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转型中的中国面临着什么 > 二正确对待财富(第2页)

二正确对待财富(第2页)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完善的今天,市场的调节作用和选择作用越来越强,竞争日益激烈,在目前的买方市场上消费者是“用脚投票”。如果那些已经习惯于造假的企业家们拥有财富以后,不珍惜已经取得的成果,还是无视社会公德、继续丧失诚信的话,那么在市场这种优胜劣汰的机制中,消费者就不会再购买企业的产品,而没有竞争力的企业和企业家们都会被淘汰出局。

3。拥有财富不能无视自身责任

最近一个时期人们非常注重讨论企业责任问题,这是很有必要的。拥有财富必须要承担自己的责任。但是在讨论中有人混淆了企业的不同类的责任,例如有的机构在评价企业社会责任时,竟然将企业的慈善捐赠作为最主要的指标。这是不对的。企业责任分为企业社会责任和道义责任两大类,这两者绝对不能混同。

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法定的企业必须承担的责任,其特点是具有法定性和强制性,因而这种责任是否真正履行,直接涉及法律问题,所以它属于企业的法制性责任。一般来说,企业社会责任包括以下三大内容。

第一,为政府提供税收。这是企业的重要社会责任,企业应该勇于承担这个社会责任,要坚决按照法律规定为政府缴税。当然,企业可以合理合法地避税,但是企业绝不能偷逃税收,因为前者是企业的合法权益,而后者则是企业不承担社会责任的违法行为。所有企业都应该充分认识到纳税是自己必须履行的法定的社会责任。

第二,为社会提供就业机会。这也是企业极为重要的社会责任,企业应该为社会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不过,这种就业机会是指合乎法规的就业机会,例如就业机会必须尊重人权,也就是说,就业机会在生产条件和劳动条件等方面是合乎法律规定的,不能是有害于就业者健康甚至摧残就业者生命的就业机会;又例如就业机会必须体现责权利对称的原则,就业者应该在就业机会中获得自己应有的劳动收入和社会保障,而不是克扣劳动者应有收入和无视就业者社会保障的就业机会。总之,就业机会应该是符合法规的就业机会。

第三,为市场提供产品或服务。企业的这个社会责任关乎人们的生命和健康,关乎整个社会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转,因而企业的这个社会责任,要求企业必须保质保量地为市场提供优良产品和优质服务,绝对不能搞伪劣产品和虚假服务。否则,就是企业根本没有履行自己应有的社会责任。那些为市场提供劣质产品的企业,实际上是在践踏自己应有的法定社会责任,是违法行为。

第四,维系和保护人类所需要的自然环境。也就是说,企业在追求自我利益和为市场生产产品的过程中,不能破坏自然环境,要按照环境的要求建立自己的生产设施,生产中的废水、废物和废气的排放,必须符合环境的标准,从而完成自己应有的维系和保护环境的责任。

总之,企业必须要认真完成上述的社会责任,这是具有法制性和强制性的企业责任,那些偷逃税收、以不惜危害就业者身心健康的生产方式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生产和销售伪劣产品等行为,是绝不允许的。评价企业的社会责任,主要指标是为政府缴税的状况、为社会提供就业机会的状况、为市场提供产品或服务的状况、维系和保护环境的状况。

企业的道义责任是属于道德性质的企业责任,它不像企业社会责任那样具有法制性和强制性,而是企业的自愿行为,是意愿性责任。企业道义责任的最主要表现形式就是社会捐赠,也就是人们所讲的慈善事业。我们虽然希望企业更多地将自己的财富贡献于慈善事业,但是我们不能像要求企业完成自己应有的社会责任那样去强制企业,而是要立足于自愿性。有一次我乘坐出租车,和司机谈到企业捐赠时,司机说对于那些不捐赠的企业,我们可以将企业封了,这种情绪是不对的。

正因为企业的社会责任具有法制性和强制性,而道义责任则具有自愿性,所以企业首先必须完成社会责任,在此基础上再去考虑道义责任的问题,再去从事慈善事业,多多为社会捐赠。现在有些企业不认真履行自己应有的社会责任,而去搞慈善事业,这是不对的。尤其是那些将自己的社会责任当儿戏,而去通过慈善事业沽名钓誉的企业,更应该受到处罚。我认为,就企业责任来说,社会责任第一,慈善事业第二。西方国家对于那些从事慈善事业的企业经常会给予减免税收等政策,但是这是建立在企业首先完成自己社会责任的基础上的,并不是无视企业社会责任而只注重企业所搞的慈善事业。因此,企业社会责任排行榜不能将慈善事业作为标准。

企业对于社会责任必须完成,是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的,但是对于道义责任,也就是慈善事业,则要量力而行,不能为了慈善事业而危及到企业的正常经营。如果那样的话,那就必然影响企业社会责任的完成,对社会发展是不利的。企业为政府提供税收、为社会提供就业机会、为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行为,可能比慈善事业更能推动社会的发展,因而企业应该在确保社会责任能有效完成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量力而行地从事于慈善事业。企业千万不要为了慈善事业而影响自己履行社会责任。当然,社会也不要迫使企业搞那些超越自身能力的慈善事业,而应让企业更好地完成自己的社会责任。

财富与社会财富是统一的,因为拥有财富为人们更好和更多地完成社会责任提供了物质基础,因而企业家应在拥有财富的同时,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2002年,国家税务总局计划统计司首次公布了一份“中国(内地)私营企业纳税百强”名单,名单中所列的企业年度实际纳税额是以国库的实际入库数为准,比较真实地反映出了企业为国家所做出的年度税收贡献。这份名单真正体现了这些私营企业家对社会发展所做出的税收贡献,它成为这些企业家赢得社会的诚信度和美誉度的一个基本参考系,上榜的私营企业家们被人们誉为真正富国利民的英雄。

其实,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的实践已经从各个方面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传统观念。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企业家也不都是为富不仁、唯利是图的“小人”,他们在“索取”财富的同时,拥有了更大的经济实力来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更多的是向社会贡献。比如企业的发展构成了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最基础的单位,提供就业岗位吸纳劳动力就业,缴纳税收由财政部门统一进行资金使用的调度安排,另外,企业家还经常会对社会的一些公益事业进行捐赠,等等。

但是,目前我国偷税漏税之类的现象还是比较严重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一直以来并没有形成一个依法纳税的社会氛围。因为偷税漏税的惩罚机制很不健全,而且惩罚力度过小,因而也就无法对企业家形成足够的威慑力。企业家争相把能够逃税作为自己的本事,而没有把纳税作为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来对待。根据相关部门统计,目前在我国所有省市中,个人所得税主要依靠中低收入的工薪阶层来支撑,而高收入的企业家们所缴纳的所得税与其收入水平却不成比例。

其实,依法纳税是企业家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而纳税的多少也已经成为衡量一个企业家是否成功,或是说是衡量其对于社会的贡献多少的一个重要标志。“中国(内地)私营企业纳税百强”的名单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他们开始把财富排行榜和纳税排行榜结合起来进行对比,但是很多进入中国“福布斯”富翁排行榜中的企业家却在“中国(内地)私营企业纳税百强”名单中不见踪影,同时名列前茅的只有华为的老总任正非。尽管企业家的纳税额与其收入不会完全一致,但是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企业家的财富与其纳税额的排名情况是不会有太大出入的。朱镕基曾经说过,“最好的民营企业家就是交税的企业家!不交税,我就不承认你是个民营企业家!”

除了税收以外,企业家的责任还体现在对于社会公益事业的支持上。中国首个慈善富翁排行榜——2004年中国内地慈善企业家排行榜——也于近日出台,引起了国人的瞩目。我身边有贵州省的朋友,一次聊天,他们提起这个中国慈善富翁排行榜,很是为神奇集团的张芝庭感到自豪,因为他们认为贵州很穷,但是张芝庭在慈善事业中的捐赠额在2003年的捐赠达到1。28亿元,在排行榜中位居第二,他们认为这是贵州的骄傲。

在中国目前的市场经济改革进程当中,由于政府的经济实力非常有限,从而导致了很多公益事业亟待企业家的参与。比如由于高等教育的改革,很多大学生无力完成学业,虽然目前银行已经开始提供助学贷款,但是辐射到每一个需要帮助的学生却比较困难。另外,中西部的发展也需要企业家的帮助,不只是资金上的,更重要的是技术上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中西部的发展需要国家政策上的重视和支持,同时也需要企业家们提供技术上和经验上的帮助。

企业家从事公益事业,给予需要帮助的人群以资助,同时这也是对自己的企业进行无形的广告宣传,有利于扩大企业的知名度,最终达到双赢的理想效果。

除此之外,环境保护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可持续发展才是一个国家最为理想的发展方向。而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而造成的工业污染占了目前污染的绝大部分,毕竟地球只有一个,企业家在环境保护的事业中员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随着“福布斯”上榜的富豪一个接一个地出事,很多企业家都抱怨说中国社会整体存在仇富心理,他们都对自己的人身安全感到担心,既然这样,他们又何必去“以德报怨”、承担起社会发展的责任呢?其实这个想法是非常片面的,正泰集团的老总南存辉在社会公益事业中曾经先后捐了5000多万元,他的话也许能够打消大部分企业家的上述疑虑,“回报曾经给过你支持和哺育的社会,尊重他人,别人自然也会爱戴你,尊重你。人身安全问题自然而然就解决了。”其实,只要企业家履行起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消除人们抱有的“为富不仁”的想法,一切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4。拥有财富不能无视学习

“满招损,谦受益”,自满只会使得企业家故步自封,只有谦虚地不断学习、善于学习,才能使企业家们最终受益。企业家拥有的财富只能代表着他们已有的成功和辉煌,然而经济环境是在不断发生着变化的,各种新事物也不断出现。因而,企业家们只有坚持学习,不断充电,才能适应这个不断变化的环境,跟得上时代进步的步伐。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国的经济大环境已经改变了。我国现在比较成功的企业家大部分都是在改革开放的初始阶段完成了自己财富的原始积累,那个时期正是经济的转型阶段,计划经济体制形成了完全由企业主导的“卖方市场”,社会主义国家普遍的“短缺经济”,使得几乎每种商品都是供不应求,商品只要能够被生产出来,就必然会被销售出去。

然而,中国经历了二十多年的改革之后,市场经济这种资源配置方式在宏观经济中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各个产业都得到迅猛发展,社会中的商品数量急剧增加,以至于很多产业都出现了供大于求的情况,市场环境转变为完全由消费者主导的“买方市场”,企业的利润也随之下滑。

在20世纪80年代,很多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学家曾经提出,社会主义国家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短缺经济”,包括西方的经济学家在内的绝大部分经济学家也都认为,所谓的“生产过剩”只可能出现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因而,当我国宏观经济中出现了供大于求的情况后,很多企业家就感到非常迷茫,因为生意难做了,也很难发现像以前那种能够轻而易举获利的项目了。改革开放后连续十几年的产品供不应求,使得大多数企业家的自信心极度膨胀,而且多年丰厚利润回报的积累也会使他们具有多元化扩张的能力,所以很多企业家一度争相追逐多元化经营的战略方案。然而由于他们的盲目自信,没有考虑到经济大环境已经变化了,不注意更新自己的知识,缺乏对相关产业的了解,却一味地涉猎多个产业,最终导致决策失误。

这个时候,摆在企业家面前的只有一个选择——学习。其实,“短缺经济”时期的市场环境使人们忽略了一个事实——很多企业家的文化素质比较低下。相比较而言,国有企业中企业家的文化素质较高,但是在绝大部分的民营企业中,企业家们大部分都是初中毕业,而且很多只是受过小学教育,他们的文化素质和思想观念严重制约了企业的长期发展。全国工商联曾经在国内的二十一个城市进行过一次抽样调查,绝大部分的企业家不懂得英语和计算机,而且大多数的企业家竟然不看书、不看报,更不用说去接受一些新的知识和理论了。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