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安魂曲Ⅰ:概念、结构、早期到莫扎特
概念
安魂曲,顾名思义,是为安慰亡灵而在葬礼上用的。其实,安魂曲也是弥撒曲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是指罗马天主教用于超度亡灵的特殊弥撒(拉丁文:Missaprodefunctis)。安魂曲在结构上与普通弥撒基本相同,保留了弥撒中的一些不可变部分的圣咏,但省略了情绪上比较激昂的《荣耀经》与《信经》,增加了像《震怒之日》等部分。之所以称为安魂曲,是因为文本首句以“Requiemaeternam”开头(第一句是“主啊,请赐予他们永恒的安息”),安魂曲这个名词在音乐上接受的人比较多,而教会一般将其翻译为追思曲。
安魂曲的结构
安魂曲的组成按顺序分别为《进台经》(Introit)、《慈悲经》(Kyrie)、《升阶经》(Gradual)、《继叙咏》(Sequence)、《奉献经》(Offertory)、《圣哉经》(Sanctus)、《降福经》(Beus)、《羔羊经》(AgnusDei)、《圣餐经》(union)。此外还有一些可选可不选的段落包括:《至慈耶稣》(PieJesu)、《拯救我》(LiberaMe)和《在天堂》(Inparadisum)等。
安魂曲里的特殊组成部分
安魂弥撒和一般的普通弥撒曲不同的部分主要包括:
1。《升阶经》(Gradual)的原文是拉丁语“台阶”,名称应该是指演唱的地点,领唱者和唱诗班之间轮流咏唱交替圣歌。
2。《继叙咏》就是指《震怒之日》(Diesirae),这里使用的继叙咏这个术语来源古老,可以从中世纪口吃者诺夫特的《音乐手册》等文献中看到,是一种早期基督教礼拜仪式中的插入段,起先是没有唱词的,后来填上了经文,原先也多是不押韵的散文,后来也使用韵文。像安魂曲中的《震怒之日》或者《圣灵降临》(Veus)、《赞美锡安》(Laudasion)、《赞美逾越牺牲者》(Victimaepaschalilaudes)等,原先都属于继叙咏的一种。[1]
15世纪绘画中的最后审判日
《震怒之日》是13世纪时的拉丁赞美诗,据说出自圣方济各会修道士切拉诺的托马斯(Thomasofo,1200—约1265),专门用来宣讲最后审判到来前后的景象(这段素歌后来被许多西方作曲家引用过,并谱出相当数量的名曲,比如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圣·桑的《死之舞》等)。后来《震怒之日》就作为安魂弥撒重要的附加段之一存在,1570年,在特兰托公会议中确定的《弥撒礼仪书》(MissaleRomanum)中明确了弥撒使用的标准文本和仪程,到了1962年至1965年召开的第二次梵蒂冈公会议之后,确定了现在使用的弥撒标准文本,对于安魂弥撒,也确定了像《震怒之日》的使用。
《至慈耶稣》(PieJesu)原本是《震怒之日》结尾处的一段经文歌,唱词很简短:“至慈耶稣,耶稣保佑,请赐他们永远安息,阿门!”从凯鲁比尼开始,就有作曲家将这个段落独立出来谱曲,像福莱(GabrielFaure)、迪吕福勒(MauriceDuruflé)、鲁特(JohnRutter)等都这样做过。
《拯救我》(Liberame)并不是所有安魂曲必备的段落,在某些葬礼仪式上这一段被放在埋葬前演唱,内容是关于最后审判的,后来被加入到《罗马升阶经》当中。像威尔第、福莱等人的安魂曲中就写过《拯救我》的段落。
《在天堂》(Inparadisum)是罗马天主教安魂弥撒中的一首交替圣歌,旋律和唱词都来自于《格里高利圣咏集》,当然选用这个段落的作曲家并不是太多,像福莱的安魂曲中就有。
早期的安魂曲
安魂曲作为重要的仪式音乐,不仅天主教使用,英国国教、新教也使用,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安魂曲的历史源远流长,较早的像奥克冈(JohannesOckeghem)的安魂曲,创作年代是15世纪末,可以认为是比较早的多声部安魂曲了。而法国作曲家布吕梅尔(AntoineBrumel)在1500年写的安魂曲则被认为是首度在安魂曲中引入《震怒之日》的例子。
文艺复兴晚期的拉索、帕莱斯特里那、维多利亚等都写过安魂曲,比如,帕莱斯特里纳在1591年创作的《死者弥撒》(MissaproDefunctis),其实就是安魂曲。1605年,当维多利亚担任马德里德斯卡尔扎雷亚修道院管风琴师、唱诗班指挥的时候,他创作了一部原先被命名为《悼亡仪式》(Offi)的安魂曲,虽然形式上与现在的安魂曲相比有些出入,但庄严的音乐却令人肃然起敬,这些都是文艺复兴时代著名的安魂曲作品。
莫扎特和他未完成的《安魂曲》
在安魂曲的创作历史上,最脍炙人口的恐怕就要算是莫扎特的那部没能完成的安魂曲了。人们热衷于这部《安魂曲》的原因更多是出于猎奇。1826年一位名叫戈特弗里德·韦伯的多事的德国作曲家撰写了一本书,书中对30多年前首演的莫扎特的《安魂曲》提出了真伪考据的疑问,于是重新钩起人们对陈年往事的无限兴趣。
1791年莫扎特与妻子康斯坦采一起到布拉格参加自己的歌剧《狄托的仁慈》的演出,所有的神秘故事都是从这里开始的。动身到布拉格前的某一天夜晚,有位使者造访了莫扎特家,他约莫扎特为匿名的委托人创作一部《安魂曲》,并先付了一半酬金,这位信使穿一件灰色的斗篷,使莫扎特顿生莫名的反感,而8月底莫扎特夫妇回到维也纳之后,信使再次出现催逼莫扎特交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