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神话中的基本伦理会影响所在民族 > 第一节 混沌 宇宙的原点与初始状态(第2页)

第一节 混沌 宇宙的原点与初始状态(第2页)

天地形成之后,原始先民举目望去,天远不见边,像一个巨大的圆盖子扣在大地上。加之,太阳运行是由东(左)升起至头顶(上)而西(右)沉至地下,第二日又从东复升,走出了一个圆弧线,这又说明了天是圆的。而地方观念又是从何而来呢?原始先民根据太阳的日运行轨迹获得了对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认知,并认为大地在这四个方向是有尽头的,这四方的尽头都有一个直边,由大水环绕,这就是东海、南海、西海、北海的“四海”。而且,大地还是像一块大方木板,是浮在水面上的,即“地载于水”。这就是中国上古的天圆地方、大地环水、地载于水的神话意象。但此时的天地稳定性都还很不够,天是必须靠擎天大柱子的支撑才不会掉下来,地必须由神龟大鱼背负着或由神人双手托举着才不会沉没,于是,女娲“断鳌足以立四极”;长沙楚帛书甲篇记载:“炎帝派祝融以四神奠定三天四极”;《淮南子·地形训》中:“天地之间,九州八柱”,即八柱撑天;马王堆帛画中,大地呈一个方盘状,下有龟等海洋生物;中间明确画有一个神人两手托起大地,以此来保持宇宙秩序的稳定。

在各民族神话中,也有着许多关于天地由物支撑的神话。布朗族神话说,大神顾米亚和他的孩子,用犀牛的四条腿做天地四方擎天柱,用鳌鱼托地,并命金鸡看守不让它蠕动,否则地震;[11]维吾尔族《女天神创世》说,女天神创造天地万物,“因它(地球)一直往下落,女神便派一头神牛将它驮住,神牛用一只角顶住了地球。神牛无处站立,女神又派了一只神龟趴在神牛的四只蹄子底下。神龟或神牛一动,地就要动,这便是地震”;[12]拉祜族神话说:“天地不稳当,厄莎抽出手骨撑天,抽出脚骨支地。”[13]苗族神话《苗族古歌》说,开天辟地的四公运来金和银,打成撑天柱,才把天撑稳,才把地支固。彝族神话《梅葛》中说,天造好之后,为了试验是否结实,天神便用雷电劈天,结果将天劈裂了。经过一番认真思考,天神用虎的一根大骨做撑天柱。傣族神话《巴塔麻嘎捧尚罗》中说,神象的鼻子顶住天,四只大脚镇住地,使天地固定下来。

其实,不仅是中国,在世界各民族中也有着许多关于天地支撑的神话,如北美印第安人中,有两手托起方盘形大地的人形神和宇宙图;埃及有大地是压在一个人面蛇臂的神之头顶上的雕刻;等等。

此外,各民族还崇拜天、敬畏天,尊天为神。从各族天神的神性、神职来看,天神又可分为两大类:普通天神和至上神。普通天神,它不是主宰一切,而是诸神之一,或只主宰天界方物。布朗族过去曾信仰天神,但它不是主宰一切,只管辖风、雨、雷、电等。羌族的“天神虽为主要,但它并不像汉族人民传说的天上玉皇大帝那样居于统治地位。”它与地神、火神、山神和树神是“职能不同但地位平等的神灵。所谓至上神,即驾驭诸神、主宰天地万事万物之神。如古代匈奴、蒙古等民族的天神就统领天地万物,同时主宰人间一切。[14]为了请求天神的庇佑,各民族定期或不定期祭天。珞巴族阿帕塔尼部落每年三月底,由一个村子或联合几个村子举行祭天仪式。祭祀时,巫师宰杀一只鸡,祈求“尼黑·科尔兰”天神保佑人们免遭冰雹之灾,祈求“塔贡·科尔兰”天神庇护人们免遭雷击和**雨。随后两天内不许外出劳动。哈尼族祭天仪式一年两次,冬夏两次的属羊日举行,主要牺牲是一只红公鸡,一般在村边或村中的空地上进行。[15]纳西族每年的农历正月和七月各祭天一次,正月为大祭,七月为小祭,祭祀时在祭天场最北面的高台上设神坛,牺牲可以用猪和鸡。而伏羲式、神农氏、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商汤王、周成王等都曾到泰山顶上祭天。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曾到泰山祭天,汉武帝亦曾到泰山顶上祭天。而今天北京的天坛公园就是明、清皇帝古代祭天之所在。

总而言之,在人类从混沌走向秩序的过程中,天地秩序的确立是关乎人与自然的头等大事。天阳、地阴,天刚健、地阴柔,两者的对立统一成为了万物的化育之源。这种天与地的关系,是混沌神话与“阴阳”、“真与实和不真与不实”的展开与铺陈,又是混沌神话与“阴阳”、“真与实和不真与不实”的化育与必然结果,并直指宇宙本体,具有终极的形而上的本体价值与意义高度。而天与地又化生出自然万物,从而下指宇宙万象,兼具有形而下的特征与价值。因此,中国神话关于宇宙的原点、关于天地形成的生态伦理意象是形而上与形而下的统一,对认识世界本体有着圆融无碍的价值指向。罗尔斯顿曾说:“人类的一切价值都是基于其与环境的联系,这种联系是一切人类价值的依据与支柱。人类构建价值无疑是在环境规定之外还要做很多事情,但我们的价值仍有一种与环境的相互印证,与动态平衡的世界成互补关系。人类的评价,如同人类的感觉和认识一样,是互动性的,是在人与自然的互动中发生的,而不是预先形成再加给自然的。在人类同环境的遭遇中,人类发现动态平衡是一切价值的关键。”[16]在中国民族神话中,随着天地秩序的建立,人与万物一代又一代繁衍,一代又一代地与周遭的环境互动与融合,展演出关乎于生命、关乎于价值、关乎于爱、关乎于美善的种种故事,迎来了人类向前发展的第一缕曙光。

[1]袁珂:《中国古代神话》,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第19页。

[2]李子贤编:《中国少数民族神话选》,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第373页。

[3]贵州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布依族文学史》,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3,第35页。

[4][英]霍金:《时间简史》,吴忠超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第19页。

[5][英]霍金:《时间简史》,吴忠超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第56~57页。

[6]白庚胜:《东巴神话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第65页。

[7]韦兴儒:《论贵州天地神话中的宇宙星云观》,潘定智等编:《贵州神话史诗论文集》,贵阳,贵州民族出版杜,1988,第69页。

[8]蓝鸿恩:《神弓宝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5,第60页。

[9]贵州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布依族文学史》,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3,第35页。

[10]叶舒宪:《中国神话哲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第37页。

[11]张研编著:《中国十大创世神话》,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第24页。

[12]陶阳,牟钟秀:《中国创世神话》,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第115页。

[13]陶阳,牟钟秀:《中国创世神话》,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第117页。

[14]何星亮:《中国自然崇拜》,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第40~43页。

[15]何星亮:《中国自然崇拜》,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第81~83页。

[16][美]罗尔斯顿:《哲学走向荒野》,刘耳、叶平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第16页。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