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7世纪下半叶开始,音乐的世俗化倾向变得越来越明显,清唱剧也从原先的教堂音乐向更加宽阔的领域发展。文艺复兴晚期到巴洛克早期的作曲家们开始从单纯依照经文创作音乐转而向《圣经》中的耶稣、先知、圣徒们的事迹中寻求素材,开始如歌剧一样撰写脚本,增加了戏剧因素。咏叹调被广泛运用到清唱剧的创作之中,合唱在清唱剧中依然承担重要角色,而叙述者的出现使宣叙调更具备讲故事的功能。
如果巴赫也写清唱剧的话,肯定也不差,然而,他和许多当时的德国作曲家一样,认为清唱剧是意大利人的特长。因此,在他笔下重要的清唱剧作品只有一部《圣诞清唱剧》(Weihna)。
在巴赫担任莱比锡圣托马斯大教堂合唱指导的岁月里,根据莱比锡的习惯,圣诞节需要演出的日子包括12月25、26、27日,翌年1月1日,新年的第一个星期天以及1月6日(主显节)。巴赫就为这6天的庆典创作了分成6部、后来被统称为《圣诞清唱剧》的系列清唱剧,巴赫大约是在1734年10月完成了《圣诞清唱剧》,当年年底便正式首演。
巴赫时代的莱比锡
巴赫出生的房子
虽然《圣诞清唱剧》被归入巴赫著名的合唱创作之中,但有些音乐学家依然对其中的许多“Parody”报以微辞,所谓“Parody”原本是个希腊词汇,翻译得好听一点叫做“模拟式改编”,其实却富含贬义,特别指那些模仿流行歌剧而作的歌曲,有专家考证认为《圣诞清唱剧》中有64段这样的音乐。不过,巴赫借用的这些素材都是自己早年写的一些应景之作,它们大多只上演过一次,浪费了的确可惜,干脆拿来回炉倒也经济,然而也有专家认为这样的做法未免有拼凑的嫌疑,破坏了作品本身的完整构思。而且,巴赫采用的许多素材还是世俗康塔塔,将这种世俗旋律用到严肃的宗教作品之中,很难解释这样的行为。
还有一个令专家们头疼不已的问题就是,《圣诞清唱剧》究竟是一部完整的作品,还是6首独立成篇的康塔塔呢?有文献记载巴赫曾经在音乐会上一次演出完整的6首清唱剧,因为即使那样也统共才需要3个多小时,所以有理由认为《圣诞清唱剧》是一部完整的,分成6个章节的大型清唱剧。
宏观地来看,这6首清唱剧在规模上应当称为康塔塔更加合适,它们的结构大同小异,有着非常类似的咏叹调、众赞歌、重唱和宣叙调,人物设置也不相上下,总是那几个:福音史家(男高音)、叙述者、天使(女高音)、希罗德(男低音)等。
至于脚本的内容,巴赫并没有过分看重,他选择了《约翰福音》、《马太福音》里的部分经文,至于非经文的韵文唱词,巴赫则全权委托给了亲密的合作者辟康德(诗人克里斯蒂安·弗里德里希·海因里希的笔名,他也是《马太受难曲》的脚本作者)。
乐曲赏析:《圣诞清唱剧》
《圣诞清唱剧》从合唱欢乐的众赞歌《喜悦啊!欢腾!》(Jauchzet,frohlocket)开始,小号华丽的音色为热闹的庆典场面增色不少,这段音乐就是上文提到过的“模拟式改编”,其基本形态完全是从巴赫的214号康塔塔《敲起鼓点!吹响小号》(to,ihrPauke,Trompeten)那里借来的,这首康塔塔原本是献给萨克森选帝侯夫人的。合唱过后,福音史家开始讲述基督降生的故事,这里有好几段异常温柔、优雅的女低音宣叙调、咏叹调,非常耐听。接着是合唱众赞歌《啊!我亲爱的耶稣》(AhezliebesJesulein),这段音乐取材于当时非常盛行的一首圣诞歌曲。
波提切利的《神秘的诞生》
第二部分开始就是一段篇幅很长的乐队引子《在野地里,由牧羊人》,风格类似牧歌,恬静而温馨,巴赫刻意描绘朴实的牧羊人们向新生的基督表达崇拜之情时的默默虔诚。巴赫偏爱低音声部,他特别在这里谱写了一首动人心魄的女低音摇篮曲《睡吧!我亲爱的唯一,享受你的休憩吧!》(Schlafemeier)。该部分的终曲合唱《我们向你高唱赞歌》(WirsingendirindeinemHeer)使用了与第一部分结束时合唱相同的旋律,但唱词不同。
总的来说,第二部分是平静的乐章,而第三部分却重新回到了第一部分比较戏剧、激烈的情绪之中,一开始巴赫就写了一段热烈奔放的合唱赋格《天国的统治者啊!》(HerrscherdesHimmels),效果壮丽宏大。这个部分最突出的就是女低音与男高音的二重唱《主啊,您的怜悯安慰了我们》,还有一首优美的女低音咏叹调《拥抱奇迹啊!我的心》(schliesse,meinHerze,diesselilgeWunder),这又可以看出巴赫对女低音音色与表现力的偏爱,巴赫采用第一小提琴为这段感恩奇迹降临的咏叹伴奏,轻柔、飘逸。第三部分的结尾处巴赫重复了该部分开头的大合唱。
第四部分充满宗教虔诚的情绪,叙述者讲述了耶稣的童年,这个部分一般是在元旦这天演出。其中,最著名的一段音乐就是女高音咏叹调《啊!我的救世主》(Flosst,meinHeiland),这同样是“模拟式改编”,音乐完全借自作曲家的第213号康塔塔《十字路口的海格里斯》(HerculesaufdemScheidewege)。海格里斯是神话里著名的大力士,据说青年时代的海格里斯曾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接受神的考验,结果他选择了高尚的生活方式,成就了一生伟大的功业。
第五部分开场是一首壮美的大合唱《上帝,让你的赞美广为福音》(Ehresie,dir,gott,gesungen),巴赫娴熟地运用了双重赋格,营造了壮观的效果。福音史家开始演唱《马太福音》的经文,讲述了东方三博士朝拜耶稣的事迹。第五部分最出名的恐怕要算是女高音、女低音、男高音三重唱《啊!何时期限来临?》(AwirddieZeiters),巴赫用对位法将3位独唱与合唱、乐队有机地统一起来,达到了堪称完美的融合。
第六部分极富戏剧性,开场大合唱《主啊,当那些傲慢的敌人袭击我时》(Herr,weolzenFeindes)是一曲四声部赋格,充满斗志。这一部分讲述的是希罗德的梦,他梦到有人将取代现在的君主,成为以色列人的王,恐惧的希罗德向圣人与博士求教。这里有两首杰出的咏叹调:女高音咏叹调《唯有波涛在他的手中》(NureinWinkvonseinenHanden)和男高音咏叹调《而今傲慢的敌人们》(NunmogtihrstolzenFeinde),这两首咏叹调都是情感色彩非常浓郁的佳作。
最后,《圣诞清唱剧》在合唱显示无比威力的众赞歌《死亡、魔鬼、罪行与地狱皆为命中注定的厄运,而今人们如此紧靠上帝左右》(Tod,Teufel,SndundHollesindganzu,beigotthatseielledasmenschlicheGeschlecht)中结束,这是一首欢庆、凯旋的颂歌,巴赫使用了自己最喜欢的,也是最充满希望的调性,光明的D大调。
与巴赫同时代的作曲家中,还有一些创作清唱剧的作曲家,比如斯卡拉蒂、泰勒曼、格劳恩等。但他们的成就都无法与另一位伟大的作曲家相比,他就是亨德尔。
[1]现存共7部,不过其中4部有专家认为是伪作,是同时代人或者后世文抄公的作品。
[2]其中3首用意大利文写成,有1首用拉丁文写成的较为可疑,似乎并非出自卡里西米手笔。
[3]西班牙式的琉特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