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世界尽头的奇迹属于哪一类书 > 4 放弃雪地车(第1页)

4 放弃雪地车(第1页)

4放弃雪地车

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虽然宇宙能把他摧毁,但人比摧毁他的宇宙更高贵。

——帕斯卡

12月27日宿营地同昨天

今天早上我们俩还在睡梦中,就被队员们激烈的争论吵醒了。原来计划今天要把170雪地车留在这个营地,那么如何处理它原先拖载的集装箱就成了棘手的问题,集装箱里装的主要是大型科考设备。机械师认为要用3辆车拖挂原先4辆车的辎重很困难,要改变现有雪地车负载过重的状况就必须减负。生活舱、乘员舱和发电舱是肯定不能抛下的,油料也不能扔,那么唯一可能甩下的就只有集装箱了。这个集装箱自重就有2。4吨,再装上2套冰钻、2台自动气象站、冰雷达和航空餐后就更重了,如果不拉它车队就轻快许多。但队里的科研人员不同意这个方案,对于他们来说,减科考设备就像减命根一样,如果科研设备减了,他们的科考项目无法实施,那么这次进内陆冰盖的意义就不大了,他们还是希望车队把集装箱带上接着走。

考虑到科研人员的工作需要,机械师们最后还是同意今天把集装箱拉上尝试再拖40公里再说,如果到那还是拖不动,就只能将集装箱抛下,放置在距中山站800公里的地方,那里有可能成为今后Dome-A科考站的物资补给中继点。既然集装箱还是很难摆脱被抛下的命运,所以科研人员就希望将集装箱里的科考设备化整为零,放在剩下的3辆雪地车后。大家先把雪橇上的油桶重新摆放,以便腾出空间将放在集装箱里的航空餐、冰钻和自动气象站转移过来。我们把航空餐放在三号车雪橇上,冰钻设备放二号车,自动气象站放一号车,集装箱里的物资被放上后,雪橇就再也没有空间了。从集装箱卸下来的冰样箱支架也被安装到了生活舱底部,46个冰样箱随后也被捆扎在生活舱外。

今天宿营地的风很大,这使得-20℃的气温显得更加低了,但科考队员转移物资的脚步并没有因此而放慢。经过3个小时的努力,集装箱的移舱工作完成了。因为170雪地车要在这里停放1个月,等我们返回时争取再开回中山站。为了防止漏电,机械师将车载电瓶卸了下来。卸电瓶时,170雪地车的机械师崔鹏惠依依不舍,马上就要和在一起战斗16天的战友告别了,回程时能不能把它开回去更是个未知数。老崔管这辆车叫老伙计,他说原计划这辆车这次只跑500公里就该不走了,到今天已经多跑出260公里,对于我们车辆紧张的内陆队来说,这辆老爷车是功臣。

为了减轻3辆雪地车的负重,从Dome-A回程需要的一些食品物资也被我们留在了这个营地,和170雪地车放在一起。这里风雪很大,为了防止车里被灌雪而无法启动,我们用苫布将整个车完全包裹起来,也许一个月后返回时,这里的积雪会埋住小半个车身。往前走,下面的路会更加艰难,因为我们只有3辆雪地车了。

⊙营地刮起了大风。

已知的、画在地图上的、而且彼此之间互有联系的世界面积比以往的任何时代都来得大,其相互之间的联系更是令人无法想象的快速。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革命的年代》

12月28日宿营地经纬度:76°32'28"S,77°01'28"E海拔2816米,气温-20。1℃,冰厚2540米距离中山站820公里

重新编组的车队出发了,3辆雪地车要拉原先4辆车的辎重,每辆车的负载增加了不少,今天准备走走看能否拉着集装箱继续走。好在今天的路况不错,硬雪带上冰丘少,基本上很平缓,车重了车速自然就慢下来了,生活舱里的颠簸也就小多了,躺在**休息的不错,但就是觉得脚冷。

在南极内陆上看不到什么变化,只有茫茫冰原。这个地带的冰雪积累率很高,张胜凯根据原先记录的GPS点找不到沿途几年前立下的标杆,应该是被积雪掩埋了。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就会在当年插杆记录的GPS点上挖雪坑把标杆找出来,以此测算当地的积雪率。以往一般向雪地下挖1米多就可以发现标杆,今天有一个点我们往下挖了2米还是没找到标杆,看来这里的雪积得太厚了。

在遇到陡坡时,能感觉到雪地车动力下降的很厉害,速度明显变慢,看来再拉着集装箱就有些力不从心了。下午,我们决定在距离中山站806公里的地方抛下集装箱,这里地形平缓,可以起降飞机,是Dome-A中继站的备选站址。我们把集装箱抛下,下面的雪橇等我们返回时再挂上拖回出发基地。甩掉集装箱后,雪地车一下子减少了两吨多的重量,老盖的雪地车开起来轻松多了。

◎中国在南极内陆建站时,要在途中设立1~2个燃料补给和内陆航空降落点的中继站,为内陆站和远距离内陆考察提供支持。中继站选址要选择避开下降风区和冰裂隙区,雪面平坦且较为坚硬、雪积累率和冰流运动速率较低的地方。

今天到了820公里宿营地时,李队长还对提前抛弃集装箱不太甘心,叫来老徐商量能不能再拉回来。根据李院生的计划,这次在内陆冰盖Dome-A地区最高点要建立一个临时观测站,这个集装箱就是具有象征意义的观测舱。现在因为车况不好集装箱要提前放下,计划赶不上变化,这让李队长一想起来就懊恼地说想喝敌敌畏。为了打消李队长的幻想,老徐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告诉他再往下走,海拔会快速升高,要是再拉上集装箱的话,如果3台240雪地车因为负载过重出状况了,那损失可比在Dome-A放个观测舱大多了,老李听了这才作罢。

晚上和后方电话联系,节目组说从27日开始,与央视网联合举办给南极内陆队员新年寄语的征集活动,许多队员家属已经开始投稿。节目组还给我们布置了两个任务。首先是内陆队在元旦要举行升旗仪式,队员一人一句的祝福和集体的一句口号要在当天传回去。其次,今天是央视社会与法频道开播的日子,社教中心希望我们录一段来自南极内陆的祝福传回去,要用在频道的宣传片里。我和亚玮就以内陆队营地为背景拍了一句祝福——我们在南纬76°32',东经77°01',地球最南端向社会与法频道的开播表示最遥远和最诚挚的祝福!

录完祝福时,看到老盖正端着水仙花从身边经过。他对这盆宝贝水仙花可真是呵护有加,每天宿营时他要先把自己睡觉的后车厢暖气打开,等车里温度上升了才把水仙花从驾驶室搬来。到第二天早上,他会先把驾驶室的暖气开好,再把水仙花从睡觉的后车厢搬到驾驶室。老盖这么搬来搬去就怕花骨朵被冻伤了,现在水仙花已经开始开花了,给冰盖上带来了一丝绿色。

晚上,我们把放弃170雪地车和社会与法频道开播祝福这两个片子编好后,就立马开始回传。因为后方节目组说现场报道量目前有些吃紧,我们把今天的片子传回,才能保证次日节目的正常播出。今晚卫星传输的还算顺利,有一个片子只有画面没声音,我们就用别的信道再传了一遍声音,问题就解决了,现在已经过了南纬75°的海事卫星服务范围,能传回去已经很不错了。节目一直传到凌晨,我得等传完后根据写好的解说词配音让后方录下来。为了追求现场感,我要负责所有的前方画面配音。一晚上没睡觉,配音时已经困得不行了,不仅脑子恍惚断句老出错,而且“口条”也不顺,几分钟的解说词竟配了十几分钟,感觉我要再这么严重缺觉地工作,不到Dome-A就得崩溃。

我们所能有的最美好的经验是神秘的经验。它是坚守在真正艺术和真正科学发源地上的基本感情。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12月29日中继站宿营地经纬度:76°25'05"S,77°01'52"E海拔2824米,气温-21℃,冰厚2550米距离中山站806公里

早上刚躺下10分钟还没睡着,童医生就进生活舱准备做早饭了。他刚一推门,我俩就一起大喊“童扒皮”,把他吓了一跳,他以为我们睡的正香呢。老童说今天早上他是被李队长叫醒的,他起来后看李队长又躺下睡回笼觉了,他觉得应该管李队长叫“李扒皮”。其实老童每天早起给大家做饭很辛苦,在大冷天早早钻出温暖的睡袋是需要毅力的,我觉得更应该叫他“童长工”。

⊙美丽的冰丘让我又爱又恨。

队员们吃完早饭出发后,生活舱重归平静,我俩才算能安稳地睡下。尽管一晚上没睡很疲惫,但老被冰丘颠簸给震醒,换了无数个睡姿,不是觉得胳膊疼,就是觉得胸闷,就在这痛苦的半梦半醒之间挣扎。

快下午4点时,雪地车停下来,童医生突然撞门进来说出大事了,说第一辆雪地车的雪橇坏了,这个装满了航空煤油的雪橇就拖挂在我们生活舱前面,让我们赶紧起床去拍。

原来,我们行驶了34公里后就停车中途加油,在机械师例行检查时,徐霞兴发现他车后拖载雪橇的牵引转向三角架断了,断裂的主轴位置是不能电焊修复的。这个故障是大家始料不及的,因为这次雪橇都是从德国新买的,没想到在内陆颠簸的路况中提前退休了。如果拉着这个雪橇继续前进,在持续颠簸后两个雪橇板就会断裂分离,这一“劈叉动作”将使上面的载货平台掉下来,无法装载航空煤油就不能保证雪地车用油,我们不仅无法再向冰盖最高点挺进,自身的生命安全也会受到严重威胁。我坐在断裂的雪橇三角架上拍了一段现场报道,告诉观众这次雪橇损坏是我们出发以来面临的最严峻考验。

经过讨论,科考队决定返回昨天那个宿营地,因为在那里有我们为了减轻负载而抛下的集装箱,集装箱下的那副雪橇是完好的,把它从集装箱底部卸下来换上就可以继续向内陆前进了,但这么走回头路就意味着我们要损失一天的时间了。

返回上一个营地已经是晚上9点了,我们先热饭充饥,大家午饭都没有心情吃,所以现在都很饿。填饱肚子后,我们马上开始把将重达2吨多的空集装箱从雪橇上卸下来。这个工作只能靠我们13个人完成,在南极内陆既没有大型起重设备,也没有大量人力可以支持。在这种时候,机械师们的经验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从他们镇定自若的表情可以看出,显然已有解决之道了。

在机械师的指挥下,一部分队员们先用长木棍把集装箱从一头撬起,在集装箱被顶起的时候,另外的队员赶紧卸下里面的锁定螺栓,这样集装箱和雪橇之间就没有连接装置了。雪橇上的4个锁定螺栓按照这种办法一一被取出,撬起沉重的集装箱时我感觉气喘得厉害,心跳很快,看来在缺氧环境下工作有些体力不支了。

卸下锁定螺栓后,我们就要把雪橇从集装箱下抽出来,机械师准备利用2辆雪地车来完成这项工作。他们用钢缆将雪地车和集装箱连接好,开动雪地车慢慢拉动集装箱,为防止雪橇随集装箱移动,另一辆雪地车反方向拉动雪橇,这就要求两位机械师默契配合,无论哪一辆车方向拉偏了,集装箱就会侧翻滚落下来,这2吨多的大家伙靠我们13个人是无法将它扶正的。经过几十分钟的努力,集装箱被拉下雪橇,我们就把这副雪橇挂上了雪地车,悬在大家心头的石块这才落了地。我们在集装箱上写上“中国第21次考察队内陆冰盖科考队”,把它留在这里作为内陆中继站的标志物。

⊙我们按年龄排序在集装箱上签名后合影。

宿营后,我把今天转移雪橇的节目编完,用铱星上网了解到今天在印度尼西亚发生了8。9级大地震,引发的海啸夺去了数万人的生命。感觉自己现在与世隔绝了,只能通过朋友转发来的新闻概要才能和世界保持关联,有点“山中才数日,世上几千年”的隔世感觉。

◎南极大陆是地球上最大的地震活动明显不发育地区,世界标准地震记录网只记录到南极为数极少的地震活动,而且通常是由冰川运动所引发的,只有1985年监测的地震是地质构造活动引起的,这是唯一的一次南极地震。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