为保护地球环境作出努力。之后,在苏格兰风笛的伴奏下,到场嘉宾登船参观《中国南极考察20周年展览》,展览地就在雪龙船后部的直升机停机库里。身材瘦削的莫文蔚在参观队伍里格外显眼,她参观时很认真,那神态像个学生,言谈更显俏皮。

活动结束后,香港站记者常江对陈连增副局长、第21次科考队领队张占海和内陆队队长李院生进行了现场采访。

过两天就是万圣节,香港人把这个节日看得很重要。入乡随俗,晚上,我和亚玮参加完国家海洋局的答谢晚宴,就去了位于香港岛中环著名的兰桂坊。兰桂坊被誉为香港特有的文化特区,街道上很热闹,洋溢着浓厚的过节气氛,各种肤色的人在这里度过休闲时光,酒吧里坐满了人,甚至有不少人就站在街面上喝酒聊天。我们也融入其中,体验了一把地道的万圣节风情。

只要利用科学大大增加在事实上和在想象中游历的设备,可以观赏这个大自然的世界的人数将比以往大为增加。

——《在通向科学学的道路上》

10月30日

今明两天是“南极考察20周年展览”对香港民众的开放日,数千香港市民和学生涌到码头与雪龙船合影留念,船上以“弘扬科学精神、增强爱国之心”为主题的成果展和南极考察邮品展更是被挤得水泄不通。我们科考队员也成了参观者眼中的明星,不是被索要签名,就是被邀请一起合影。展览的参观票数有限,一些香港市民只能在紧邻海运码头的尖沙咀隔海观望。

⊙时任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董建华在参观雪龙船时,还特地询问了我们这次内陆冰盖的目的地——冰穹A的具体位置。

下午,科研人员应邀做了“‘雪龙’号南极破冰之旅”的学术演讲,李院生队长向香港学生重点介绍了Dome-A科考计划。而我们这些没有被安排接待任务的科考队员则用半天时间游览了浅水湾、太平山和维多利亚港等地。

晚上,部分雪龙船代表参加了“极地星光”筹款晚会。罗嘉良、王子鸣、王喜等演艺人士纷纷登台演出,船员合唱队也表演了《南极考察队员之歌》、《歌唱祖国》等曲目,台下观众一起轻声合唱,祖国一家人的气氛很温暖。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曹植

10月31日

一早收到北京同学的短信,说这几天北京降温了,那边是秋意正浓,香港却仍夏日炎炎。这趟南极之行要经历从赤道的40℃到南极内陆的-40℃,80℃的温差在几个月时间里浓缩了四季变迁。雪龙船这一路只有香港和澳大利亚两个停靠点,如果没带够衣服可不能随时添置。我的超大旅行箱和65升BINGPACK登山包塞满了厚薄不同的各种衣物。“衣到用时方恨少”,再往热带海域走就更热了,我今天在海港城一下子血拼了10件T恤。

今天家里转发来中央电视台举行《挺进南极冰盖最高点》新闻通气会的消息,披露这此活动“将开创从南极冰盖最高点传送电视信号的先例,是电视传播形态一次新的突破”。

今年是中国开展南极考察20周年,本次南极科考除了进行一系列常规考察和庆祝长城站建站20周年活动外,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力争实现我国对南极冰盖最高点的首次探索。此次内陆科考如果获得圆满成功,将缔造中国科技文明史上的又一次辉煌,同时也是全人类探索自然的又一壮举。显然,这是一个可以把科考事件做成媒介事件的好选题,从国家台的媒体责任出发,更有必要向全国乃至全世界观众即时报道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科技事件。

⊙与我合影的香港“极地奇女”李乐诗博士多次到达世界三极。

根据科考计划,科考队预计在2005年1月中旬找到南极冰盖最高点,科考船在2005年3月底才能返回上海,要把前期拍摄的大量素材做成系列节目至少需要两个月的周期,那么观众在电视上看到登顶一刻的画面实际上距离登顶时间已有半年之久,这种极大的播出滞后性使观众对报道的新闻事实缺乏必要的心理期待,没有了悬念就会导致观众以旁观者而不是参与者的心态来看待节目,实在浪费了这种行程感很强的选题。

所以,我们设计的节目形态就是记者全程跟随科考队行进,跟踪拍摄整个行动过程,通过海事卫星及时向国内发回现场图像,后方加上演播室访谈和背景资料,做一档持续数月的特别节目。

为了实现这一传播效果,我们设计了立体灵活的《挺进南极冰盖最高点》整体报道方案,昨晚科教频道已经播出了60分钟的雪龙船上海出发特别节目《起航》,在雪龙船前往南极长达一个多月的航行中,特别节目通过每周日播出的专题节目《踏浪远征》和每晚3分钟的专题板块《南极档案》保证传播效应的延续性;在我们从南极中山站出发直至冲顶南极冰盖最高点的43天里每天播出15分钟特别节目《挺进Dome-A》,如果我们最后成功登顶最高点,在当晚还将播出2小时的特别节目《为了这一刻》。如果说《挺进Dome-A》是整体报道的核心,《为了这一刻》是**部分的话,前期的三档节目都是为两个月后的Dome-A行动进行预热和铺垫。

根据整体报道方案,预热阶段的特别节目《踏浪远征》将于10月31日、11月7日和11月14日分别播出15分钟周播节目《艰难的旅程》、《路经香港》和《走向南半球》,现场报道全部依靠我们两位记者从船上回传节目。

更南浦,送君去。凉生岸柳催残暑。

——《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

11月1日

今天是雪龙船离港的日子。两天来,已有1万2千余名香港市民登船参观,但起航前还有不少香港市民和社会团体要求参观,香港国际学校的外国小朋友是最后一批上船参观的香港市民,孩子们对南极阿德利企鹅的标本非常感兴趣,久久不愿离去。

雪龙船离港后手机信号就没有了,大家都在利用最后的机会和亲友们电话联系,来自五湖四海的队员们操着南腔北调的方言同时打电话,这场面如同联合国会议的多方会谈,基本上谁说的都听不懂。

中午12点整,在国家海洋局副局长陈连增、极地考察办公室领导、中央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有关领导和香港各界人士的送行中,雪龙船离开了客运码头,前往锚地加装重油和轻油。

在锚地停泊期间,我们内陆冰盖队开了第一次碰头会,进一步细化了每个人的岗位分工。本次内陆考察队员是以确保车辆和人员安全、确保完成内陆建站前期调研核心任务为原则组织选拔的,人员要求少而精,由机械师、电子工程师、冰川学家、测绘专家、冰钻工程师、电视记者和队医构成。队员分别来自北京、上海、兰州、西宁、厦门、武汉、新乡等地。国家海洋局极地办负责人说,都是“从国内千挑万选筛出来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过人之处”。队员中不乏中国目前研究雪冰水平最高的科学家、中国雷达冰川学主要开拓者、在地球“三极”从事科研的学者、中科院“百人计划”专家、中国最好的冰钻师、中国南极内陆考察“第一机械师”等相关学科领域的顶尖人才。

近一年时间的全国范围淘汰选拔,一支精悍的“特种部队”组建完成,人数最后定为13人。我们称为“12+1”,即12名科考队员加一名队医。因为最初海洋局极地办确定了12名冰盖队队员,决策层认为一旦在南极内陆出现伤病情况,专业医生能在正确判断的基础上提出解决办法,决定增加一名队医。海洋局陈连增副局长亲自批示让越冬队队医童鹤翔进入冰盖队。极地环境恶劣严酷,这一决定至关重要。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