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高音:他的灵魂抵偿我们的死,主的悲伤能使我们充满喜悦。
合唱:如此,他那可称颂的受难必使我们真觉甘美。
耶稣开始了在克希玛尼的祷告,在短小的宣叙调交代之后,巴赫谱写了一个长长的段落,其中有许多首杰出的男低音宣叙调与咏叹调,如《救主匍匐在天父面前》(DerHeilandfalltvorseiernieder)、《我想使自己前行》(Gernewillichmichbequemen)等。巴赫变换了作曲的手法,有时是小提琴、数字低音和男低音独唱模仿“三重唱”的形式,有时又变成了男低音同管弦乐反复的分解和弦相呼应。
基督教诲门徒
我想使自己前行,接受十字架与苦杯,自从主饮过之后喝它,由于从他嘴里,流出鲜乳和蜂蜜。只因他的存在,能使苦难与羞辱,都化成那甜蜜。
耶稣第一次祷告之后回到门徒身边,发现他们都睡着了,耶稣十分难过,他劝导弟子要警醒祷告,这里耶稣动情的劝导令人不禁产生一种奇特的敬畏感觉,此后引出了一首众赞歌《神的旨意定要成全》(WasmeinGottwill)。
福音史家:他回到第三个门徒那里,发现他们都睡着了,就对彼得说:
耶稣:你们不能跟我一起警醒一个钟头吗?要警醒祷告,莫陷入迷茫,然而你们本心虽然愿意,肉体却是脆弱的。
福音史家:第二次耶稣再去祷告:
耶稣:父啊,如果这苦杯不能离开我,一定要我喝下,那么愿你的旨意得以成全吧!
不难看出,在克希玛尼耶稣表现出一个普通人的脆弱,面对死亡的痛苦他也产生了动摇,他一共三次祷告上苍,每一次都更加坚定了为人类受难的信念,这也是《圣经》中特具人情味的一笔,巴赫将音乐写得异常抒情、哀怨、凄婉动人,具有极为强烈的崇高的悲剧效果。
通过在克希玛尼园的祷告,耶稣最终战胜自己的软弱,接下来就是逮捕耶稣的场面了。犹大出卖了自己的老师,犹大用亲吻的方式出卖耶稣,巴赫为耶稣的回答谱写了一条异常凄美动人的旋律,耶稣回答说:“朋友,你想做的事,赶快做吧!”此后,巴赫在场景描写后连续写了两段音乐表达情感。
一段是女高音、女中音二重唱《我们的耶稣被捕了》(SoistmeinJesusnungefangen),长笛与双簧管演奏出悲剧性的主题,切分音节奏的弦乐作为背景,重唱的后半段唱到“闪电啊,雷鸣啊”一句时,原本行板的节奏变成了急板,合唱团突然爆发出排山倒海的力量,气氛从悲切变成了无比的愤怒。
犹大之吻
二重唱:我们的耶稣被捕了,月亮和光因为悲伤而消失。这是因为我们的耶稣被捕了。耶稣被抓去了,被绑起来了。
合唱:把主放掉,制止吧,别绑他!闪电啊,雷鸣啊,你们难道消失在云间了吗?啊,地狱啊,打开火焰的洞穴吧,把伪善的出卖者,以及那残忍的血污粉碎、消灭、吞噬,立刻狂怒者把他打碎了吧!
另一段是一首众赞歌,也是第一部分的终曲大合唱《啊,人们》(OMensch),巴赫原本想用一首简单的众赞歌来做结尾,但不久他就改变了主意,他使用了一种后来称为“合唱幻想曲”(tasia)的合唱形式。结构上十分自由,但情绪又回到了原先的悲恸之中。
第二部开始了,这里讲到了耶稣被审判、钉死十字架以及被埋葬的故事,结构上也大体是依照这个次序来进行的。
开场是一首女中音咏叹调《啊,我的耶稣被带走了》(AistmeinJesushin),描写了锡安的姑娘们寻找耶稣的场面,接着是一段杰出的四声部赋格《你的朋友哪里去了?》(WoistdenndeinFreundhingegangen),纯净、朴素的旋律使人联想到古代的牧歌,巴赫似乎沉浸在过去的美好岁月中不能自拔,这段充满文艺复兴情调的音乐令人流连忘返。
女低音:啊,我的耶稣被带走了。
合唱:你的朋友到哪里去了?女人中最美丽的。
女低音:这是否可能?我能看到耶稣吗?
合唱:你的朋友到哪里去了?
女低音:啊,落入虎爪下,我的羔羊啊,啊,我的耶稣到哪里去了?
合唱:那么,我们就跟你一起去找寻耶稣吧!
福音史家叙述了耶稣被带到该亚法府邸受审判的情形,接着合唱众赞歌《人世欺骗了我》(MirhatdieWelttruglichgerich)直截了当地评价了这场闹剧。由于被收买,两个作伪证的人登场了,巴赫用齐唱卡农的形式表现了两个撒谎的人对耶稣的诬陷。
面对卑鄙的伪证耶稣保持了高贵的缄默,这里有一首优秀的男高音咏叹调《忍耐,忍耐,即使是撒谎的舌头刺伤了我》(Geduld,Geduld,wennmichfalsste),在数字低音持续地进行中,男高音用坚定的语气表现了耶稣面对谎言的态度。
耶稣被捕
忍耐,忍耐,即使是撒谎的舌头刺伤了我。如果我能不理会自己的罪,去忍耐侮辱和嘲弄,那么,敬爱的神啊,一定会报偿我那蒙冤的心。
大祭司问耶稣他是不是上帝的儿子,耶稣正面回答了他的问题,虽然这个回答是宣叙调,但巴赫却写得较为复杂,实际是一首咏叹调,我们可以听到管弦乐急速的模进伴奏。大祭司的回答是刺耳的,巴赫只用了简单的乐器来伴奏该亚法虚弱的喊叫,随后是群众可怕的狂叫:“他该死!”
人们粗暴地殴打耶稣,失去理智的群众叫嚷着嘲讽耶稣。但这个戏剧性的场面很快就被众赞歌《是谁将你重伤?》(Werhatdichsoges)给打断了。正义的人们对暴行发出了悲恸的呼号,在激烈的场面之后出现这样悲剧性的、充满人情味的曲调使听众的情绪暂时得到了平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