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转型好难 > 一将企业交给谁(第2页)

一将企业交给谁(第2页)

中外成功的企业家的实践证明,对经济生活敏锐的洞察力、准确的判断力、灵活的应变能力是科学决策的关键,这是企业家知识、能力水平和远见卓识的综合体现,它根植于对企业、社会、消费者、市场、同行竞争对手的了解。在世界已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企业家首先必须具备信息收集的能力,在利用各种信息渠道迅速准确获取最新信息的基础上,还要善于结合本企业实际对掌握的大量信息进行分析、加工、提炼,进而提出几种可行性方案,最后,有效地利用信息,果断进行超前决策。为了保证决策的科学性,企业家在做重大决策时必须集思广益,善于借助集体力量,进行民主决策。市场竞争是无情的,失败和困境常常光顾,这就需要企业家全力以赴,灵活应变。摆脱困境的方法多种多样,要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灵活应对措施,一计不成再生一计,如制定新目标,改变目标重点,制定新政策,更换原有干部、成员,重新优化组合,引进新技术等。

第三,对企业发展有永不满足的追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真正的企业家可被称为人格化的资本,其本能就是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和资金的最大增值。衡量一个企业家是否成功的主要标准也只能是企业的经济效益。正是这种追逐资本增值的永不满足的经济冲动,才可能使企业迅速发展起来。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只是政府机构的行政附属物,企业领导人是由上级主管部门任命的具有行政级别的国家干部,即企业管理官员,其办企业的目的往往是为了进入更高的行政序列。这种人所具有的是政治冲动而不是经济冲动,因此市场对他来说无关紧要,关键是要让上级行政领导满意,把企业规模搞大了,级别提升了,就算大功告成。而从长远看,企业却可能因此陷入困境,他则不负任何责任。这种政治冲动越强烈,对企业的长远发展越不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把办好企业、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当作自己毕生的事业这样一种经济冲动,而不是把办企业当作升官的跳板这样一种政治冲动,才能使企业家真正以市场为中心来组织企业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

企业家对企业发展的永不满足的追求还体现为其坚韧不拔的内在毅力。市场如战场,企业家在市场竞争中遇到困难在所难免。面对复杂的环境和强硬的竞争对手,企业家只有具备必胜的信心和勇气,才能够坦然对待其职业生涯中出现的各种危机,面对困难,自加压力,顽强拼搏,始终对企业的经营效绩充满信心,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当外在因素把企业置于困境的情况下,企业家还要善于在逆境中实施风险决策,灵活应变,在风险的旋涡里识别和把握胜利的机遇,把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真正的企业家,既能在有利的条件下使企业获得超常发展,又能在不利的条件下反败为胜。

第四,具有极高的综合素质和文化底蕴。

企业家在企业中所处的独特地位、所起的举足轻重的领导作用决定了其必须具有极高的综合素质,既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管理经验和极高的才干,又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气质。特别应该指出的是,作为一个企业家,具有驾驭全局的组织领导能力和管理水平,多谋善断的科学决策能力,机敏灵活的应变能力,知人善用、任人唯贤的人才选拔和利用能力,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和专业技术能力等,对于其带领一个企业不断获得成功都是至关重要的。

正是因为作为企业家,必须具有一系列特有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因而企业家必然具有令人信服的判断力,并会在追求最大利润的过程中运用这种判断力。一般来说,企业家做出决策需要很多信息,这些信息的获取成本是昂贵的,而且靠直接观察是得不到的,但决策不仅受客观信息的支配,而且受主观信仰的支配。一个人的信仰来源于他的文化、宗教以及直接生活经历。有些文化显得比其他文化更加鼓励企业家精神。有的文化强调个性而非共性,这有助于个人形成对形势的独立判断能力。有的文化强调人类的自主性,而非宿命地屈从于自然,这会促进企业家所需的那种自信心的建立。有的文化强调英雄主义的一面,而非追求权力的腐败效应,这有利于人们执行雄心勃勃的、需要高度组织性的计划,等等。例如,熊彼特提到了创立个人王朝的梦想和愿望、征服和愿望以及创造的快乐;而韦伯(Weber,1930)强调的是新教伦理与天命的概念;雷德利克(Redlich,1956)则强调“实业首领”的军国主义价值观。因此,研究工商业史的作家,几乎无一例外地强调文化和个性对企业家行为的影响。

总之,上述几点是企业家所应有的最基本素质。只有具有上述素质的人,才能成为企业家。正因为如此,所以民营企业的后代只有具有了上述所讲的作为企业家的基本素质,才能接班,才能保证企业的持续和发展。但问题是并不是所有的民营企业后代都具有上述素质。因此,不具有企业家素质的民营企业后代实际上是接不了班的,即使勉强接了班,最后企业也难以存在和发展,关于这方面的调查报告及研究成果很多,我们不用做过多的资料引用。但是有一份资料,我认为很有必要引用,因为这份资料是出自于民营企业接班人自己之口,是他们内心世界的道白,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我父亲是一个民营企业的创始人,在当地也算是小有名气了。很多人羡慕我,用他们的话来说,我是那种‘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人’。从小我就从来没有为经济的事情发愁过,想买什么就买什么,有着许多同学羡慕的新鲜装备。

大学毕业后,我去一家台资企业上了半年班,之后就回自己的家族企业上班了。上班后不久,公司就给我配了一辆车,父母还在家乡和上海各置了一套别墅。我是我们家唯一的儿子,在外人看来,我是这家企业理所当然的接班人,我父亲也是这么想的。

可是,我有一段时间经常晚上失眠,连续两个月晚上两三点才睡着,早上六点多就醒过来了。我的食欲也不好,饭量只有以前的一半,头上白发也比以前多了不少,人也比以前憔悴多了。‘我今年才25岁,按理说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怎么会这样呢?’那时候我不禁这么问自己。

两个多月前,我父亲派我去管理一个新建设好的工厂,厂房面积5000多平方米,员工50多人,而且生产的都是公司最近开发的新产品。由于要面对新的厂房、新开发的产品、新的管理队伍,这给我带来了很多从来没有碰到过的问题,让我非常苦恼。

由于是新的厂房,许多设施都没有配齐,连仓库和办公室都是临时的。仓库已经在短短的2个多月的时间里换了2次了,自来水也没有接好,还要经常自己用抽水泵打水等。由于是新的产品,市场还没有培育完成,公司经常没有订单,即使有订单也是那些非标产品,改动的地方很多,很容易出错,经常加班也不能按时交货,员工做得累死,但工资总提不高,搞得许多员工牢骚颇多,士气低迷。由于是新的管理队伍,同时还来自不同的地方,有本地的、有广东过来的、有山东过来的,以前都不是做同一个产品的,三个新产品,有三拔人马。本地的技术人员是生产A产品的、广东过来的是生产B产品的、山东过来的是生产C产品的。别看人很多,产品不少,可一个月也生产不出来几台。

对此,我感到忧心忡忡。我的父亲也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啊。这可怎么办才好呢?到底是我自己不行,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呢?为此,我先从自身的性格经历来加以分析。

从小时候开始,我在大人眼里就是一个乖孩子。我学习优秀,读的是县重点高中,后来又考上了西部一所重点大学。我从来不做调皮捣蛋的事,放假了也从来不出去,就喜欢待在家中看看电视、打打游戏。我性格内向,从小就不喜欢和陌生人说话,也不善于与人沟通,什么事情都希望自己能想明白了才去做。易中天说过:男孩子如果小时候不调皮捣蛋的话,长大了也不会有什么大出息。也许我就属于这类人吧。我基本上没在学校里当过班干部,最多当个课代表,也就收收作业,发发卷子,从来没有管理过人,一下子让我管理那么多人,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另外,现在遇到的困难可能和我大学学的专业有关吧。我大学学的是工商管理专业,而企业从事的又是机械制造,专业知识基本不懂,图纸看起来也比较吃力,这样就与技术人员沟通起来很有问题。虽然我学的是管理专业,但管理是一门实践的科学,管理能力是很少能从书本上培养出来的。

有时候我还想,现在的问题也可能与父母有关。看看香港的李嘉诚培养自己的孩子多有一套啊,可自己的父母基本上都忙于工作,连学习也很少关心,更别提对我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了。但仔细想想看,也不能怪父母。他们辛苦工作,把他们能给的最好的生活条件都给我了,他们的父母也没给他们多少良好的教育,再说他们也没有培养下一代企业家的能力啊,他们从小就是农民。

我来自己的家族企业上班,体会到了许多常人无法体会的压力。有来自社会的压力,因为你是老板的儿子,社会上许多人都会在看你怎么接班,不能接班的人,不能让这个企业生存下去的人都会被社会上的人看不起,被称为“败家子”;有来自员工压力,面临着来自下属、同事的信任危机,因为能走上这个岗位不是因为你具备了这样的能力,而是因为你是老板的儿子;有来自家庭的压力,父母总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立刻着手管理这个企业,他们会在无形之中给你压力,而管理能力更多的是一种经验的积累,它需要时间,但自己的成长速度总赶不上父母的期望。

我很想不在自己家族的企业工作,想找份其他轻松点的工作。我也非常羡慕那些在机关部门工作的同学,他们可以一个星期休息两天,可我一个月才能休息一天,只有在‘五一’‘十一’能休息两天,我毕业后基本上没有出浙江玩过,经常报的旅游项目也是杭州一日游。

我是我们家唯一的儿子,虽然家里还有一个姐姐,可在中国的传统思想里,儿子才是家业继承人。在家里上班后,母亲曾对我说过:‘你可要好好地工作啊,以后这个厂都是给你的,都要你来管,我们都希望你能早点接班,毕竟你父亲年纪也大了,管不了几年了。’

我也经常在问自己,到底自己合不合适这份工作。可路还是要继续走下去,公司还是要经营下去,我到底该怎么办呢?”[2]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