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鸟类雌雄之间差别显著,尤其是在婚羽上。一般来讲,雄鸟具有华美的羽饰,而雌鸟羽色平淡。
求偶炫耀是鸟类通过婉转的鸣唱,展示华丽多彩的婚羽或色彩斑斓的冠、囊、角、裾等附属物,进行婚飞、戏飞或以其他行为姿态吸引异性的一种活动。多数情况下,求偶炫耀主要由雄鸟来进行。少数种类也有相反情况或雌雄羽色没有差别,求偶双方同时参与的情况。
鸟类的求偶炫耀丰富多彩,各具特色。
鸣曲炫耀
婉转的鸣唱是一种常见的求偶炫耀方式。包括人类不太喜欢的如杜鹃的早晚啼叫、猫头鹰的凄惨悲鸣、啄木鸟的击鼓之声、夜鹰的像机关枪扫射一样的声音,以及榛鸡(图5-15)的像飞机起飞一样的声音等,都属于鸟类的鸣曲炫耀。
图5-15榛鸡
羽饰炫耀
具有华丽羽饰的雄鸟常常通过炫耀其漂亮的羽饰来求偶。雄性红腹锦鸡求偶时常跑到雌鸟的侧前方炫耀其金黄色的颈羽。蓝极乐鸟的雄鸟求偶时将身体倒挂在一根突出的树枝上,以便更好地显露其漂亮的胸羽。黄腹角雉求偶时雄鸟面对雌鸟,头部连续抖动,随之一对翠蓝色的肉角耸立在头顶之上,颈下多彩的肉裾徐徐展开,同时双翅快速而有节奏地扇动,还发出“吱吱”的声音。在我们看来,它们的炫耀方式也是非常吸引眼球的行为。
力量炫耀
猛禽在求偶时雌雄鸟在空中上下翻飞,互相追逐,这就是所谓的“戏飞”。鹤类的求偶炫耀以舞蹈的方式进行。这类炫耀可能是雄性在向雌性展示自己的力量,表明自己有很强的捕食能力,以期获得雌性的青睐。
竞技炫耀
公共竞技场求偶是求偶炫耀的一种特殊方式。在一个公共的竞技场,许多只雄鸟进行炫耀表演,优胜者才能获得满意的配偶,进行繁殖。例如,北美地区的艾松榛鸡的竞技场是一块长1000米、宽200米的场地,可容纳400只雄性艾松榛鸡进行求偶竞赛。求偶时,每只雄鸟在各自的求偶领域内进行炫耀表演,而雌鸟则观察着雄鸟的表演并最终决定**对象。在榛鸡种群里,等级差别非常明显,年幼和低等级雄鸟常常不能与雌鸟**,而位于竞技场中央的大多为年长、社群地位高的,它们往往会与多只雌鸟**,获得更多的繁殖机会。现在已知至少有85种鸟会进行这种竞技炫耀。
六、鸵鸟为什么不能飞翔
你知道吗?鸟类是一个非常大的类群。有在天上飞的,有在水里游的,也有在地面上跑的。那么,鸟类这些形形色色、各种各样的生活方式是怎样形成的?通过鸵鸟,我们可以窥见鸟类的进化史。
图5-16鸵鸟
鸵鸟(图5-16)是地球上现存体型最大的鸟类,体重超过100千克,身高超过2米。体重过大是阻碍鸵鸟飞翔的一个原因。
鸟类要飞起来,不仅要有一双有力的翅膀,翅膀上还要有具飞翔功能的飞羽,尾巴上要有负责平衡的尾羽。飞羽由许多细长的羽枝构成,羽枝上又有成排的羽小枝,羽小枝上有钩突,把各羽枝连接起来,形成羽片。羽片轻而致密,能扇动空气使鸟类腾空飞起。尾羽也由羽片构成,在飞翔中起舵的作用。此外,鸟类还有尾脂腺,分泌的油脂可以保护羽毛不变形。鸟类的体表一般分羽区和裸区,即在需要的地方才有羽毛,不需要的地方就祼露着或少长一些细小的羽毛。
鸵鸟的羽毛均匀地分布在体表,没有羽区和裸区的区别,也没有飞羽和尾羽的分化,更无羽毛保养器——尾脂腺。总的来看,它的飞翔器官高度退化,根本不适于飞翔。
从身体的内部构造上看,鸵鸟也不适于飞翔。鸵鸟的骨头里没有其他鸟类那种储存空气的空腔。鸵鸟的脖子很长,头骨与脊椎骨没有愈合现象,这些特征使鸵鸟的骨头太重。最关键的是,鸵鸟没有固定飞翔肌的龙骨突,因而胸肌不发达,承担不起飞翔的任务。
那么鸵鸟为什么进化成今天这个样子呢?其实这是它们适应沙漠生活的结果。大约在2亿年前,一支古爬行动物进化成了鸟类。经过陆地复杂多变的环境的自然选择,鸟类也逐渐进化出众多类型,出现了鸭、鹅等水禽,鹤、鹳等涉禽,斑鸠、野鸡等陆禽,猫头鹰、游隼等猛禽等多种生态类型。而鸵鸟是另一种生态类型——走禽的代表。长期生活在辽阔的荒漠、草原、灌丛地带,鸵鸟的翼和尾都退化了,后肢却发达有力,可以以70千米时的速度奔跑。如果鸵鸟的祖先硬撑着在广阔的草原上空飞翔,而不去学习如何脚踏实地奔跑,可能早就灭绝了。
七、人类怎样才能自己飞起来?
你知道吗?从儿时起,每当看到天空中飞翔的鸟,我们就会想,我们什么时候能够飞起来,如果能像鸟一样自由自在地飞翔,那该多好!这种梦想也许伴随着每一个人的成长。鸟能飞起来,是由于它们在长期的进化中形成了与飞行生活相适应的身体结构。
能够像鸟一样飞翔,是人类的梦想。甘肃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飞天,只需轻盈地舞动衣袖,就能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如真似幻,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在西方的宗教壁画中,背后长有翅膀的天使,被认为是世上的精灵,他们身上也寄托着人类飞行的梦想。
那么,人类到底能不能像鸟一样翱翔于天空呢?从1。45亿年前的晚侏罗纪出现的始祖鸟到今天的现代鸟,鸟类通过漫长的演化适应了飞行生活,它们的每一处身体结构都是与飞行生活相适应的。根据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人类如果想自己飞起来,身体就要做出巨大的改变。现在我们就看看人类要自己飞起来需要改变的地方有哪些。
一是要有流线型的身体。人和哺乳动物的身体接近圆柱形,这种体形会在飞行时承受巨大的阻力。我们看看鸟类的体形,它们的身体接近前圆后尖的水滴形,这就是所谓的流线型身体。研究表明,这种流线型身体,在运动时受到的阻力仅为圆柱形的125。所以你想,以我们现在的体形要飞起来,需要耗费多少能量啊!
二是体被羽毛。羽毛对于飞行生活有如下作用:(1)保持体温,形成隔热层。你不可能飞到万米高空还穿着厚厚的棉衣保暖,也不可能在炎热的夏季还把自己装在套子里。鸟类通过春秋季节的换羽很好地解决了保暖与散热的问题。(2)羽毛是构成飞翔器官的一部分,有了羽毛,翅膀张开后的面积更大,飞行更加省力。(3)使外廓更呈流线型,进一步减少飞行时的阻力。所以我们要飞起来,最好先长出羽毛。
三是有发达的胸肌。我们都知道鸟类胸脯上的肉很厚,其实这是鸟类发达的胸肌,这些长在龙骨突上的肌肉使鸟类的翅膀非常有力,能瞬间爆发出巨大的能量,使它们能克服地球的引力飞起来。研究表明,人类要飞起来,以50千克的体重计算,翼展至少要6米,胸肌的厚度为80~100厘米!那可真是未见其人先见其胸了,你愿意拥有这种体形吗?
四是呼吸方式的改变。人和哺乳动物在呼吸时,仅在吸气时吸入氧气,空气在肺泡里只进行一次气体交换。鸟类休息时的呼吸与哺乳动物类似,但它们在飞行时所消耗的氧气,比休息时大21倍,采用哺乳动物的呼吸方式是不能满足这种高强度运动对氧气的需求的,鸟类特有的双重呼吸解决了这个难题。它们的内脏、骨腔以及某些运动肌肉之间广布着大大小小的气囊。在飞行中扬翼时气囊扩张,空气经肺而吸入,进行一次气体交换;扇翼时气囊压缩,空气再次经肺排出,又进行一次气体交换。而且飞行越快,扇翼越猛烈,气体交换也越快。有了充足的氧气,才能为飞行提供足够的动力。
五是消化与摄食方式的改变。飞行生活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这导致鸟类进食量大,进食频繁。例如,猫头鹰4小时就能把吃掉的老鼠消化掉,太平鸟15分钟就能把吃进去的果实变成半消化的物质。从食量上看,雀形目鸟类一天所吃的食物相当于体重的10%~30%。蜂鸟一天所吃的蜜浆等于其体重的2倍。体重1500克的雀鹰,能在一昼夜吃掉800~1000克肉。据计算,红喉蜂鸟在休息时,每小时每克体重消耗10。7~16。0立方毫米氧气,但在飞翔时则增大到85立方毫米。人类每天所消耗的食物只占体重的1%~2%,要想飞起来,就要摄取更多的食物,就要改变目前的消化方式和摄食方式,比如变一日三餐为一日多餐,而且每次都吃很多。如果这样的话,我们每天用在吃饭上的时间将大大增加,没有休息、娱乐、学习的时间,过这样的生活你愿意吗?
六是代谢方面的改变。如按单位体重来计算鸟的“发动机”功率的话,数值是很可观的。例如,鸽子的体重约为350克,实际发出的功率约为0。0256马力,约折合每千克体重发出0。073马力。而一般人使劲工作,功率不足0。5马力,最好的运动员,手脚并用,在短时间内,也只能发出1。5马力功率,按体重为70千克计算,平均每千克体重只能发出约0。021马力,仅为鸽子的14左右。鸟类的心脏特别发达,心脏占体重的比例位于脊椎动物之首。而且它们的心跳比哺乳动物快得多,一般为300~500次分,动脉压较高,血液流动迅速。从排泄来看,鸟类肾脏的肾小球数目比哺乳动物多2倍,这对在旺盛的新陈代谢中迅速地排出废物,保持水盐平衡是非常有利的。鸟类的尿大都是由尿酸构成的,尿酸常呈半凝固的白色结晶,这样可以减少排出水分。此外,鸟类的消化道非常短,不储存粪便,鸟类也不具有**,尿液连同粪便一起排出,这也是减轻体重的一种适应。
七是身体结构上的重大改变。要想飞起来,人类的身体结构还要做出重大的改变。例如,不长牙齿而用角质的喙来啄食以减轻体重;眼睛长出瞬膜以抵御飞行时冷空气对眼球的侵袭;眼球能够进行双重调节,在高速运动时看清地面上的一草一木;骨骼变成中空结构,脊椎部分椎骨愈合,在减轻体重的同时,使身体重心集中于体轴中央;为了能在结束快速飞行时稳稳地站住,还要有能起到刹车作用的栖止肌;等等。
由以上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人类要飞起来,需要从头到脚、从里到外进行巨大的改变才行。所以,敦煌壁画里的飞天和西方宗教故事里的天使,都只是人类向往飞行生活的美好梦想,在现实世界中,人类作为哺乳动物的一员,不但通过长期的演化适应了在地面上生活,更重要的是,人类进化出了高度发达的大脑,我们现在的生活比鸟类更加悠闲自在。虽然自己不能飞起来,但我们可以制造飞行工具(图5-17),可以不必自己利用翅膀飞行,可以不用每天都忙于进食以满足飞行所需要的大量的能量需求,可以利用飞行器飞到世界上所有鸟类都不能达到的高度。那么,我们又何必羡慕鸟呢?还是努力做好我们自己吧!
图5-17飞行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