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论中国神话 > 第二节 天梯 沟通天地与人神的自然之物(第1页)

第二节 天梯 沟通天地与人神的自然之物(第1页)

第二节天梯:沟通天地与人神的自然之物

中国神话中,天地刚刚被开辟出来时,并不像今天这样绝对地分开,而是通过特有的通道相连接;人和神之间也可以互相往来,众神凭借着神奇之力自由地来往于天地之间,而人只要具有一定的巫术也可以借助通道到达天上。而这种沟通天地的特有通道,在中国神话中称为天梯。天梯,一般多为山和树两种物体,山称之为宇宙山,树称之为宇宙树。除此之外,有时人们还可以在神的指引下腾云驾雾,或者借助其他工具直接上天。龚自珍《壬癸之际月台观第一》曰:“人之初,天下通,人上通,旦上天,夕下天,旦有语,夕有语。”说的便是人神在天地之间自由交往的情景。

中国古籍《山海经》中多次提到昆仑山便是一座可以通向天庭的宇宙山,这座山高大巍峨,居天地之正中,既有撑天之功能,又是沟通神人的天梯:

(1)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神陆吾司之。其神状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是神也,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时。河水出焉。

——《山海经·西山经》

(2)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在八隅之岩,赤水之际,非仁羿莫能上冈之岩。

——《山海经·海内西经》

昆仑山是天帝之“下都”,有天门通向天上。但昆仑高达万仞,下面环绕着弱水的深渊,外面有包围着炎火的大山,只有像仁羿这样的非凡人物,才可以登上,而且还要通过守护昆仑天梯的陆吾的考验。《淮南子·地形训》云:“昆仑之丘,或上倍之,是为凉风之山,登之而不死;或上倍之,是为悬圃,登之乃灵,能使风雨;或上倍之,乃维上天,登之乃神,是为太帝之居。”更是清楚地说明了昆仑山天梯的性质和登之得永生之功效。

此外,《山海经》还提到了肇山、灵山、登葆山等,也是沟通天地的宇宙山:

(1)华山青水之东,有山名曰肇山,有人名曰柏高,柏高上下于此,至于天。

——《山海经·海内经》

(2)巫咸国在女丑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在登葆山,群巫所从上下也。

——《山海经·海外西经》

(3)有灵山,巫咸、巫即、巫、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

——《山海经·大荒西经》

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郁郁苍苍的高山物产丰富,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活资料的来源。《尔雅注疏》释山云:“山,产也。言产生万物。”[1]《说文解字注》释山云:“山,宣也。谓能宣郁气,生万物也。有石而高象形。”[2]在原始先民看来,山物产丰富,能蕴生万物,是人类的创生本原和生命始基,故能沟通天地。加之,山是积土而成,“有石而高象形”,高大巍峨,抬眼望去,直插天庭,似乎真能与天相通;登之,则云雾萦绕,深不见底,宛如仙境。于是,在原始先民眼里,山既神秘莫测又高不可攀,是沟通天界与人界的圣物。因为,山离天最近,因此,古人常登山祭天,认为这样天神较容易接受祭品,山上盟誓天神也能听得清晰。故高大的泰山就是上古帝王重要的祭天场所之一。

由是观之,原始先民选择高山作为登天之梯,一是源于山外形之高大,一是源于山内在物产之丰富,由此产生膜拜心理,并把他们最大的梦想——登天寄托于山。在此基础上我们发现,原始先民眼中越是神圣之物,就越是他们日常能接触的最自然的东西,一旦这些东西,他们既熟悉,又不能说清其中之妙,便会赋予其神格与人格。山,是原始先民最熟悉的,但他们又始终说不清山为何物产丰富,为何直入云霄,便会形成一系列的神话意象,表述他们内心对山的认识以及对秩序世界的解读。这样看来,原始先民日常的世界与神圣的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叠加的,甚至是合一的,日常的世界是神圣世界的来源与基础,没有也不存在完全脱离日常世界的神圣世界。

于是,很多民族都有着关于宇宙山的神话,并认为自己的宇宙山就是大地的中心,受到神灵的特别的眷顾。四川北川县羌族神话《木姐珠和斗安珠》神话中,天底下有座山是和天连在一起的。地上的人可以爬到天上去,天上的人可以跑到地上来……天神把五谷杂粮和猪、鸡等物交给木姐珠带回地上;布依族神话《造万物歌》说,凡人能够经由高山上天,高山是沟通人神的工具。翁杰造的山最高,翁杰造的坡最大。高山能上天,凡人才上天。高坡能攀雾,凡人才攀雾;蒙古族神话《麦德尔神女开天辟地》说,浑沌大水里,有座登天的神山——须弥宝山,须弥宝山是原来大地上最高的山,是登天的梯子;等等。

除开以山作为沟通天地的天梯,在中国神话中,以巨树当作天梯的也十分普遍。古籍记载建木、若木、扶桑、穷桑、寻木、马桑树等,都属于作为天梯的神树。

(1)建木在都广,众帝所自上下,日中无景,呼而无响,盖天地之中也。

——《淮南子·坠形篇》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