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动物的进化
一、动物的现在与过去
你知道吗?每一种动物都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进化来的。令人难以置信的是,现代动物的模样与它们的祖先大不一样,许多大动物的祖先竟然是一些矮小的“侏儒”。
现代马的远祖叫始祖马。根据埋藏始祖马化石的地层来推算,始祖马生活在始新世早期至中期温暖、潮湿的草丛和灌丛中,它们像现代狐狸一样大小,背部弯曲,身体灵活,前肢有发达的四趾。始祖马由于身体较小,灌丛里又有很多障碍物,它就用隐蔽、躲藏的方式逃避敌害。后来,地壳变迁,地球气候不断发生变化,始祖马的生活环境也改变了,它也不断朝着适应环境的方向进化。在较晚一些的地层里,人们发现了马的较近祖先——三趾马的化石(图7-1)。三趾马生活在辽阔的草原上,这里没有明显的隐蔽物供动物们躲藏。长期的自然选择使植食性动物出现了两个分支,一种适应了地下穴居来逃避敌害,一种学会了快速奔跑来逃避敌害,三趾马成了后者。要实现快速奔跑,动物的体形就不能太小,所以三趾马的躯体比始祖马大了一些。前肢只有三趾,中趾发达,并且变成了唯一着地的趾。这使得三趾马的奔跑速度大大提高了。在以后的进化史中,马再也没有离开辽阔的草原。三趾马以后的化石证实,马的躯体逐渐变得高大,中趾的趾端形成了硬蹄,两侧的趾变成了遗迹,称为痕迹器官。这种演化方向使马更适于在草原上奔跑。这样,马从高30厘米左右的始祖马进化成了现在高1。5~2。0米的现代马。
图7-1三趾马化石复原图
犀牛最早的祖先——跑犀(图7-2),也是野兽中的“侏儒”。跑犀生活在4000多万年以前,身高与现代的狗和羊不相上下,有较长的四肢,善于奔跑。虽然现代犀牛也比较善跑,但与它的祖先相比差别非常大。跑犀的脖子比较长,头上没有珍贵的犀角,这些都与现代犀牛截然不同。
图7-2跑犀
那么,是不是动物都是越进化体形越大呢?当然不是。由于环境不断变迁,生存斗争越来越激烈,向着身材矮小方向进化的动物更多。比如在非洲草原的干旱季节,野猫的生存就比狮子容易。从自然选择的原理来看,每一种环境都有“允许”其中的动物数量所能达到的最大值,因为环境中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如果环境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不足以提供足够的食物,则会导致体形大的动物灭绝。那是不是体形越小就越有利于生存呢?这也不对。在广阔的草原上,植食性动物要么向体大力强的方向发展,使肉食性动物很难捕食,要么向灵巧快跑的方向发展,要么适应穴居隐蔽生活,这才出现了形形色色的草原动物。
现代动物与它们的祖先不仅存在体形上的差异,由于地球环境不断变化,动物们的栖息地也古今有别,它们的身体结构发生了朝着适应环境的不同方向的进化。例如,现代马的祖先生活在灌丛里,后来迁移到草原上才向适于快速奔跑的方向进化。所以,我们看到的现代动物,是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进化来的,是与它们生存的环境相适应的结果。
二、大熊猫濒临灭绝的内在因素
你知道吗?地球上曾经生活过的生物大概有40亿种,其中绝大多数都早已灭绝了。现在,由于人为破坏和环境污染加剧,物种灭绝的速度空前加快。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报告,全世界平均每天就有一种动物灭绝,平均每一分钟就有一种植物灭绝,超过地球物种自然灭绝速度近千倍。
图7-3大熊猫(任维鹏绘)
大熊猫(图7-3)学名猫熊,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是中国的国宝。之所以得到这样的待遇,可不是因为它长得憨态可掬,而是因为它稀少。得益于有效保护,2016年大熊猫的濒危等级从“濒危”降为“易危”。那么,导致大熊猫濒临灭绝的原因除人类的影响与破坏以外,与它自己有没有关系呢?
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大自然里,什么样的动物才能生存下去呢?这是个不好回答的复杂问题,每种动物都有自己适应环境的特点和生存秘籍。一般说来,动物要生存下来至少要具备以下特点中的某几个。
一是有强健的肌肉,有锐利的爪或锋利的牙齿,如猎豹、狮子、鹰等。这样的动物是位居食物链顶端的肉食者。它们能通过强健的肌肉迅速地捕捉猎物,并通过锋利的爪或牙齿使猎物毙命,然后将其吃掉。
二是有快速奔跑的能力,如羚羊、鹿、斑马等。这类动物属于植食性动物,它们通过快速的奔跑逃避敌害,或到很远的地方觅食。
三是有挖洞穴居的习性,如田鼠、野兔等。这类动物也属于植食性动物,它们通过洞穴保护自己,繁育后代。
四是有爬树(在树上生活)的本事。它们通过树栖攀缘躲避伤害,储存食物,如猎豹;或通过在树枝间来回跳跃躲避敌害,如长臂猿;或在树上筑巢繁育后代,保证后代的安全,如很多鸟类。
五是有很强的繁殖能力。最典型的例子是老鼠,其他动物都在人类的捕杀或影响下大受影响,有的甚至灭绝了,唯有大多数老鼠还是数量众多,很大一个原因是它们有超强的繁殖能力。母鼠满6个月就有了生殖能力,一窝能产下8至10只小鼠。在食物充足的情况下,一只母鼠一年可受孕数次,这样累计下来,一只母鼠一年可以繁殖大约200只小鼠。
六是有很杂的食性。很多动物都在进化中形成了非常杂的食性,只要是有营养的就能吃。还说老鼠,它们的食性就很杂,凡是人爱吃的东西,不管酸、甜、苦、辣,老鼠也都能吃。而且老鼠有很强的记忆性、拒食性。对于熟悉的环境,老鼠发现稍有改变就会立刻警觉起来,受过袭击会长期回避此地。
七是有很好的消化吸收能力。在长期的进化中,动物都进化出一副好肠胃,能把食物中的营养吸收得非常干净,仅剩下一点食物残渣作为粪便排出去。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大熊猫吧。它具备以上7点中的哪一点?哪一点都不具备!在动物学上,大熊猫属食肉目,熊科的一个亚科。它的祖先是一种凶猛的肉食性动物。可我们看到今天的大熊猫一副懒洋洋、温顺可人的样子,见了谁,不论是多么可怕的动物都不知道害怕,这在弱肉强食的大自然里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啊!它还保留有爬树的本领,但凭它的速度我们就知道,那也仅仅是饭后的消遣了。进化到今天,大熊猫的食谱已经非常特化了,以竹子为主食。有人曾经将肉切成细细的像饺子馅一样的肉末喂食大熊猫,结果它的消化系统只能将肉末表面薄薄的一层消化掉。即使是现在它每天都吃的竹子,也只能消化掉一小部分,大多数营养都白白地浪费了。再就是大熊猫的繁殖能力非常差。雄性大熊猫的**特别短小,**失败的概率很高。而雌性大熊猫的**期只在每年的3~5月,通常不超过2~4天,所以经常有雌性大熊猫长达几年不能受孕。大熊猫的妊娠期大约为5个月。野外条件下偶尔会有孪生的情况出现,但是雌性大熊猫一般只喂养一只幼崽;圈养种群中,孪生的情况较多。幼崽出生时很小,在幼崽出生几天到一个月后,雌性大熊猫会把幼崽独自留在洞穴中外出觅食。母兽有时会离开两天或者更长时间,使得幼崽死亡率很高,在40%左右。
所以,我们不难看出,大熊猫对现在的生活环境的适应能力真的很差,它既没有肉食性动物所具备的捕猎能力,也不具备植食性动物快速奔跑的能力,又不会挖洞穴居保护自己,食性单一,消化能力差,繁殖能力低。这一切就是它濒临灭绝的内在因素。
三、复活猛犸象
你知道吗?最后一只猛犸象大概消失于4000年前,在西伯利亚的冻土层里,人们还发现了古代猛犸象的尸体。获取猛犸象的基因相对容易,复活这种离我们最近的史前大型动物是很多人的愿望。
在宽广无垠的西伯利亚和阿拉斯加冻土层里,人们不止一次地发现一种现代象的近亲——猛犸象(图7-4)的带皮肉的尸体。在西伯利亚北部冻土层里,曾经发现了25具被冷冻而保存完好的猛犸象尸体,它们像被保存在冷库里的食物一样,一点也没有变质。最后一批猛犸象在大约4000年前死亡,也就是埃及人建造金字塔的时代。
图7-4猛犸象
人们通过研究发现,猛犸象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象。它身高体壮,有粗壮的腿,脚生四趾,头特别大,在其嘴部长出一对弯曲的巨大门齿。一头成熟的猛犸象,身长达5米,体高约3米,门齿长1。5米左右,体重可达8吨。猛犸象夏季以禾本科和豆科的草本植物为食,冬季草本植物枯死,它就以灌木、树皮为食,以群居为主。它身上披着黑色的细密长毛,皮很厚,有厚达9厘米的脂肪层,具有极强的御寒能力。与现代象不同,猛犸象并非生活在热带或亚热带,而是生活在严寒的北方,曾分布于亚欧大陆北部及北美洲北部更新世晚期的寒冷地区。我国东北地区、山东半岛以及内蒙古、宁夏等地也曾发现过猛犸象的化石。
曾经在地球上显赫一时的猛犸象,为什么突然灭绝了呢?
有美国古生物学家认为,猛犸象是由于冰河末期的气候变化而灭绝的。他发现在冰河时代,冬夏之间的温差要比现在小得多。冰河期结束后,季节之间的温差变大,有些动物适应了这种气候的变化;有些动物不适应这种变化而迁徙;有些动物则从此灭绝,猛犸象就是其中的一种。猛犸象完好的尸体为这一观点提供了证据。
有另外的美国生态学家则认为,是人类的捕杀导致了猛犸象的灭绝。其根据是:在一些发掘出猛犸象化石的地方,同时发现了一些人类使用的石器;在一些猛犸象的化石上,仍然还戳着石头制成的矛尖……有美国地质学家还发现,人类的迁徙路径类似一个宽大的波浪向前推进,而猛犸象灭绝的路径也是一个与之相伴的宽大波浪。这可以说明,人类从西伯利亚到阿拉斯加,再到落基山脉,再向南及向东推进,在这个大迁徙的过程中杀尽了沿途的猛犸象。科研人员在乌克兰考古研究时发现,有一座古人类居住的房子竟然是由约22吨象骨建成的。这可以说明,猛犸象不仅是当地居民的主要食物来源,它的骨头还是宝贵的建筑材料。这也说明,相对于当时人们的捕杀能力,猛犸象显得多么弱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