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转型中的中国面临着什么 > 四正确对待自己(第1页)

四正确对待自己(第1页)

四、正确对待自己

任何人都要正确对待自己,但这个问题对于企业家来说,更为重要,因为企业家身系企业的前途和命运,关乎企业的兴衰存亡。尤其是企业家这种职业不是任何人都能干的,也不是一个人任何时候都能干的,例如有的人在某种情况下是一个好企业家,但环境变化之后可能就不能再干企业家这个职业了。因而企业家必须要正确对待自己,根据自己的状况来考虑要不要继续作为企业家而存在。常言说,“人贵有自知之明”,企业家要了解市场、了解环境,但是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就是要了解自己,因为每一个人最大的对手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只有正确了解自己,企业家才能在决策中保持清醒的头脑,进行有效的自我控制。

企业家们要正确认识自己,一方面是要正确认识自己的经营能力,虽然隔行如隔山,不能好高骛远,避免盲目进入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但是也不要看轻自己,缩手缩脚;另一方面就是要正确认识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开展企业的经营活动之前要能够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当企业发展遇到磕磕绊绊,或是由于自己的决策失误而错估了市场前景时,要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同时还要正确对待自己的作用,不能过高地估计自己的作用,以保持平衡心态。

1。正确对待自己的经营能力

企业家在开展企业的经营业务之前,都要仔细估量自己的能力,以形成比较准确的认识,一方面绝对不能过于高估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不要过于低估自己的能力。高估自己,认为自己是无所不能,那么企业家就会盲目多元化或者盲目追求高速发展,必定造成决策失误;而低估自己,认为自己能力有限,企业家就会变得不自信,总是为了求稳而不敢快进,当面临市场机遇的时候,也就放不开手脚,那么最终企业前进的步伐就会过于缓慢。但是就我国目前的状况来看,前一种情况占主导地位,也就是说目前中国的很多企业家还是过高估计自己的经营能力,贪大求全,倾向于多元化经营,以求把企业做大做强。其实,企业家在选择进入一个产业前,应该对这个产业有足够的了解,而且要对自己能否有能力经营这个产业有认识,这是对企业家最基本的要求。很难想象一些企业家根本不明白如何在一个产业之中运行并盈利,却盲目地选择该产业,尤其对自己能否经营好这个产业根本心里无数。这种不从自身能力上选择产业的作法,是企业家的大忌,但是,这种不正常的现象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却经常出现。

2000年9月14日,浙江省海宁市鼎盛实业有限公司宣告破产,其在1993年的销售收入还高达5397万元,利润总额219万元,1994年又荣获“海宁市明星企业”的称号,其正处于企业发展的全盛时期,却轰然倒塌,给当地政府带来巨大的震动。其实也正是在企业鼎盛的时候,企业领导开始对自己的能力盲目自信,为了追逐高利润,企业扩张到自己不熟悉的产业中。由于当时化工产业利润较高,鼎盛公司在1993年12月开始筹办化工厂,次年4月正式投产,但是公司对化工产业完全不了解,公司最初对于化工厂的投资额预算为210万元,然而最终的实际情况使得公司不得不把投资额追加到957万元,并且垫付流动资金285。10万元。由于缺乏相应的配套技术和管理经验,化工厂从投产至停业只维持了13个月,截至最后鼎盛公司破产之日,仅就投资化工厂一项就给公司造成损失1652。67万元。除了化工厂以外,公司对外投资近11种产业,涉及化工、皮革、贸易、灯艺等,这种跨多个产业的投资战略,直接分散了企业的财力、精力,加大了管理成本。由于企业对于投资产业并不熟悉,这就决定了企业经营的高风险,致使企业最终的负债率高达118。64%,对外投资决策失误最终导致鼎盛公司资不抵债宣布破产。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我国处于生产者主导的卖方市场,供不应求的情况持续了十多年,而且市场环境也很不规范,企业家无论从事什么行业,只要能够生产出来,就肯定可以盈利,所以我国的企业家可以在短短的十几年甚至是几年内创造出企业跳跃式发展的奇迹。当他们的企业经历了建立期、发展期、成熟期以后,由于企业发展地过于顺利,这些企业家也就自信地飘飘然起来,把机会当成了自己的能力,从而形成一种错觉,似乎自己什么都能干,只要自己想干,就一定能够成功,这时他们的自信心一般都会极度膨胀。而且多年来丰厚利润回报的积累也使他们拥有了“第一桶金”,具备了扩张的雄厚实力,这就不难解释中国的企业家们为什么一度争相实施多元化经营的战略方案。

然而,由于他们的过分自信,从而忽视了现今的市场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市场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市场这种资源配置方式对于经济的调节作用越来越明显,优胜劣汰的机制越来越强,“不熟不做”成为商业最基本的法则之一。多元化经营本来是企业发展扩张中的一种常规化选择,很多已经在某些产业很成功的企业家由于盲目自信,误以为自己在一个产业成功的经验也可以如法炮制地实施在其他产业中,他们过于相信自己过去成功的经验和历史,原始积累时期的顺利让他们非常亢奋,认为“别人能干的我也能干,而且能比他们干得更好”,甚至产生“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想法。因而,即使是他们不懂,而且也没有熟悉相关知识的人才,他们也可以逐步涉猎到自己不熟悉的一些产业领域,盲目扩张。因为在自己不熟悉的新领域中存在着诸多风险和不确定因素,所以,除了一些个别的成功案例以外,绝大部分企业陷入多元化经营的陷阱,留下增长乏力、周转不灵、管理滞后、债台高筑等一系列的后遗症,“四面出击”导致最终“四面楚歌”。

由于企业家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经营能力而导致决策失误的例子已经发生的太多了,曾经辉煌一时的巨人集团的总裁史玉柱就称自己是“一个著名的失败者”。当初巨人集团以生产保健品起家,企业的“脑黄金”红遍中国大江南北,企业成功以后,史玉柱也开始盲目自信,完成初步资金积累的巨人集团草率地进入了一个自己完全不熟悉的产业——房地产产业,投资12个亿修建巨人大厦,投资4。8亿元修建黄山绿谷旅游工程,在上海浦东买下3万平方米土地准备修建巨人集团总部。最终在修建巨人大厦时,由于资金链脱节,后续资金无法到位,巨人集团轰然倒塌。在2001年的“中国民营科技企业新世纪高峰论坛”上,史玉柱做总结时坦言,巨人集团在今后进行投资时,要把握好几个原则:首先,投资领域要放在朝阳产业中;其次,只投资在熟悉的产业中;再次,在投资的产业中,要能够充分发挥自己公司的人力资源的优势;最后,如果一旦出现投资失误的苗头,要当即不计损失地放弃投资。

目前在很多场合中和媒体上,还是经常听到一些企业家信誓旦旦地要把自己的企业做大到世界五百强。不可否认,企业家拥有宏图大志是一件好事,而且由他们的口号也可以看出,他们具有很强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荣誉感,他们对于国内企业的发展抱有很高的热情和期望。但是这要建立在企业家对自己的经营能力有了全面了解的基础之上,只有在此基础上提出企业的发展目标,才是切实可行的。

有一个典故经常被业内人士所提起,三株的老总吴炳新曾经语重心长地对巨人的老总史玉柱说:“不该挣的钱别去挣,天底下黄金铺地,不可能通吃。这个世界**太多了,但能克制欲望的人却不多。”虽然他们两个人后来分别因为“超常规扩张”和“超常规多元化”而失败,但是这句话却非常值得企业家们深思。天底下没有能够赚完的钱,懂得在适当的时候放弃也是一种智慧的体现,因为选择放弃需要比选择拥有具备更大的勇气和胆识。

每一个企业家的能力毕竟都是有限的,由于当前行业分工日趋细化的特点,一个人的能力会不可避免地受到诸多制约,想要在每一个领域里都成为专家是不可能的。非理性地好高骛远、贪大求全,盲目进行多元化战略扩张也就会把自己推进泥潭、不可自拔,苦心经营多年的成果一朝成为泡影。

不只是在中国,国际上很多知名企业的多元化扩张也同样没有得到双赢的结果,在这里不得不提到曾经名列《财富》杂志“美国500强”中第七名的美国安然公司,它成立于1985年,以电力和销售天然气能源产品起家,在全球拥有3000多家子公司,掌握着美国20%的电能和天然气交易。公司的领导阶层想当然地认为,只要安然公司投资,无论在任何产业都会取得成功。因而在随后公司的多元化经营中,安然公司把业务扩展到很多领域,例如从事能源零售交易和其他商品配销运送业务,提供全球财务和风险管理服务,并涉足高速电信网络业务等一系列自己完全不熟悉的产业领域。但是,IT产业充满了高风险,安然公司急功近利地进入知识经济网络科技的前沿,最终导致公司大幅亏损。然而,安然公司饮鸩止渴,为了股市上的股票繁荣而选择了做假账,结果只能无奈地倒闭。

韩国的企业家们对于多元化也同样有着疯狂的热爱,其最大的五个财团所涉及的行业平均达到了140多个,而且多元化的速度也异常惊人。可是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韩国的韩宝钢铁公司、起亚集团、真露公司等一系列巨型企业相继破产,据有关经济学家分析,破产的最根本原因就是“盲目扩张”。另外,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当索尼公司扩张到美国的娱乐业和房地产业以后,由于不了解相关产业的具体运营,使得索尼公司在1994年成为世界上亏损最多的公司。

目前,很多国际知名跨国公司已经接受了盲目多元化的教训了:菲利普公司卖掉了自己的彩电生产线,西门子卖掉了生产大家电的子公司,百事公司放弃了快餐业和饭店,通用公司卖出了15家零配件厂,爱立信公司放弃了自己的手机生产,等等。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情况呢?因为曾经盲目的并购、扩张、多元化,不但没有使这些企业达到“1+1>2”的结果,相反,竟然造成了“1+1<1”的恶果,有的甚至沦落到“1+1=0”的悲惨境地。所以,国内的企业家们最好还是忘掉什么世界五百强,扎扎实实地从最基本的、最简单的事情做起。要做那些自己有能力做好的事情,切不可有不切实际的想法,“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妄想千万不能重演,其结果只能是既害己,又害人。

因此,企业家们要正确对待自己的经营能力。如果自己感觉到自己已经江郎才尽时,就应该自动退出,不要干自己所不能为之事。有些企业家明明能力不行了,应该自己退出,但却非要自己经营企业,结果导致企业完蛋。人贵有自知之明,企业家应该正确把握自己的经营能力,千万不可太自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有些人的创新能力不够了,整合能力不够了,就要明智地退出,这种退出行为是伟大的,而并不是无奈的选择。

2。正确对待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

有位企业家告诉我:当他晚上听到自己的企业在经营方面的好消息时,高兴得整夜睡不着觉;但当听到自己的企业在经营上不好的消息时,烦躁得整夜睡不着觉。我听后告诉他说,你的心理承受能力有了问题,一定要注意。提到企业家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时,就是要看企业家们自己的心理极限是多少。

开办企业,企业家当然希望一切都能够按照自己所预想的发展,但是在充满风险的市场中,这是不可能的,企业家要对企业可能遇到的困难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另外,当面临选择时,企业家要好好考虑一下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如果过于高估自己的经营能力,一旦失败,自己能够对多大的亏损额看得开;如果过于低估自己的经营能力,一旦错失良机,自己会对多大的预期收入损失额想得通。这也就是讲,企业家要正确认识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做到无悔于自己的选择。

人们一般都会把企业家和名誉、金钱、权力、享受等联系在一起,但是却忽视了企业家的付出。商场如战场,企业家为了企业的发展,需要时刻保持警觉,绷紧神经,很少有能够放松自己的机会,他们一般都和压力、竞争、劳累、焦虑、失眠、苦闷等紧紧地绑在一起,所以他们的精神压力比一般人要高很多。

在一些发达国家,人们常说,成功的企业家背后都有两种力量在支撑:一个是法律顾问,解决企业的种种纠纷;另一个就是心理医生,处理企业家自身的心理问题。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