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圣乐歌谱 > 第十四讲 受难曲Ⅰ 福音书受难曲与临终七言(第2页)

第十四讲 受难曲Ⅰ 福音书受难曲与临终七言(第2页)

这7句话分别是:

1。“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作的,他们不晓得。”(Fatherfivethem,fortheyknownotwhattheydo),出自《圣经·路加福音23:34》;

2。“我实在告诉你,今日你要同我在乐园里了。”(Truly,Isaytoyou,todayyouwillbewithmeinparadise),出自《圣经·路加福音23:43》;

3。“妇人,看你的儿子,看你的母亲”(Woman,beholdyourson,beholdyourmother),出自《圣经·约翰福音19:26-27》;

4。“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MyGod,MyGod,whyhaveyouforsakenme),出自《圣经·马太福音27:46》和《圣经·马可福音15:34》;

5。“我渴了。”(Ithirst),出自《圣经·约翰福音19:28》;

6。“一切完结了!”(Itisfinished),出自《圣经·约翰福音19:30》;

7。“父啊!我将我的灵魂交在你手里。”(Father,intoyourhandsIyspirit),出自《圣经·路加福音23:46》。

◆许茨的《基督临终七言》

许茨最早的一些合唱作品包括:1619年完成的《大卫诗篇》(PsalmenDavids)、1625年定稿的《宗教歌曲》(essacrae)等。随后就是许茨最重要的多声部声乐创作《神圣交响曲》,他打破常规用器乐伴奏复调合唱,唱词或使用拉丁文或使用德文,在这些复调合唱之中,最脍炙人口的恐怕就是这部《临终七言》了,许茨根据福音书的内容撰写唱词,不过有些地方因为完全是依靠记忆,所以与经文颇多出入。也有人为许茨的错误提供解释,许茨早期的传记作者之一菲力浦·斯比塔(Spitta,P。1841—1894)就认为这些出入主要是由于历史上《圣经》经文的不同抄本,比如,在通行的《圣经》版本中说罗马士兵将海绵浸润了醋给耶稣喝,而许茨写的却是海绵浸润了醋和牛膝草(hyssop),牛膝草是一种东方的草药。

拉斐尔笔下的十字架上的基督

在《临终七言》初版总谱的扉页上有许茨亲笔书写的题辞:“diesiebenWortteunseresliebenErlosersundSeeligmachersJesuStammdesHeiligezesgesprotzbeweglichgesetztvonHerrnHeinrichS,ChurSaCapellmeistern。”(我们亲爱的救世主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最后七言,带着无限崇敬,亨利·海因里希·许茨敬题,萨克森选帝侯宫廷乐长。)

许茨让四声部的合唱担任福音史家的角色来叙述故事,耶稣由男高音扮演,那两个钉在左右的盗贼由女低音和男低音扮演,器乐伴奏非常俭省,全部由古钢琴演奏数字低音伴奏,耶稣的话用五件乐器伴奏,但配置已经失传,估计是一个弦乐五重奏,现代也有专家认为如果复古的话应当使用低音维奥尔[2]演奏。

这部作品还包括两个器乐化的“交响曲”段落,最后作品在气氛强烈煽情的合唱中结束,许茨标明使用数字低音,但从现在获得的乐谱无从判断其他乐器此时是保持沉默还是继续演奏加强数字低音。这牵涉许茨想获得怎样的演出效果,请不要忘记许茨是第一个在德国创作歌剧的作曲家,他的《达芙妮》是这方面的先驱之作,他不会不顾及演出的实际效果。有这样一个例子:耶稣最后的一句话是:“以利,以利,拉马撒巴各大尼!”这句话是希伯莱文,但许茨并没有简单地让男高音直接用原文演唱一遍,而是接着由合唱团唱道:“Dasistverdolmetschet”(这句话的意思是),男高音接着唱道:“Mei,warumhastdumichverlassen”(我的神,我的神,你为什么离弃我),用的是第一次希伯莱文词句的旋律,许茨加了一些变化的处理。或许现代观众对此并不以为然,但在17世纪初那种强调纯洁朴素的宗教音乐创作准则的背景下,作曲家如此精心构思安排唱段、追求效果,的确是值得钦佩的。

海顿的《基督临终七言》

1801年,69岁高龄的海顿回忆道:

大约15岁时我就应一位绅士之请为加第斯大教堂写一部以基督临终七言故事为背景的器乐作品。那时候,教堂经常在复活节约人写一部清唱剧什么的。

我还记得教堂的装饰,墙、窗户、柱子等都蒙上黑布,没有光线,只在中间挂一盏灯,发散出圣洁的灯光。正午仪式开始,在简短的前奏曲之后,主教在修道士的簇拥下升座,接着他开始吟诵七言中的某一句,然后根据它来向信徒布道,演讲结束后主教会跪到祭坛前,他一遍遍开始祷告。直到整个仪式结束,全都需要音乐来填满庄严的寂寞。主教第二次、第三次、我也记不清要多少次,进入与离开圣坛,每次移动都有音乐伴奏,直到完全结束。我的作品就像一块布被剪裁拼凑到每一个缝隙当中,对我来说主要任务就是写7段连绵的柔板,每段长度10分钟左右,要求是不能让观众厌倦,同时又不能过分兴奋,而我总是把握不准长度,每每超过。

不过最早时这种曲子是不出版的,每次用都得改写,后来莱比锡的Breitkopf&Hartel[3]出版了《基督临终七言》,是比较完整的。

需要补充的是,海顿对这些早年的应景之作其实并不太重视,此后他也没有再写过类似的作品,直到1785年,加第斯大教堂的新任主教听到了海顿的大名,于是决心请他为该教堂复活节仪式创作一部欧洲最著名的临终七言,海顿接受了邀请,重新创作了7段器乐柔板,并加上一段较为戏剧化的终曲,就是现在通行的这部《基督临终七言》的雏形。

此后,《基督临终七言》在每年复活节上演,年复一年,不再引起人们的重视,它仿佛已经成为当地宗教与音乐生活的一部分,大约100年后,1883年时,一个7岁的男孩子听到了《基督临终七言》,他也是加第斯人,后来这孩子成为西班牙近代最杰出的音乐家,他就是德·法雅。

《基督临终七言》原来的器乐演奏版编制不大,两管编制的木管和弦乐组,在每段柔板的间歇,主持仪式的牧师就会朗诵临终七言中的某一句,然后布道讲授。

多年之后,帕瑟地方的乐长约瑟夫·弗里柏斯在演出这部《基督临终七言》时为自己的合唱团增加了唱词与旋律,1794年海顿第二次到英国旅行时听到了这个未经同意的修订版,宽厚的海顿认可了这种更改,并且决心自己也作类似的修订,1796年海顿完成了清唱剧版的《基督临终七言》,在配器方面,他删掉了原来的2支长笛,代之以单簧管和长号,增强了弦乐和铜管部分,使原本室内乐规模的器乐演奏变成了交响乐编制。

1310年的一幅绘画,描述的是耶稣受审,随后他被钉上了十字架

在庄严的管弦乐引子之后,我们听到了临终七言中的第一句:“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作的,他们不晓得。”(《圣经·路加福音》),合唱分成四声部,形式上类似众赞歌,这段旋律平静,沉稳,却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让我们不由想起古老的基督教圣歌与格里高利圣咏。接着连续咏唱出几句:“我实在告诉你,今日你要同我在乐园里了。”(《圣经·路加福音》)“妇人,看你的儿子,看你的母亲。”(《圣经·约翰福音》)“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圣经·马太福音》)

接着是一段器乐间奏曲,纯粹用木管,情绪上肃穆而凄凉,第五句话海顿没有让它出现在合唱上,而是用了独唱男高音:“耶稣说:我渴了。”(《圣经·约翰福音》)然后庄严的圣咏合唱:“一切完结了!”(《圣经·约翰福音》)最后一句话海顿只写了很短小的几句,但却有感人肺腑的效果:“父啊!我将我的灵魂交在你手里。”(《圣经·路加福音》)

《圣经》上说,基督受难死去后出现了天崩地裂的奇异天象,海顿用音乐描述了这灾难的一刻,合唱团在悲剧气氛中唱起了终曲合唱:“啊!是日太阳消隐失去了光芒,在行凶之处大地开裂,坟墓也迸裂,先人融入神秘的大光,土地和着鲜血覆盖你的面目。”最后音乐在**处C小调上戛然而止。

马特宗

在新教受难曲的创作领域,在巴赫之前还有一位大师——德国著名作曲家约翰·马特宗(JohnMatheson),他1681年9月28日生于汉堡,1764年4月17日卒于汉堡,一生从未离开过故乡。他不仅是作曲家,还是一位有成就的歌唱家、指挥家、年谱编撰学家和聪明的音乐理论家。

马特宗是个收税员的儿子,并没有像巴赫那样显赫的音乐家族渊源,他是个非常自负的人,而且十分固执。马特宗兴趣广泛,精力充沛,他能够流利地说几种语言,包括一些非常古老的欧洲语言,他学过法律,喜欢骑马,是一位有成就的歌唱家、舞蹈家和剑术家,马特宗还有一个很特殊的爱好,他对于化装术有精深的研究,并且卓有成就。

马特宗15岁时就成为汉堡鹅市歌剧院的管风琴师,18岁写出第1部歌剧,并获得了成功。1703年,比马特宗小4岁的亨德尔也到鹅市歌剧院拉小提琴,他们从此成了朋友。同年,马特宗到吕贝克参见布克斯胡德,回到汉堡后,鹅市歌剧院上演了马特宗的歌剧《不幸的克丽奥佩特拉》(DieungluckseligeCleopatra),此后他相继创作了许多器乐、合唱作品,不过晚年马特宗精力锐减,很少作曲。

马特宗一生最重要的合唱音乐创作包括24部清唱剧、康塔塔、受难曲,它们的脚本大多出自布鲁克斯,他也是亨德尔的脚本作者。

[1][英]萨迪主编:《剑桥插图音乐指南》,孟宪福主译,113页,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2。

[2]低音维奥尔(VioladaGamba)原意是腿上的维奥尔,类似现代的大提琴,夹在腿间演奏。

[3]德国著名乐谱出版商。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