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圣乐的传承 > 第十六讲 受难曲Ⅲ 1920世纪(第2页)

第十六讲 受难曲Ⅲ 1920世纪(第2页)

汤普森这部受难曲与通常我们熟悉的受难曲有所不同,一般受难曲都让独唱担任说故事的福音史家的角色,而汤普森却将叙述者的角色交给了合唱团来担当,这当然改变了一些观众早已习以为常的欣赏习惯,也让人觉得新鲜。

一开始,合唱交待了基督在橄榄山上的场景,耶稣、门徒们都做好了进入耶路撒冷的准备,这段音乐给人一种非常流畅的感受。接着,合唱扮演了欢呼的人群,而耶稣却为耶路撒冷开始哀哭起来[5],这里有一段出色的合唱曲《受祝福的王》(BlessedbetheKing)。在打击乐器两次突然的强击和弦之后,音乐不间断地进入了下面的“逾越节”(Passover)场景,汤普森用一首宣叙调风格的合唱曲简洁地交代了犹大出卖耶稣的经过,故事过渡到“最后晚餐”。耶稣准备与门徒共进最后的晚餐,汤普森用一个富于表现力的动机(也可以称之为“怜悯动机”,汤普森用这一动机来表现耶稣对门徒的慈爱与同情)来伴奏耶稣的话,在戏剧化的音乐**处,耶稣告诉门徒自己被他们中的一个给出卖了,门徒们大惊失色,汤普森用了平行对位将门徒们的疑问“我们中谁干了这件事呢?”重复了11次[6],按照《路加福音》的记载,耶稣当时没有回答关于谁背叛并出卖他的问题。

门徒们开始争吵起来,彼得大声叫喊着打断了人们的争论,他表示要同人子一起受难[7],耶稣平静地回答:“彼得,我告诉你,今日鸡还没有叫,你要三次说不认得我!”这里,汤普森用前面曾经使用过的“怜悯动机”来伴奏,由于配器的变化,大大渲染了作品的悲剧气氛。

接下来的场景便是克希玛尼的祷告了,耶稣来到克希玛尼园开始了旨在坚定自己为人类受难理想的祷告,汤普森用半音阶的、富于色彩的和声与旋律来展开音乐,使这一场景带有明显的冥想、思辨的气质,其中一句“(耶稣祷告更加恳切)汗珠如大血点滴在地上”(Awasasitsofblood)显得尤其沉重,而且音响上有不和谐的效果,这在汤普森的众多合唱作品中是非常罕见的,他的音乐大部分是明朗的、调性的。

在“怜悯动机”的伴奏下,耶稣唤醒了在他祷告时早已安眠的门徒们。此时,犹大带着大祭司的仆人们来到耶稣面前,他用亲吻的方式出卖了自己的老师,门徒们为了保护老师同大祭司的仆人发生了争斗,有一个人把大祭司家仆人的右耳砍掉了,耶稣说:“到这个地步,由他们吧!”他摸了那人的耳朵,治愈了那人的病痛。最后,耶稣唱出了被捕前最后一句话:“现在却是你们的时候,黑暗掌权了!”至此,第一部分结束。

音乐不间断地进入第二大部分,耶稣被带到了大祭司的家里,彼得跟随着想看个究竟,当大祭司家的仆人问他是否认识耶稣的时候,彼得毫不犹豫地否认,等到他第三次否认时,单簧管奏出模仿鸡鸣的动机,耶稣对彼得鸡叫前将三次不认他的预言终于应验。在简洁的乐队间奏曲中,汤普森再次使用了“怜悯动机”增添了一种悲痛,色彩上越发暗淡,这一部分在乐队极微弱的音响中悄然结束。

下面的场景是“戏弄耶稣”,作曲家用三个重复的强击和弦为这一段落奠定了狂暴**的基调,接着合唱以叙述者的口吻描述了群众对耶稣的谩骂与侮辱。渐渐平静下来之后,器乐间奏曲表现了第二天黎明的到来,这段间奏曲使用了在耶稣布置逾越节时出现过的旋律来作主题,但情绪旋即重新回到“戏弄耶稣”时的狂暴,一阵紧过一阵的粗暴和弦撞击着听众的耳朵。随后,一首以“怜悯动机”为主题加以变奏的漫长的间奏曲引导出下面的场景“审判”,彼拉多问耶稣是否犹太人的王,耶稣回答是,但对此后的所有提问一律保持了沉默,于是彼拉多把耶稣送到了希律王那里,国王问耶稣许多话,耶稣照样一言不发,彼拉多依照惯例打算赦免耶稣,但狂暴的群众却大喊“用十字架钉死他”。

耶稣被带到加利利,一个叫做西门的人被迫背负十字架,合唱团演唱起圣歌风格的行进音乐,缓慢、摇晃的音型仿佛可以看到西门与基督在途中艰难地行走,面对人们的哀伤,耶稣唱了一首优秀的咏叹调《不要为我哭泣,为自己和儿女哭吧》(Weepforyourselvesandyour)。

鼓声渐渐响起,加利利到了。先是士兵与官员们嘲弄耶稣,他们高喊着:“他救了别人,现在让他救自己吧!”还挂了一张写着“这是犹太人的王”的牌子在十字架上,耶稣平静地面对了这一切,合唱唱了一首缓慢、庄严的宣叙调,耶稣对与他一同受刑的犯人说:“今日你要同我在乐园里了。”在乐队平静地伴奏下,耶稣说出了十字架上的最后一句话:“父啊,我将我的灵魂交到你的手里!”就咽了气。

清唱剧的最后一段是“埋葬耶稣”,汤普森只使用了合唱,宣叙调交待了约瑟埋葬耶稣的经过,在平静中乐队深处突然传来了“怜悯动机”的旋律,音量逐渐加强,最后达到最强音的**时音乐戛然而止,全剧结束。

潘德雷茨基

除了汤普森的《路加受难曲》,还有一部同名作品很出色,不过,它并非出自哪位虔诚的老学究之手,而是由20世纪一位著名的先锋派作曲家潘德雷茨基完成。潘德雷茨基1933年11月23日生于科拉科夫附近的登比查,他成名较早,在国内他曾经获得过作曲大奖(1959年),而西方世界真正了解到潘德雷茨基的名字是在多瑙艾兴根音乐节上,1966年他受科隆西德广播电台邀请创作了著名的清唱剧《圣路加受难曲》,得到广泛的好评,被誉为“声乐—交响乐音乐里程碑式的杰作”,这部作品现在业已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合唱音乐之一。

西德广播电台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就一直是欧洲推广与扶植电子音乐的重要机构之一,电台甚至辟出专门时段来安排播出电子音乐,由于大力推广与支持创作,十年之间西德广播电台已经成为欧洲传播电子音乐的重镇。

1966年是德国著名的穆斯特教堂建成七百周年的大庆,1963年时西德广播电台就以极大的勇气邀请当时颇有名气的电子音乐作曲家潘德雷茨基为此创作一部庆典音乐,当时潘德雷茨基正在写《圣母悼歌》(后来素材被使用到《圣路加受难曲》中),那是由三首无伴奏教堂音乐组成的作品。众所周知,1960年潘德雷茨基尝试用新的记谱方法写了为52件弦乐器而作的《广岛受难者挽歌》(OdetotheVictimsofHiroshima),他一直想把这种作曲实验推广到声乐领域,尤其是大型声乐作品,于是他马上答应了约稿,用了两年时间完成了《圣路加受难曲》。1966年3月30日的首演是现代音乐历史上少有的巨大成功,观众被这部现代作品给迷住了,有关《圣路加受难曲》的种种赞誉不胫而走,以极快的速度传遍了欧洲。

现代作品的一大顽症就是将听众置于莫名的地位,无视他们的客观存在,令听众摸不着头脑,造成与作品之间的巨大隔阂,这比音乐语汇本身的晦涩更要命。而潘德雷茨基的这部作品基于对调性色彩的反动,却能够注意到人声与器乐之间的相互补充与协调,渲染出惊人的艺术效果,难怪潘德雷茨基费时两年精心投入创作。从作品中我们不难感受到作曲家对节奏、速度、旋律等音乐的基本要素的重新思考,特别是那些无节奏的类似讲话又像是歌唱的段落以及偶然主义风格的即兴创作。

《圣路加受难曲》脚本选自《圣经·路加福音》、《约翰福音》以及著名的《耶利米哀歌》和《诗篇》的相关章节,内容主要是关于最后晚餐、耶稣被犹大出卖以及受审、受难的经过。潘德雷茨基选择这样一个西方观众最熟悉的题材是否意味着作曲家对某种传统的追忆?在作品的中间有些学者似乎是找到了答案,因为潘德雷茨基使用了一个B-A-C-H的四音动机,而任何一个有些常识的人都会联想到巴赫那些伟大的受难曲。或许潘德雷茨基想表达自己的敬意,抑或是为了剖白一个生活在20世纪的时代先锋的内心苦闷,我们不得而知,但从巴赫到潘德雷茨基,西方合唱音乐确实经过了一个从荣耀辉煌到势微衰败的历程,作为亲身经历者的潘德雷茨基当然具备评判的权利。

[1]圣奥古斯丁(St。Augustinus354—430),基督教神学家、哲学家,拉丁教父的主要代表。原先信奉摩尼教,后改信基督教,主要在北非地区传教,后升任阿尔及利亚安纳巴主教,在西哥特人围攻时抑郁而死。他提出了“理解为了信仰,信仰为了理解”的学说,主张神秘主义的领悟,他的理论在西方很有影响。主要著作有《忏悔录》和《三位一体论》。

[2]《忏悔录》,基督教拉丁教父圣奥古斯丁的主要著作,用拉丁文写成,共13卷。用抒情文学的笔调,以向上帝忏悔的口吻叙述其本人童年和青年时代的**生活,以及后来皈依基督教的经过。考据学家认为叙述文字大体可信,当然有些情节过分夸张,但专家同时提醒我们不能将《忏悔录》等同于奥古斯丁的自传。

[3]指耶稣让门徒到前面村子去,那里会有一匹驴,他让门徒牵那驴来供自己骑了进入耶路撒冷,这也是耶稣的一次预言。

[4]和撒那(Hosanna),一句赞颂神的希伯莱语,原意是救助,这里完全是称颂的意思。

[5]《圣经·路加福音》上记载了耶稣的哀哭:“耶路撒冷啊!你常杀害先知,又用石头打死那奉差遣到你这里来的人。我多次愿意聚集你的儿女,好像母鸡把小鸡聚集在翅膀底下,只是你们不愿意。看啊,你们的家成为荒场,留给你们。我告诉你们,从今以后,你们不得再见我,只等到你们说:奉主名来的,当受称颂。”

[6]请注意,只有犹大没有提这个问题。

[7]《圣经》原文如下:彼得说:“主啊!我就是同你下监,同你受死,也是甘心。”

热门小说推荐

真武狂龙
暮雨尘埃真武狂龙
...
从纯阳功开始加点
小黑黑会挥花从纯阳功开始加点
...
恶魔公寓
黑色火种恶魔公寓
...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