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奇妙的动物世界 纪录片 > 第二章 鱼类(第2页)

第二章 鱼类(第2页)

你知道吗?当我们站在水族箱前,看到里面的鱼在静悄悄地游来游去,你会想到有些鱼也会像人类一样通过声音来实现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吗?

当我们在水族箱前驻足赏鱼的时候,只看到了它们曼妙的身姿和轻盈的体态,却听不到一点声音,在水族馆里也是这样。所以,一般人都以为鱼类全是哑巴,显然这是不对的。水下的鱼种类繁多,能发声的鱼有很多,它们发出的声音也千奇百怪,各色音调都有。在波涛汹涌的大海里,每时每刻都有一些鱼在“浅吟低唱”,也有一些鱼在“引吭高歌”。它们通过声音来交流喜怒哀乐等情感;通过声音来传递食物、危险、合作、拒绝等方面的信息;通过声音向异性标示自己的位置,显示自己的健康状况,引起异性的注意。有的声音则是它们对外界环境的变化感到不适而发出的。

如果我们把特制的声音传感器放到海洋里,就会知道隐藏在波涛下面的海洋世界是多么喧闹了。

石首鱼是出色的口技大师,它能发出碾轧声、打鼓声、蜂雀的飞翔声、猫叫声和呼哨声等多种声音,尤其在它们的繁殖期间发声最频繁,音调变化也最复杂。这是石首鱼在向异性炫耀自己的健康,也是为了集群的需要。

图2-4海鲂

在海洋鱼类中,脾气最坏的是长着胸鳍的海鲂(图2-4)。它们整天在海洋里吵闹不休,发出“哇哇”的“喊声”,即使被捉上了渔船,也会持续大喊大叫,片刻也不安宁。

我们知道,哺乳动物是让气流通过狭窄的声道,使声带振动发声的。鱼类生活在水中,它们的咽喉里不会有气流通过,怎么发出声音呢?

大多数能发声的鱼,主要是靠体内的发声器官——鳔发声的。鱼鳔是一个充满气体的膜质囊,靠一些纤细而有韧性的肌肉与脊椎骨相连。这些肌肉就像琴弦,通过收缩和舒张引起鳔壁和鳔内的气体振动,从而发出声音。

有些鱼不依靠鳔发声。例如,竹夹鱼、翻车鱼是利用喉齿摩擦发声的;鼓鱼、刺鲀是利用背鳍、胸鳍或臀鳍的刺根振动而发声的;还有不少鱼是利用呼吸时鳃盖的振动或肛门的排气而发出声音的。

通过鱼的身体器官发出的声音在科学上统称为“生理学声音”。此外,许多鱼类在结成大群游动时也会发出声音,被称为“水动力学声音”。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鱼类发声的机理和生物学意义研究得越来越透彻。现在人们已经能够利用“水中听音器”来收听鱼类的声音,了解鱼群的大小、移动方向、离渔船的远近等。将来,随着对鱼类发声现象的深入研究,完全有可能做到如下两点:一是利用仪器测知鱼的声音,断定鱼的种类、在什么地方、有多少;二是人为地把特定的声响送到水中,传播出去,从而把鱼诱集成群,甚至使它们游到渔网中去。

四、可以到陆地玩耍的鱼——弹涂鱼

你知道吗?都说鱼离不开水,那么鱼离开了水是不是一定会死亡?事实上,有些鱼是可以离开水的。

俗话说“鱼水情深”。鱼如果离开了水,就会由于鳃丝干燥,彼此粘接,停止呼吸,生命也就终止了。然而,在我国沿海却生活着一类能够离开水的鱼——弹涂鱼(图2-5)。

图2-5弹涂鱼

在亿万年以前,由于种种原因,比如持久干旱的季节,弹涂鱼的祖先被迫远离了水源,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鱼在还没有回到水中就已经死亡,只有一些特别强健的个体生存了下来。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干旱,能够长时间离开海洋的弹涂鱼被选择了下来并成功繁衍后代,它们的后代继承了这种优秀的变异,逐渐适应了离开水的生活方式。

弹涂鱼又名花跳、跳跳鱼,隶属于鲈形目、虾虎鱼科。中国有3属6种,常见的种类有弹涂鱼、大弹涂鱼、青弹涂鱼。弹涂鱼是由鱼演变成两栖动物的过渡类型。弹涂鱼体长10厘米左右,略侧扁,两眼在头部上方,似蛙眼,视野开阔。它们的鳃腔很大,鳃盖密封,鳃腔内表皮布满血管网,能迅速地和水进行气体交换。在离开水时,弹涂鱼会含上一口水,以此延长在陆地上停留的时间。这口水可以帮助它们呼吸,就像人类潜水时背的氧气罐一样提供氧气。除此之外,弹涂鱼的皮肤、尾鳍上布满丰富的毛细血管,使得它们能通过皮肤直接与空气进行气体交换,这一点很像两栖类的青蛙。

弹涂鱼不能长时间离开海水,因为它们的皮肤和尾鳍的气体交换功能还是非常不完善的,只能起到对鳃呼吸的补充作用。当它们张开嘴进食的时候,口中维持生命的含氧的水马上会流出来,所以它们必须立即补充水,否则就会窒息。由于浅滩上的水有可能干涸,所以在泥土还湿润的时候,弹涂鱼就给自己挖一个洞,这个洞一直挖到水线以下。这样,即使是在干旱的天气,弹涂鱼也可以得到海水,供呼吸之用。挖洞可是个辛苦活儿。弹涂鱼从洞底含上一大口泥来到地面吐出,然后再回去接着挖。它们就这样用嘴一点一点地建造出一个个复杂的地下泥洞。泥洞是弹涂鱼繁衍生息的场所,包括一个个小单间,每个单间都有专门的功能。有一个小洞是孵化间,孵化间的壁上挂满鱼卵。泥洞给鱼卵提供了适宜的温度、湿度等条件。由于洞里空气稀薄,弹涂鱼还要不断地到地面吸上一大口空气,然后爬回洞里吐在孵化间里。这样重复数百次之后,小弹涂鱼才能孵化出来。小弹涂鱼长大以后,就可以嘴中含口水到陆地上探险。这些独特的生理结构和行为,使弹涂鱼能够离开水较长时间。

弹涂鱼没有四肢,它们怎么在陆地上行动呢?原来,弹涂鱼的腹鳍强健有力,可以支撑身体;腹鳍上还有吸盘,可以起到固定作用。它们的胸鳍可以像船桨一样划动,让它们在陆地上快速行走。此外,弹涂鱼还能借助腹鳍上的吸盘吸附在树枝上,所以有人说它们是会爬树的鱼。弹涂鱼发达的胸鳍很像高等动物的前肢,在遇到危险的时候,它们能以比人走路还快的速度溜走。生活在热带地区的弹涂鱼,在低潮时为了捕捉食物,常在海滩上跳来跳去,也喜欢爬到红树的根上捕捉昆虫吃。

弹涂鱼是沿海渔民喜欢的美味。炖上几条弹涂鱼,就是一家人丰盛的晚宴。但弹涂鱼总在海边滩涂的稀泥里挖洞生活,渔民很难靠近。而且它们离开洞口活动时,稍有动静就迅速躲进洞里,这使弹涂鱼非常难以捕捉。不过,海边的渔民自有办法。他们在长长的鱼竿上系上长绳,长绳的末端是一段尖锐的铁丝。渔民先用鱼竿将长绳甩到远处的弹涂鱼附近,待弹涂鱼靠近时,再迅速拉起鱼竿,铁丝就会一下子扎进弹涂鱼的肚子。不等它挣扎,渔民已经通过收紧的鱼竿将它抓在手里了。

除了弹涂鱼,鲇鱼等也能长时间离开水。它们几天不到水里都不会死亡。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看,弹涂鱼和鲇鱼等是水生向陆生演化的过渡类型,两栖类的祖先就应该是像它们这样的动物,经过漫长的进化,才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形形色色的陆生动物。

五、呼吸空气的鱼——肺鱼

你知道吗?鱼离不开水,是因为鱼用鳃过滤水中溶解的氧气。但肺鱼是一个例外,它们拥有陆地动物才有的肺,可以从空气中获得氧气。非洲肺鱼可以在干旱季节里蜷缩在淤泥里,降低自己的代谢水平,潜伏几个月甚至几年,直到雨季来临。

我们知道,鱼类是用鳃呼吸的,用肺呼吸是陆生动物的特征。而肺鱼(图2-6)却有与陆生动物相似的肺,它们是一类特殊的鱼。在地质历史时期,肺鱼曾经盛极一时,遍布全球。沧海桑田,随着环境的变迁,肺鱼逐渐被排挤到干旱地区的季节性河流生存,成了一个不起眼的小家族,是动物进化史上的一种现代遗迹。

图2-6肺鱼

现代的澳洲肺鱼体长可达125厘米,重达10千克。它们是在恐龙繁盛的中生代广泛分布的角齿鱼的直接后裔。科学家曾对澳洲肺鱼的生活习性进行过详细的观察,发现它们不能长时间待在水下,每过半小时左右就要用鳍脚撑起身子,露出水面进行呼吸,这很像鲸鱼等用肺呼吸的动物。通过解剖研究,科学家发现,澳洲肺鱼的肺几乎与身体一样长,但只有一叶,结构也非常简单,没有肺泡那样可以高效交换气体的复杂结构。由于这种肺吸氧能力很差,澳洲肺鱼主要的呼吸器官仍然是鳃,它的肺呼吸只是对鳃呼吸的补充。如果将澳洲肺鱼提离水面,那么它会像其他鱼类一样死亡。

在非洲和南美洲,有其他种类的肺鱼。与澳洲肺鱼不同的是,这两个地区的肺鱼都有一对肺,而且肺的结构也有了明显进化。这些肺鱼在它们栖息的河流完全干涸后,还能顽强地生存好几个月甚至几年。这是对当地干旱气候的一种适应。当每年的旱季来临时,这些肺鱼就钻进泥里并用自己分泌的黏液把身体包裹起来,只留下一到数个小孔与外界通气,以使自己能够进行呼吸,度过这个不良的季节。当雨季来临,河流恢复的时候,它们就会从泥里钻出来再度恢复生机。当地的土著居民经常挖取河滩上带草皮的土块垒成土墙或盖成房屋。这时,有些钻在泥里的肺鱼也被移到土墙里,它们在干硬的土墙里并没有死亡,而是处于一种休眠状态。当暴雨来临时,如果雨水溅湿了墙面,它们就苏醒过来,钻出土墙,跳到水里,开始新的生活。

肺鱼呼吸空气的能力使我们联想到,它们可能是鱼类和陆生脊椎动物之间的一个过渡环节。特别是澳洲肺鱼的偶鳍,外形很像陆生动物的腿,肺鱼甚至可以用这样的偶鳍在河滩或是水塘底部像走路似的移动身体。从它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出陆生动物的早期形态。

肺鱼的存在让我们知道过去鱼类是怎样向两栖类过渡的,但绝不能说肺鱼就是两栖类的祖先,因为肺鱼与两栖类还存在很大的区别(表2-1)。

表2-1肺鱼与两栖类的区别

所以,我们应该用发展和进化的观点来看待这两类动物。现代肺鱼和现代两栖类应该是由原始的共同祖先进化来的。现代肺鱼通过长期的进化逐渐适应了干旱地区的季节性缺水环境,具有了种种适应性的结构和行为。现代两栖类也通过长期的进化拥有了适应水陆两栖生活的结构和行为。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