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圣乐的传承 > 第十七讲 诗篇感恩赞(第2页)

第十七讲 诗篇感恩赞(第2页)

第一段合唱《琴瑟啊,你们当响起》(诗篇·第108号)情绪上非常激动,给人以突如其来的震撼效果,随后伯恩斯坦写了一段爵士风格的音乐,整个第一乐章带有明显的舞蹈色彩,激越而奔放。等到唱起《普天之下当向耶和华欢呼》(著名的诗篇·第100号)时音乐再现了作品开头的众赞歌旋律。

第二部分在竖琴的伴奏下开始,童女中音唱起了《耶和华是我们的牧者》(诗篇·第23号),这是一首旋律简单、充满返璞归真情趣的短歌,让听众不禁想起大卫[2]当牧童的童年时代。但不久美妙的歌唱被男声合唱粗野地打断了,他们唱起激烈的歌曲《外邦为什么争闹》(诗篇·第2号)。最后这个乐章还是回到了开头那美妙无比的旋律上,结束时的气氛是天真与纯洁的。

奇切斯特大教堂

在一个热烈的乐队引子之后,合唱团用动人、温柔的音色唱起了众赞歌《耶和华啊,我的心不狂傲》(诗篇·第131号),这首众赞歌具有比较鲜明的教堂风格,显得非常传统。最后作品在渴念和平的祷告与赞美《看啊,兄弟,和睦同居》(诗篇·第133号)中结束。

此外,1923年匈牙利作曲家科达依也有一首《匈牙利诗篇》(PsalumsHungaricus)比较出名。这一年在匈牙利爆发了规模很大的骚乱,几乎将国家推向内战的边缘,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迎来了首都布达佩斯设立五十周年的庆典,布达佩斯是1873年时由原来的两座城布达和佩斯合并而成的。为了这个庆典,更是为了国家的安定团结局面,匈牙利政府决定举办大庆,匈牙利几位知名作曲家都受到邀请创作新作品,于是巴托克写出了《舞蹈组曲》,多纳尼[3]创作了《节日序曲》,而科达伊则完成了他一生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匈牙利诗篇》,正是这部作品的上演为科达伊赢得了国际声望。

与许多宗教音乐作品体裁一样,感恩赞也经历了一个从仪式音乐向宗教音乐的演化,也就是说,音乐中仪式程式化的功能越来越衰弱,代之以审美、愉悦身心的功能。感恩赞原来是早期基督教的赞美诗,一般是指在日课晨祷中会众诵念经文的音乐,这些赞美诗由于不同的日课时间或者特定节日而有所区别,但是,只有以“Tedeumlaudamus”(赞美你,主)这一句开头的被称为“感恩赞”(TeDeum)。

感恩赞的创作根据考证大约从公元5世纪就已出现,不过,后世的作曲家大多把感恩赞看作是节庆使用的音乐,往往为特定的节日或者庆典创作感恩赞,在教堂的普通仪式中运用反而减少了。从17世纪开始,便有了为节庆创作感恩赞的传统,比如意大利—法国作曲家吕利,他就写过一首令他送命的感恩赞,1687年,当时,吕利在太阳王路易十四的宫廷中服务,恰巧当年路易十四重病初愈,为了庆贺国王恢复健康,吕利专门创作了一首感恩赞。不料在排练时飞来横祸,当时的乐队指挥不使用指挥棒,而是用手杖敲击地面控制节奏,吕利在排练时太过投入,结果手杖击伤了自己的脚背,起先吕利还没太在意,谁料不久伤口感染,吕利病情恶化于3月去世,真是音乐史上一件大憾事。

与吕利同时代在法国还有一位著名作曲家安托万·夏庞蒂埃,当时完全是凭了好运气,在安托万·夏庞蒂埃去世之后,他的侄子将叔父的手稿,整整28大本装订成册的乐谱卖给了巴黎皇家图书馆,也就是后来巴黎国家图书馆的前身,总算这个精明的继承人没有将这些发黄的纸片付之一炬,借此一位巴洛克时期极其重要作曲家的作品得以比较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夏庞蒂埃的名字整整被一代人所遗忘,在18世纪人们只能从百科全书上看到他的名字,他的那些宗教的或者世俗的合唱作品很少有机会能够上演。到了20世纪,随着人们对于古代音乐好奇心的增加,大家开始渐渐注意起这位巴洛克时期的著名作曲家,不过,许多人还是要把他的名字同19世纪与他同姓的法国作曲家古斯塔夫·夏庞蒂埃混淆起来。

吕利

我们现在只知道夏庞蒂埃生于巴黎,时间肯定是在1645年,至于具体日期,缺考,历来争论不休。不久,夏庞蒂埃举家迁往罗马,在意大利夏庞蒂埃的最大心愿就是有朝一日成为一名画家,但他还是拜了意大利著名作曲家,被称为“清唱剧之父”的卡里西米为师学习,并转而专门从事音乐创作。17世纪50年代,夏庞蒂埃回到巴黎,服务于加斯公爵府邸,成为公爵的乐长,在巴黎他同莫里哀合作,为这位伟大戏剧家的作品配乐,比较著名的有1673年上演的《幻想症》(lemaladeimaginaire),当时是在凡尔赛演出,引起轰动,也奠定了夏庞蒂埃在法国戏剧音乐方面的领导地位。1680年他成为耶稣会音乐学校的成员,为弗莱芒坦耶稣会教堂、教会学校谱写音乐,1698年夏庞蒂埃达到了一生中事业的顶峰,正式成为圣夏佩尔大教堂音乐指导,在当时法国音乐界如日中天。

所幸的是夏庞蒂埃的大部分作品生前都能得以顺利出版,而许多巴洛克作曲家的作品都只能找到手稿,生前无缘出版。据学者、纽约著名的巴洛克音乐出版商希契克科考证,夏庞蒂埃一生的重要作品中,世俗音乐主要是康塔塔、咏叹调、合唱小品以及25部左右的戏剧配乐,宗教合唱包括:大约100首经文歌,30首赞美诗,32首交替圣歌、诗篇,10首圣母颂歌,12部弥撒,连祷歌[4]和圣诞歌,夏庞蒂埃还作有34部拉丁清唱剧,他把这些作品称为“历史”,它们的编制大体相同,都是独唱者、一到两支合唱团,有时还会增加一个说白的叙述者角色。现在,人们要了解夏庞蒂埃的创作,大多是依据他自己在生前编写的作品集《作曲指归》(Reglesdeposition),这本厚厚的集子大概是为了给自己的学生,也是法国的皇太子特意编写的。1704年2月24日,法国音乐界的无冕之王夏庞蒂埃在巴黎去世,他在这座城市生活了70年,从未离开过。

夏庞蒂埃的《感恩赞》,是一首欢庆的、旋律性的小品,编制包括五位独唱者、四声部混声合唱团和一个典型的巴洛克小乐队,使用乐器中有抒情单簧管[5]、加姆巴[6]等,现在这些乐器只能在博物馆或者私人收藏家那里才能看到。《感恩赞》中的一段旋律非常出名,因为被欧洲国际电视网用作片头音乐,这段旋律得以家喻户晓。

在英国有为特定节日创作感恩赞的传统,而且名作很多,虽然是德国人,但是亨德尔也能入乡随俗,他一生除了谱写过大量清唱剧以外,还写过五首感恩赞,其中著名的有《乌德勒支感恩赞》和《德廷根感恩赞》。《乌德勒支感恩赞》作于1713年,当时,旷日持久的西班牙继承权战争[7]结束在望,参战各国加紧签订了一系列双边休战条约,直到第二年4月全部条约才在荷兰的乌德勒支最终签订,因此历史上就称它们为《乌德勒支和约》。在这场战争中受益颇多的国家是英国,因为帝国终于得到了梦寐以求的海上霸权,英国人当然要为此欢呼雀跃一回,亨德尔对这种皆大欢喜的题目绝不会放过,1713年1月14日他就完成了一首《感恩赞》,但条约直到4月13日才在乌德勒支签字,亨德尔听到消息马上又作了一首《喜乐经》(《圣经·诗篇·100》),两部作品相连缀于7月7日在伦敦圣保罗大教堂举行的盛大庆祝活动上被演奏。《乌德勒支感恩赞与喜乐经》是亨德尔第一部宗教音乐作品,同时又是他第一次使用英语脚本创作音乐,而且是为如此庄严、隆重的庆典。从《乌德勒支感恩赞与喜乐经》之后,亨德尔开始大量创作以清唱剧为代表的宗教合唱音乐,光是《感恩赞》他一生就写过五部:《乌德勒支感恩赞与喜乐经》(1713)、《D大调感恩赞》(1714)、《降B大调感恩赞》(1719)、《A大调感恩赞》(1727)与最后一部《德廷根感恩赞》(1743)。《乌德勒支感恩赞与喜乐经》的音乐风格仍然是晚期巴洛克的,乐队编制很小,合唱与器乐演奏部分充满着严整的赋格与双重赋格段落。

亨德尔

浪漫主义时代,感恩赞之类的宗教合唱作品受到冷落,原因恐怕在于唱词的固定局限使作曲家很难有发挥的余地,在这一时期比较著名的有柏辽兹的《感恩赞》和威尔第的《感恩赞》。前者是为1849年巴黎世界博览会而创作的,属于柏辽兹招牌式的宏大史诗风格,后者是威尔第晚年的创作,也是作曲家硕果仅存的宗教合唱作品。其实,《感恩赞》是1895年至1896年间威尔第创作的《4首宗教歌曲》中的最后一首,而且由于前三首都是无伴奏合唱,因此《感恩赞》名气比较大。

晚年的布鲁克纳

像威尔第这样思想接近无神论的人到了晚年也创作了宗教合唱,相比,安东·布鲁克纳就应当算是个实实在在的宗教音乐领域的勤恳耕耘者,他的一生都与他虔诚向往的教义相关。这位老实的管风琴家、作曲家一生所写的宗教音乐作品质量与数量着实令人敬佩,光是大弥撒他就写过五部,他曾三次尝试谱写《安魂曲》,并为此做了大量工作,而最后他只留给人们一部,也是唯一的一部《D大调安魂曲》,他的名作还有《圣母赞歌》(1852)、《感恩赞》(1881—1884)与1892年谱写的《第150号诗篇》等。布鲁克纳的交响乐大多过分冗长,而且偏于晦涩、神秘,不容易被普通听众接受,相反他的宗教音乐作品却显得更加平易、气势恢宏、风格质朴,因此受到人们的喜爱。

其实,19世纪下半叶创作宗教音乐作品的作曲家并不算少,李斯特晚年的神秘主义促成了那些合唱,威尔第与德沃夏克都写过出名的安魂曲,勃拉姆斯,这位布鲁克纳事业上的竞争者(起码舆论是这样认为的)也以一部《德语安魂曲》而彪炳史册,在巴黎还有弗兰克、福莱等人竞相写作同类作品,那么布鲁克纳究竟有什么与众不同呢?当你仔细听过布鲁克纳的任何一部弥撒之后,想必答案就很清楚了,你会感觉到他的弥撒是真正奉献给上帝、宗教与信仰的作品,并非娱乐大众或充作教化工具的平庸之作,布鲁克纳的宗教音乐本质上首先是奉献神的祭品,其次才是艺术品。

1896年10月11日布鲁克纳在维也纳去世,当时他还在创作他的最后一部交响曲,据说他临终时叮嘱学生将自己19世纪80年代创作的《感恩赞》用作交响曲的最后一个乐章。死后,布鲁克纳没有被葬在维也纳,他长眠在圣弗罗里安青年时代曾演奏过的管风琴下的墓穴里,那里有绿树环抱,有田畴相拥,那里才更接近上帝,够安静。

前面已经提到,布鲁克纳曾经要求将《感恩赞》作为自己的葬礼音乐,那么这首《感恩赞》究竟有怎样的魔力吸引布鲁克纳如此看中呢?1884年布鲁克纳历时四年写完了《感恩赞》之后,马上请奥地利著名音乐家、维也纳音乐学院院长黑尔梅斯贝格(Mellmesberger,J。)看总谱,黑尔梅斯贝格表示作品太“长”了,希望布鲁克纳压缩篇幅,对于这种意见布鲁克纳已经听得太多了,他依然拒绝,黑尔梅斯贝格表示如果无法修改那么他就不会安排作品在自己指挥的重要音乐会上演出。被比自己小4岁的上司(当时布鲁克纳是维也纳音乐学院教授)拒绝的滋味并不好受,幸好为难之中瓦格纳协会伸出援助之手,他们愿意演出《感恩赞》,1885年5月2日,布鲁克纳在维也纳亲自指挥了《感恩赞》的首演,作品立刻获得观众的欢迎,并在几年之中到许多城市演出。

布鲁克纳的优秀学生古斯塔夫·马勒非常钟爱老师的这部作品,1892年4月16日他在汉堡指挥《感恩赞》演出后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给重病的老师写了一封信:“所有的演员和全场观众一样都被作品的伟大力量与崇高格调征服了,当演出结束时,老师,这是我一辈子没看到过的场面,演员和观众全都沉默地站立起来,没有人走动,也没有人鼓掌,当我准备在这沉默中走向后台时,我刚刚一动,所有人都像惊醒过来一样,接着暴风雨般的掌声扑面而来。”几乎与此同时,《感恩赞》首次在北美演出,这也是布鲁克纳的作品首次登上北美舞台。在辛辛那提,指挥家托马斯率领800人的合唱团与120人的乐团为7000名观众作了表演。《感恩赞》以乐队两小节庄严的C大调引子开始,接着合唱团开始演唱首段经文《神啊,我们赞美你》(TeDeumlaudamus),这一主题此后一再出现,独唱呼应以G大调的《所有天使赞美你》(TibiomnesAngeli),合唱再次进入,轻轻地唱《圣哉》(Sancuts),此间调性经过F小调、A小调后重新回到C大调。开始主题的旋律现在发展成了《荣耀》(TeGloriosus),这段音乐充分展现了布鲁克纳超凡的驾驭乐队的水平,器乐部分十分交响化,调性频繁转换,色彩浓烈。《我们因此向你祈求》(Teergo)写得非常有个性,布鲁克纳赋予独唱男高音以温柔的抒情旋律,更像一首甜蜜的爱情之歌。其后的许多章节,如《神啊,拯救你的子民》(Salvumfac)、《日复一日的,我们赞美你》(Persingulosdies)等几个段落都写得比较激烈,这或许同布鲁克纳晚年受病痛折磨有关,情绪往往很不稳定,表现为各段落情绪上巨大的反差。最后《感恩赞》在女高音全体辉煌的高音C的长久持续中结束,几乎可以确认布鲁克纳的听觉是减弱了,不然实在无法解释他何以敢于写出如此光彩的长时间高音来。

进入20世纪后,写感恩赞的作曲家日渐稀少,但是在英国却出现了比较繁荣的局面,这与英国历史上为节庆谱写感恩赞的传统有很大关系。比如1944年,布里顿为斯温顿圣马可大教堂谱写的《节日感恩赞》(FestivalTeDeum)。又如1953年,沃尔顿为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即位创作了《加冕感恩赞》(),除了合唱团,作曲家还在编制中增加了军乐队,获得了堂皇庄严的效果。

[1]平音调(Monotone),以不变的音高朗诵或者演唱礼拜仪式中的词句。

[2]第23号诗篇据说是大卫撰写的。

[3]多纳尼(Dohnanyi,E。1877—1960)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毕业于布达佩斯音乐学院,以钢琴演奏闻名,是20世纪著名钢琴家。1919年出任布达佩斯音乐学院院长,后定居美国。

[4]连祷歌(Litany),基督教恳求性的祷告,常常配上音乐,后世也有器乐曲取连祷歌的标题,与原来的本意已经相去甚远。

[5]抒情单簧管(Oboed’amore),原意是“爱的双簧管”,音高比普通双簧管低小三度,有一个梨形的喇叭口,大小居于单簧管与英国管之间,音色特别柔美,现代使用者较少,在拉威尔的《波莱罗》中可以听到。

[6]加姆巴(Gamba),原意是“腿”的意思,一种类似中提琴或者大提琴的弓弦乐器。

[7]西班牙王位继承权战争,(1701—1714),英法两国利用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为争夺西班牙及其殖民地而进行的战争。原因主要是西班牙国王查理二世死后无嫡嗣,法国国王、奥地利国王以及巴伐利亚选帝侯等群起争帝位,最终形成英国、荷兰与奥地利等国组成的反法同盟,战争旷日持久,前后断断续续打了14年之久,最后以英法媾和而告终。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