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将企业交给谁
从产权制度的内在要求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来看,中国民营企业的创业者似乎大都希望将自己创办的企业交给自己的后代,这里讲的后代既包括儿子,也包括女儿。对于中国民营企业创业者的这种交班意愿,有关民意机构曾作过调查,从调查结果来看,想将自己创办的企业交给自己后代的人确实占了大多数。对于民营企业的这种想将自己创办的企业交给自己后代的意愿,我们不应该有太多的指责。现在有一种倾向,似乎认为民营企业创业者将企业交给自己的后代是错误的。这种倾向不对。因为无论从法权和亲情上讲,民营企业创业者的这种交班意愿,都是符合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的。大家知道,市场经济有两个最基本的权利,一个是财产权,一个是自由缔约权,民营企业创业者创建的企业财富,在财产权上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他们有权决定将这些企业财产交给谁。
但是,现在的问题是,民营企业的后代是否能够接班。这里讲的是否能够接班,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民营企业的后代不愿意接班,一种情况是民营企业后代因为能力问题而不能接班。这两种情况虽然有所不同,但都引发了民营企业在接班问题上的危机。
1。后代不愿意接班
对于后代不愿意接班的问题,《中华工商时报》的记者李富永做过深度报道:“据了解,温州一些中小民营企业年事已高的老板很烦恼:通过千辛万苦创业20多年积累起来的家业,却面临子女不愿意接班的尴尬局面。当地一家媒体还对30名温州厂商作了调查,发现只有20%的温州企业家决定退休后由子女掌管企业,近60%的企业家表示没把子女列为接班对象。众多民营企业家表示:‘将来我年纪大了,就把企业承包给别人或者卖掉’。这意味着浙江大多数民营企业将面临接班危机。
民营企业主的子女受了较多的良好教育,其价值观、人生观与事业取向常与其父辈发生严重分歧。他们有的无心经商而偏爱艺术,有的希望从政,有的不愿在生意场中拼搏……可见,民营企业主不一定能把企业文化资本传承给子女,特别是价值观和职业选择的传承。浙江一家水泥企业的‘80后’接班人告诉身边的亲朋好友,‘恢兴事业、扶植家道,并不是我的使命,我的愿望是希望开一家健身俱乐部,可是我爸爸无法理解’。
据茅理翔调查,国内第一代家族企业至少有30%因无法解决接班人问题而消亡,‘未来5~10年,将是家族企业新老交替的动**期。’麦肯锡的一项调查认为,只有15%的中国家族制企业在第三代之后还能生存下去。
子承父业,历来是中国人传承地位和财富的首选途径,但眼下,不少民企少帅或者对父辈的企业缺乏兴趣,或者有心而无力,他们把转让股份作为主要策略,纷纷将买家锁定在收购价较高的外资企业上。不久前,浙江出台了一项有关限制外资并购的政策,于是有些少帅庆幸自己赶在政策出台前成功将企业卖了,而错过这波机会的少帅们,也仍然在寻找机会。如浙江某大型皮鞋企业少东丁某,从父亲手中拿过接力棒不到两年,最近接洽上了一家德国企业,目前正积极研究对策,如何能够既不与政策撞车,又能把企业卖个好价钱。
据了解,民企少帅之所以将父辈企业一卖了之的原因有多种。有些是因为个性强,不愿‘子从父业’,认为坐享其成无成就感;有些认为家族企业中七大姑八大姨的关系,错综复杂,难施拳脚;有些则考虑父辈所从事的实业竞争太激烈、太残酷,人既辛苦,利润又薄,不如另起炉灶,走捷径,欲凭借网络经济让财富快速飙升。
根据有关数据表明:2005年发生在中国的并购总额高达618亿美元,但到了2006年,这一数字迅速变成1006亿美元,这一年在中国发生的股权交易金额比2005年的增幅高出63%,远远高于全球同期水平。被‘出卖’的企业名单就有一长串:顺驰、东盛、水井坊、统一润滑油、苏泊尔、德力西、家世界、五星电器、永乐电器……”[1]
从上述调研结果来看,民营企业后代不愿意接班的原因虽然各有不同,但都导致民营企业后继无人。对于穷人来说,似乎不愿意接班简直不可理解、不可思议,但对于已拥有相当财富的民营企业后代来讲,他们将不再把办企业作为谋生手段,而是要考虑自己自我价值的实现。对于民营企业后代的这种选择,我们也无可非议,因为人各有志。这实际上也是人类富有之后更注重更高选择的必然结果,是需求高位化满足的必然趋向。
2。后代无力接班
除了上述所讲的民营企业后代不愿意接班而导致民营企业不能将企业交给后代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民营企业后代因为能力问题而不能接班。大家知道,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经营企业的企业家的。不具有企业家素质的人,即使将运行良好的企业交给他,他也会将企业经营垮;而具有企业家素质的人,即使没有财产,他也能够“白手”起家,创建起大企业。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出现的大量民营企业,就是这些优秀的企业家们抓住机遇而创建起来的,几乎大都是“白手”起家。因此,不是所有人都能当企业家,只有具有企业家素质的人,才能成为企业家。也就是说,民营企业创业者的后代只有具有企业家素质,才有能力接班。
企业家应该具有什么素质?对此人们有不同认识,但在下述几点上人们是共识的。
第一,强烈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经济活动具有开放性和动态性,市场需求和人财物等生产要素的供给是变动着的,政策环境和信息的传递也会发生变化,这就决定了为适应这种变化的资源配置优化工作永无止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家是经济发展的带头人,支配着各种经济资源。企业家的根本作用在于创新或实现新的组合。企业家根据社会经济系统的发展变化情况,不断创新,通过改变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并使之重新优化组合,推动企业不断向前发展,促进整个社会经济资源效率的提高。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家就是创新家,是决定企业兴衰的主要力量。
企业家区别于一般企业经营者而创建其业绩的重要条件,就是要有不断创新的能力,要有新点子,而不是只会重复别人走过的路。走自己的路,实质就是企业家运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注意到别人忽略的问题,想到他人没有想或不敢想的问题,抓住时机,出奇制胜,生产与众不同的产品,创造独具一格的服务,走出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经营管理新路。
无数实践证明,企业家是创新家、开拓者,也是敢冒风险的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无论是管理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还是技术创新,本身就充满着市场和技术的不确定性。尽管经过市场调研与预测,经过技术可行性论证,但它仍然存在着难以预料的风险。企业家不仅要有胆识,有魄力,还要甘冒风险。只有在准确估计风险报酬的基础上,才能组织有效的风险管理,减少风险损失。总之,在优胜劣汰的竞争规律支配下,只有具有敢冒风险、开拓创新等企业家精神的人掌握了企业,企业才能在竞争中取胜。
第二,对经济生活的高度敏感性。
企业家是企业的决策者,决策的正确与否决定着企业的兴衰存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市场机遇稍纵即逝,谁能抓住机遇果敢决策,谁就会成为强者。否则,一旦失去机会,就有可能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往往具有一般人所不具有的对于经济生活的特殊的敏感性。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他善于从每一个细小的商情信息中,发现别人尚未觉察的潜在盈利机会,并充分地加以利用,出奇制胜。也正是凭着这种灵敏的触角,企业家能够迅速而准确地捕捉到信息,审时度势,超前决策,并及时根据变化的情况调整自己的经营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