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转型中的中国 > 四正确对待自己(第2页)

四正确对待自己(第2页)

但是在中国,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对于看心理医生一直有着一种根深蒂固的误解,认为只有精神病才会去医院看心理医生,看心理医生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情。所以,当企业家由于心理压力过重而无法释怀时,或是他们不把心理方面的危机看作是一种疾病,因而也就不会去看心理医生;或是他们畏惧人言,不敢去看心理医生。而他们一遇到无法排除的心理压力,或是去娱乐场所一醉方休,或是求神拜佛,求卦算命,更可怕的是有些人希望可以用工作填充自己,让自己没有空闲考虑其他问题,结果却导致压力更大。

可想而知,这些消极化解压力的方式根本就不能解决任何问题,所以,一旦企业家所承受的心理压力超过了他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他们就可能精神崩溃。目前我国企业家们的心理健康状况非常令人担忧,经过几家调查组织的调研显示,在企业家们中间,自杀者有之,杀人者有之,发疯者有之,逃遁者有之,犯罪者有之,抑郁者有之……他们的心理状况问题已经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据分析,我国企业家们的心理问题大约由以下几种情况引起。

第一,过于沉迷于工作,且不懂得休闲。“春都王”高凤来曾经获得过包括“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多项荣誉,得到过多位国家领导人的嘉奖。他经常是从早上七点钟工作到凌晨两三点,从不给自己放假,而且他这个人最大的优点,也是最大的缺点,就是不会玩乐。除了行色匆匆地奔波于北京、郑州、洛阳之间以外,他就是默默地工作,独自承担着来自各界的压力,最终因劳累过度而突发心肌梗塞与世长辞。

类似的案例在2004年年初又发生了几起:3月初大中电器公司的总经理胡凯因为过度疲劳突发心脏病而去世;4月8日晚,54岁的爱立信(中国)有限公司总裁杨迈从上海开完会回到北京,因为连续超负荷工作,心脏骤停而在健身房中永远地倒下。

其实,美国《时代》周刊就曾经指出,在1995年这一年内,日本的精工公司、川崎制铁公司和全日本航空公司等12家大公司的总经理相继突然去世,年龄大多在四五十岁,经过医学家的调查,他们都是“积劳成疾、劳累猝死”。

第二,工作压力太大,无处排解。2001年3月,某位曾经上过“福布斯富翁榜”的企业家,在北京市某个夜总会里,拿着一叠叠的钞票砸向旁边的小姐们,口里还不停地喊,“拿去,拿去,都是你的……”

此前在1993年,被誉为“桑塔纳之魂”的老总方宏就是因为工作压力太大而坠楼身亡。

第三,企业失败,无法承受之痛。1993年,年仅29岁的企业家冯某在自己家中用水果刀割腕自杀了,在其留下的遗书中写着,“现实太残酷,竞争和追逐永远没有尽头……我将到另一个世界寻找我的安宁和幸福。”自杀的原因就是此前由他一手创建的永丰面粉厂因经营不善而破产。

曾经获得过“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习酒集团老总陈某因为盲目扩张,导致企业拖欠债务高达4亿多元,最后被茅台酒厂公司兼并,他对此无法接受,1997年7月26日,在遵义开枪自杀。

第四,家庭破碎,个人情感无以宣泄。1998年的圣诞节前夜,海口市的人们欢欣雀跃地过平安夜,在拥挤的人群中,一个女人满脸涂满油彩,一边疯狂地叫着“上帝,我爱你”,一边用剪刀将自己身上的衣服剪成碎片。这个疯疯癫癫的女人不是在表演什么行为艺术,她曾经是一位拥有上千万资产的女老板,由于被自己的丈夫骗走了全部财产,又背上了一大笔债务,而神经失常。

某一位成功的企业家,夫妻感情很深,但是妻子在一次车祸中去世了,从那个时候起,他就经常郁郁寡欢,一方面要应对自己企业运营中的各种事务,另一方面还要照顾自己的小女儿,由于找不到可以倾诉的对象,他慢慢地患得患失,得了忧郁症。在某一天,他把女儿送到外婆家以后,就在家中服下大量安眠药自杀了。

第五,不了解自己的经营能力,偏执狂想。曾经的“中国大陆第一富翁”牟其中,利用国内大量轻工产品,从苏联换回4架民航机。在倒卖飞机成功而积累起自己的财富后,他便开始语不惊人死不休,信誓旦旦地要炸平珠穆朗玛峰,让印度洋上的暖湿气流滋润中国的西北干旱地区,还要把生意做到太空去,要玩转卫星,等等。结果在2001年,牟其中因为犯外汇诈骗罪而锒铛入狱。

第六,涉嫌触及法律,把自己逼上绝路。在1998年9月,四川航空公司的总经理杜定欢,因为涉嫌卷入了牟其中走私飞机案,在立案侦察阶段,自缢身亡。

第七,受到恐吓,焦虑成灾。2000年8月,重庆新特药老药房的老总陈华,由于在此前调整了药品价格,将自己药房中药品的价格平均降低30%,从此他就不断收到恐吓电话,导致自己精神恍惚,跳下长江自杀。

河南某个私立学校的老总,在开办学校几年后颇有成就,一日起突然不断收到威胁电话,索要钱财,因此,他整日担惊受怕,惶惶不可终日,停了自己所有的手机和电话,亲朋好友一概不见。

这些原因导致了企业家的心理状况不佳,有些人总是怀疑身边的人背叛自己,防他们就像防贼一样;有些人总是莫名其妙地对员工们发脾气,尽管员工们并没有做错任何事情;有些人总是感觉很孤独,找不到可以倾诉的贴心朋友,因此闷闷不乐,抑郁缠身;一些人总是担心自己的企业会偏离正常的经营轨道,压力过重;还有一些人甚至对这个社会充满了失望,从而产生“出家”的想法。

很多企业家由于心理承受能力到达极限而最终酿成惨剧,这也给其他企业家提供了活生生的教训,千万不要再讳疾忌医,企业家们要正视自己的心理问题,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同样重要。其实心理疾病都可以求助于心理医生,通过和医生们相配合,企业家自己适当地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来缓解自己的压力,正确认识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维护自己心理和身体的双重健康。

所以,企业家们要正确对待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如果感到自己的承受力已不适合再干企业的时候,就一定要收手,不要再勉强自己,否则,对自己将是灾难,甚至连命都要搭进去,而且也会毁掉企业。

3。正确对待自己的作用

企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企业家的才干和智慧,知名企业背后肯定有一个优秀的企业家,对此人们都是认可的,因而提出要尊重企业家和善待企业家的问题,希望我国产生出更多更优秀的企业家。这是社会的共识。但是对企业家自己来说,则不能过高地估计自己的作用,要看到自己的成绩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切不可有那种“舍我其谁”的“帝王思想”。如果具有这种思想,必将会不能正确对待自己,做出非理性甚至违法的事情,我们在这方面的教训实在太多了。

企业家在社会对自己的作用评价很高的时候,要认识到自己经营成就的取得,首先有机遇的问题,是才干加机遇的结果;其次是企业员工的配合,企业员工协助自己实现了自己的经营理念,贯彻了自己的经营战略;再次是社会各方的大力支持,是社会为自己发挥才干提供了舞台,任何个人的成就都离不开当时的社会环境。总之,企业家要把自己的作用同企业及社会的共同努力联系在一起,切不可过高地夸大自己的作用。如果过高地夸大自己的作用,必然会听不进别人的有益建议,甚至只能听奉承之语,而不能听忠言劝告,偏听偏信,最后就会一意孤行,为企业和自己带来巨大的损失。

尤其是过分地夸大自己的作用时,往往总会产生企业或社会对不起自己的不好思想,老觉得企业或社会委屈了自己,心理极度不平衡,因而总是想向企业或社会索取回报,从而会做出有违常理或法律的事情,结果受损害的都是自己。我们有些企业老总在退休之前或退休之后的心态不平衡,大都是起因于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作用,往往过度地夸大自己的作用,总认为企业或社会对不起自己。对国有企业来说,确实有一个要尊重企业家利益的问题,我们在这方面做得很不够,但对企业家自身来说,在思想上不能过多地有那种不平衡思想,要有理有规有序地获得自己的应有利益,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当一个企业家过分夸大自己作用时,往往是该引退而不引退,最终会既有害于企业,也有害于自己。这样的案例在中国太多了。有一位我比较熟悉的企业老总,他对于他所经营的企业确实立过汗马功劳,该企业的创立及发展确实与他的个人努力分不开,但是他年过六十之后,我发现他确实已经有些力不从心,无法适应企业发展的新要求了,因而我劝他该成功引退,但是他却认为这个企业就是他搞起来的,认为企业离不开他,坚决不退,而且还因为我的这个建议而和我疏远了,结果是最后出了事,而且涉及法律问题。因此,任何企业家都不能太夸大自己的作用,似乎离开自己地球就不转了,其结果却是毁了自己并危及企业。有一次有位企业家来看我,我发现他有些“狂”,似乎只有他才能办好企业,所以我给他写了个条幅,条幅上只有一句话:你以为你是谁。并告诉他,将此条幅挂在自己办公室,每天多看几眼有好处,可以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总之,企业家必须要正确对待自己的作用。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