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气象复杂多变,特别是突然而起的暴风雪对野外考察的人员形成的巨大威胁。但这种暴风雪天气通常不会持续太久,最多两三天,因此,许多国家在南极设立了避难所,就是让野外考察的科学工作者在遇到紧急情况时能有个临时躲避处。避难所的门从不上锁,各国考察队员遇到不测时都可以住进去避险躲风,食品自行取用也不用付款。避难所是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在南极地区的具体体现。
劳基地由主楼和居住舱构成。主楼建筑比较方正,大约有十几平方米,房子外面有几个装满汽油的油桶。推开没有锁的大门,发现里面炉具、炊具等生活用品一应俱全,甚至连灭火器都准备了,几个人在这里生活几天不成问题。房间四周挂着很多地图,上面详细标明了这里的位置和周边的环境,书架上的书都是英文的,桌上放着一本纪念册,来过这里的人都在上面签名留言,我也在上面写了几句话留念。
⊙充当避难所的澳大利亚劳基地。
主楼边上还有几个轻质低矮的居住舱,这是考察队员临时居住的地方。这种半球形的玻璃钢站房便于直升机搬迁,截球般的形状也大大减少了风的阻力。舱里陈设很简单,只有两张床和几个柜子,人站在里面刚好可以直起腰。
不敢在野外待的时间太长,我们俩在劳基地参观了半小时后便返回了。途经俄罗斯“进步二站”时,我们在山上发现南极雪海燕巢。我们远远看到巢穴边上有零星的鱼骨头,两只雪海燕,在巢穴边的岩石上盘旋。
回到中山站,我俩又累又饿,在食堂里找了两包过期的方便面垫了垫肚子,反正食品在南极低温环境也不容易变质。今晚的正餐是野营烧烤,BBQ地点就在中山站外面的浅滩上,全体队员围拢在烧烤炉边自助烤肉,好一派欢乐祥和的景象。
⊙雪海燕是南极的原生物种,它的外形很像白鸽,雪白的身躯纯净得没有一根杂毛。
野人本自不求名,欲向山中过一生。
——顾况
12月8日
早饭前,我们遵照童医生的嘱咐空腹去他那儿体检。这是我们踏上内陆征途前最后一次全面的生理指标检测,下一次检查要等到两个月后返回时,这两次检查的生理指标变化可供南极内陆人体医学研究参考。
⊙童鹤翔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普外科副主任、教授1983年7月毕业于湖北医科大学,从事普外科及小儿外科医疗教学、科研20余年,发表论文20余篇,编写专著2部。
医务室位于站区科研栋,里面的检测仪器和手术器械可以为科考队员提供医疗保障。但南极毕竟是远离文明社会的孤独大陆,如果有队员出现急重病症,站区现有医疗设备还不能完全满足需要,所以在选拔队员时就要进行严格体检,有重大疾病隐患的人是来不了南极的。上午,童医生给我们检测了血压、脉搏和体重,我的血压是11080,心跳每分钟72次,体重78。5公斤,数据都比较正常,盖军衔、孙波和崔鹏惠三人的血压有些高。
根据后方节目组的要求,我要在今晚的电话连线里向观众介绍中山站。为了有“料”可报,我趁休息时把整个站区转了个遍,算是对“中国南极圈内第一站”有了个初步的了解。
“环站之旅”从中山站前的中山广场开始。中山广场是一片砂土质浅滩,中间立着一块一人多高的南极石,上面刻有“中山站”三个红色大字,在这个站区标志物后飘扬着国旗和本次考察队的队旗。广场上的城市向标也颇具南极特色,上面密密麻麻地固定了许多块牌子,每块标牌上写有一个中国城市的名称,标注了中山站距离该城市的直线距离。城市向标的方向指向祖国大陆,这寄托了南极中山站科考队员对祖国家乡的思念。
⊙这是2004年我拍摄的中山站全景,现在的站区建设得更好了。
中山广场的东南面有10个巨大的柴油罐,里面储存的油料主要供站区发电使用。按理说,大油罐没有什么可奇怪的,但有意思的是,只要到中山站的外国队员都会以此为背景拍照留念。原来,我们南极人把生、旦、净、丑、末的京剧国粹带到了中山站,在前面的五个油罐上分别绘制了巨大的京剧脸谱,给色调单一的站区带来了浓墨艳彩的中国特色。这些脸谱是第18次中国南极科考队员花了几天时间一笔一画地描摹上去的,老外们看了十分佩服中国人的大胆想象。
站区里的建筑也十分奇特,这些由集装箱拼装而成的房子并不是直接建在地上,而是用铁架子在底部支撑起来的,看上去像少数民族地区的高脚屋,这样设计主要是为了抵御南极的狂暴风雪。当暴风雪来袭时,风吹雪会从房屋顶部和下面的通道席卷而去,不会因为建筑物的阻隔快速堆积,造成雪埋建筑的隐患。
站区里环形分布着6座主体建筑群,从北到南依次主要有高空物理观测房、GPS观测房、气象栋、发电栋、主楼、生活栋、食品栋、车库、油罐以及一些附属设施。气象栋是科考站里科研房屋面积最大的建筑,由5个集装箱组建而成。发电栋也是由集装箱组建的,配备了3台发电机轮流发电,可以保障考察站全天24小时不间断供电。
我们科考队员住在2层楼高的生活栋,它的墙体材料是特制的,外层是耐低温的薄钢板,中间夹层是保温效果极佳的聚氨酯,这种夹心设计起到了保温、抗风、耐寒的作用。每个标间里有两张单人床、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个衣柜和整体式卫生间。站区里还有健身器械、台球桌和乒乓球台,这些地方是队员们业余休闲的运动场所,可以说中山站就是一座完全独立的小城镇。
⊙中山站内的生活栋。
在所有的人类事业中,我还不知道有什么其他的事情像科研这样,甚至我眼里的艺术也难与它相比:在科学这宗事业中,从事其中的人如此被卷进去,整个儿地沉浸其中,被驱使着做他们资财、力量所不逮的事。
——刘易斯·托马斯《细胞生命的礼赞》
12月9日
今天天气格外晴朗,我们要把1998年内陆队存放在出发基地的100多桶航空煤油全部装上雪橇。由于南极内陆夏季气温在零下四五十摄氏度,柴油和汽油在这种低温环境下无法使用,而航空煤油在零下六十多摄氏度时也不会结蜡,所以它被用作雪地车的燃料。
⊙吊装航空煤油。
这些航空煤油在冰盖边缘放了6年时间,积雪已经掩埋了部分油桶,要搬出来就得先清除积雪。我们用冰钎凿冰和木杆撬桶的原始办法,一桶一桶地把油桶从陈年冰雪中硬撬出来。6桶航空煤油的重量大约在1吨,要把它们装上雪橇就得依靠一辆雪地车上的小吊车。操纵小吊车是个技术活,起重臂吊运能力有限,操作不当不仅会损坏吊运设备,还有可能砸伤正在作业的队员。机械师盖军衔会使用和维修多种装载机,所以他操作起吊车来得心应手。
在我们吊装油桶的时候,直升机也一趟趟地把考察物资从中山站运来出发基地。这次内陆冰盖物资集结第一次启用了直升机大批次空运,凡是能分解的物资都使用直升机直接运抵出发基地。国产直九直升机一次可以吊运800公斤物资,从中山站到出发基地只需要5分钟,如果靠雪地车往返运输的话,一个来回就需要一个多小时。这么做不仅提高了运输效率,还大大减少了雪地车和雪橇在出发前的损耗。
难得的好天气使得我们的物资装运十分顺利。经过一天的努力,110桶航空煤油全部吊装完毕,大量冰芯专用箱也被固定在了集装箱外。我们到达Dome-A后要打冰钻获取冰芯,里面填充了泡沫塑料的专用纸箱将存放冰芯回国研究,通过冰芯可以了解千万年尺度的气候环境变化。
⊙盖军衔厦门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主任工程师作为机械与车辆液压技术专家先后两次赴南极开展工作,圆满完成了机械保障与技术支持任务,本次冰盖考察中担任机械师,承担机械保障任务。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