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奇妙的动物世界 纪录片 > 第十章 动物的利用与珍稀动物(第4页)

第十章 动物的利用与珍稀动物(第4页)

羚牛并不是牛,在分类学上属于牛科羊亚科,与寒带羚羊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叫声也比较接近羊,牙齿、角、蹄子的特征也更接近羊。但它体格强壮,身材高大,这一点又很像牛,所以人们称它为“羚牛”。

羚牛身强体壮,可以随时赶走前来争食的毛冠鹿、麝等植食性动物。由于羚牛营群居生活,肉食性动物一般情况下也很难捕杀健康的成年个体。但羚牛性情憨直,不知设防,又体大肉多,很容易被偷猎者捕杀。再加上生态环境恶化,栖息地减少,羚牛已经处在灭绝的边缘。

野生羚牛已极度稀少,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为拯救这一珍稀物种,我国的动物保护工作者尝试人工饲养羚牛,现在已经取得了成功。

不爱动的懒猴——蜂猴

图10-13蜂猴(任维鹏绘)

蜂猴(图10-13)别名懒猴、风猴,在中国分布于云南和广西南部,目前数量极少,濒临灭绝,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蜂猴是较低等的猴类。体形较小,体长32~35厘米。两只小耳朵隐藏于毛茸茸的圆脑袋中,眼圆而大。四肢短粗而等长。大拇指和其余四指间的角度比较大,便于抓握树枝。第二个脚趾还长有钩爪,其他手指、脚趾的末端有厚厚的肉垫和扁甲。蜂猴体背呈棕灰色或橙黄色,正中有一棕褐色脊纹自顶部延伸至尾基部,腹面棕色,眼、耳均有黑褐色环斑。尾巴短小,隐藏在臀部的毛丛中。

蜂猴栖于热带雨林及亚热带季雨林中,行动迟缓,不会跳跃,只在受到攻击时,动作才有所加快,故又名“懒猴”。它的天敌很多,金钱豹、云豹、云猫、黄喉貂等肉食性动物都可以捕杀蜂猴。近些年,人类的捕猎更是远远超过了这些天敌动物。

蜂猴一般都在树上生活,极少下地,通常独自活动。它白天蜷伏在树洞等隐蔽地方睡觉,夜晚外出觅食,吃野果、昆虫,善于在夜间捕食熟睡的小鸟,也吃鸟蛋。

由于蜂猴不太运动,热带雨林的空气又非常潮湿,所以蜂猴身上通常会长出地衣、藻类,就像穿着蓑衣的老翁一样。这使它看起来更加和环境融为一体,敌害很难发现它,所以人们又称它为“拟猴”,意思是能模拟绿色植物形态的猴子。

1986年,科学工作者从云南获得了几只个体非常小的蜂猴,体长只有21厘米左右。科学家开始以为它们是蜂猴的幼体,后来发现这是另一种蜂猴,即倭蜂猴,成年个体就这么大。倭蜂猴比蜂猴还要稀少,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严禁捕猎和买卖。

图10-14眼镜猴

眼镜猴(图10-14)是全世界最小的猴种,主要分布于菲律宾的萨马岛、莱特岛、迪纳加特岛、锡亚高岛、保和岛和棉兰老岛等岛屿。

眼镜猴长相怪异,虽然属于猿猴类,却与一般的猴子大相径庭。它们体形极小,身长约10厘米,如老鼠一样大小,尾长约为体长两倍。它们全身披着黄褐色的毛,乍一看特别像褐家鼠。

眼镜猴最引人注目的是它们的大眼睛。它们的眼睛比大脑还大,差不多有3克重。圆溜溜的大眼睛令它们看上去就像戴着一副特大号的老式眼镜,因而被称为“眼镜猴”。眼镜猴对危险非常敏感,在休息时也会睁着一只眼。眼镜猴的大眼睛非常适于夜间捕食。它们吃昆虫、蜥蜴、蛙类及一些小型鸟类。

此外,眼镜猴还有一对和体形不相称的大耳朵,以及看起来很长的手指(脚趾)。

最有趣的是它们的脖子虽然短小,头部却可以在身体不动的情况下进行近乎360°的回转,这可以让它们在不发出声响的情况下发现猎物和天敌的踪迹。眼镜猴还有高度适应树上跳跃生活的能力,能在树间十分准确地跳跃将近2米的距离;可以用四肢行走,也可以用后肢像蛙那样跳跃行走,一次可跃30~60厘米。眼镜猴那圆盘状的指垫有吸盘的作用,利于攀缘,使它们既能爬上树梢也能快速地溜下来。它们白天躲在树上睡觉,天黑后才开始摄食活动。它们是猴类中的不合群者,一般成对居住或单独行动,每年产一仔。

眼镜猴虽然不太惧怕人类,但极不易饲养,动物园中长期饲养成功的例子几乎是零。加上栖息环境的破坏,导致这种神秘的小猴越来越罕见,现在已是濒危物种。

树梢上的舞者——黑冠长臂猿

图10-15黑冠长臂猿

黑冠长臂猿(图10-15),体长43~54厘米,体重7~10千克,前肢比后肢还长。幼猿不论性别通体都是黑色。成年雄猿也是通体黑色,但头顶部的毛向上生长,形似黑色的“帽子”;成年雌猿通体灰棕黄色,头顶部有黑褐色“帽子”。两性个体都没有尾巴,也没有储存食物的颊囊。

黑冠长臂猿最喜欢在海拔600米以下的热带雨林里生活。现在,这种低地热带雨林已被砍伐殆尽,黑冠长臂猿只能退居到海拔1000米左右的山地热带雨林中。

黑冠长臂猿是典型的树栖动物,很少在地面活动。它不会做窝,睡觉时蜷曲在树上,有时也会在大树干上仰天而卧。黑冠长臂猿生性机警,在晨昏活动,有固定的活动范围和活动路线。

黑冠长臂猿主要以野果、嫩叶、花苞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昆虫、鸟蛋等动物性食物,饮水主要靠树叶上的露水,也从树洞里取水饮用。长期的树上生活使其发展出独特的“臂行”运动方式。黑冠长臂猿用长手臂将自己吊在树上,前进时两臂互相交叉移动,像**秋千一样,借助树枝的摆**和身体运动惯性越**越快,就像在树枝间用手飞行一样,一跃就是十几米。据报道,它能用这种运动方式抓住空中的飞鸟。

据记载,黑冠长臂猿分布范围曾经很广,在广西,甚至远到长江三峡地区都有记录。但现在,黑冠长臂猿只在云南、海南岛有零星分布,现存量只有400~500只,是中国最濒危的灵长类动物,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与其他长臂猿属动物一样,黑冠长臂猿是灵长类学家、心理学家的重要研究对象。

沙漠之舟——野骆驼

图10-16野骆驼

野骆驼(图10-16)是大型偶蹄类动物。它体长约3米,体重约500千克,和家养双峰驼十分相似。野骆驼性情温顺而机警,其视觉、听觉、嗅觉相当灵敏,有惊人的耐力。野骆驼一般营集群生活,每个种群一般由十几峰大大小小的个体组成。在繁殖期,每个种群由一峰成年公驼和几峰成年母驼带领一些未成年幼驼组成,有固定活动区域,除非季节转换时才进行几百千米的长途跋涉寻找新的栖息地。

野骆驼适于在荒无人烟的戈壁荒漠生活,素有“沙漠之舟”的美誉。野骆驼的脚底有宽厚的肉垫,蹄子的角化程度很高,适于在沙漠行走。它奔跑起来速度很快,可以达到80千米时,而且可以持续很长时间。野骆驼主要采食骆驼刺、红柳、白刺、芨芨草等粗干的沙漠植物,喝又苦又涩的咸水,吃饱以后会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卧息反刍。野骆驼曾经存在于世界上的很多地方,但现今仅在蒙古国西部的阿塔山和我国西北一带存有野生种群。这些地区都是大片的沙漠和戈壁等“不毛之地”,不仅干旱缺水,而且夏季酷热,最高气温为55℃,砾石和流沙温度71~82℃,冬季奇冷,寒流袭来时,气温可下降到-40℃,常常狂风大作,飞沙走石。恶劣的生活环境,使野骆驼练就了非凡的适应能力,具有许多其他动物所没有的特殊生理机能,不仅能够耐饥、耐渴,也能耐热、耐寒、耐风沙。

据统计,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罗布泊一带还有野骆驼5000峰左右,80年代锐减到700峰左右。这种比大熊猫还稀少的动物,是世界上唯一可以靠喝咸水生存的动物,它的存在可以说是一种奇迹。野骆驼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保护它的工作迫在眉睫。

图10-17普氏野马(任维鹏绘)

普氏野马(图10-17)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原分布于我国新疆准噶尔盆地的荒漠地带,又称“准噶尔野马”或“蒙古野马”。普氏野马过去十分常见,到20世纪70年代末,野生的普氏野马灭绝。现在世界各地仍有很多人工饲养的普氏野马,都是100多年前盗猎到欧洲的普氏野马的后代。

普氏野马是家马的近亲,细胞里有66条染色体,比家马多出一对,它能和家马**并产生后代,但这种杂交后代高度不育。普氏野马是大型有蹄类动物,体长220~280厘米,肩高120厘米以上,体重超过200千克。头部长大,颈粗,耳朵比驴耳短,蹄宽圆。整体外形像马,但额部无长毛,颈鬃短而直立。夏毛浅棕色,两侧及四肢内侧色淡,腹部乳黄色;冬毛略长而粗,色变浅,两颊有赤褐色长毛。

普氏野马栖息于地势平缓的山地草原、荒漠及水草条件略好的沙漠、戈壁。普氏野马生性机警,善于奔跑,一般由强壮的公马为首结成5~20匹的马群,边走边吃,没有固定的栖息地。它们在早晚沿固定的路线到泉、溪边饮水,吃饱后会相互呈相反方向站立轻轻啃噬对方的皮肤,为对方清理皮毛。有时身上有蚊蝇或寄生虫,它们也会自己倒地打滚,或找树干擦拭,平时则主要靠尾巴驱赶。普氏野马的食物主要有芨芨草、梭梭、芦苇等,冬天能用前蹄刨开积雪觅食枯草。普氏野马6月****,次年4~5月产仔,每胎1仔,幼驹出生后几小时就能随群奔跑。

20世纪80年代末期,我国从欧洲引种普氏野马,在新疆奇台、甘肃武威半散放养殖并进行野化训练。目前,这些人工饲养的普氏野马已经形成了较大的种群,野放个体超过170匹。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