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讲诗篇、感恩赞
“诗篇”原本是一个《圣经》中的词汇,在《旧约》中有一卷就叫《诗篇》,一共有150首诗歌,其中署名大卫所作的最多,有69篇,因此,以前也把《诗篇》称为《大卫诗篇》,其余各篇有署名亚萨的,也有没有署名的。在音乐中借用了这个术语专指以诗篇为词谱写的圣歌,因此古代的诗篇不仅大多有标题,有的还专门说明使用的调式和乐器,在古老的基督教崇拜仪式中教士与信众要演唱圣歌(诗篇),当时有很多种演唱方式,比如合唱两部轮流演唱的称为“交替圣歌”,没有交替的称为“直接圣歌”等。
正在演奏的拉索
由于诗篇的文学性较强,加之早期作曲家很难以世俗诗歌谱曲,因此,对于诗篇的广泛运用便成为文艺复兴与早期巴洛克时期作曲家们的习惯。16世纪时,尼德兰乐派(herlandSchool)的最后一位大师德·拉索谱写过一首著名的诗篇作品,1563年至1570年之间拉索完成了《大卫的七首忏悔诗篇》(SeptemPsalmiDavidispoeiales)。当时拉索是应阿尔伯特公爵的邀请创作的。脚本出自《圣经·诗篇》,包括:第6、32、38、51、102、130与143共七首。拉索与帕莱斯特里纳不同,在技术上拉索来得更加严格,就像这部《大卫的七首忏悔诗篇》。拉索为了达到他所理想的效果,将华丽与戏剧化都排斥掉了,虽然拉索是杰出的对位法大师,但这部作品中和声语言非常丰富,拉索似乎有些厌倦了严格的复调音乐。较为出色的是最后的143号诗篇,拉索在平静的旋律之中对重音作了细致的处理,比如首句“耶和华啊,求你听我的祷告”(OLord,hearmyprayer),“主啊”得到了合唱的加强,与后面的诗句形成了对比,当进入历数仇敌迫害的诗句时拉索以两位男高音与男低音为主谱写了赋格段,使作品气氛为之一变,合唱全体在“使我住幽暗之处,像死了许久的人一样”(Hehathlaidmeinthedarkhementhathavebeenlongdead)一句时爆发出呐喊。另外,《大卫的七首忏悔诗篇》的尾声给人以深刻印象,拉索特意增加了一段“荣耀”,合唱全体在两个短小的章节中以充满希望与赞美感恩的心情唱出“凭你的慈爱剪除我的仇敌,灭绝一切苦待我的人,因我是你的仆人”。
另外一位17世纪的复调音乐大师许茨也在1619年创作过《大卫诗篇》(PsalmenDavids),显示出德国作曲家也擅长于这种体裁的创作,当时在欧洲,诗篇体裁的作品比较盛行,像法国作曲家夏庞蒂埃就写过32首交替圣歌、诗篇,在威尼斯那位逃避宗教义务的“红发神父”维瓦尔第也写过《第109号诗篇》(DixitDominus)和《第111号诗篇》(Beatusvir),都是比较成功的创作。
18世纪后,诗篇逐渐流行起来,比如亨德尔1713年就根据《第100号诗篇》(普天下当向耶和华欢呼)写过一首《喜乐经》,当时英国在西班牙继承权战争中获得胜利,皇室决定在圣保罗大教堂举行庆祝活动,亨德尔特意根据诗篇中的这首著名诗歌创作了《喜乐经》。亨德尔似乎对诗篇情有独钟,在他的清唱剧中也一再引用诗篇谱曲,比如1738年完成的《以色列人在埃及》,亨德尔就自己动手从《圣经》中选择了部分经文作为唱词,内容包括《诗篇》第78、105与106号,此外,《弥赛亚》中的第27曲男高音宣叙调《辱骂伤破了他的心》(Thyrebukehathbroke),唱词就选自《圣经·69号诗篇》,等等。
古典浪漫时期,诗篇依然是作曲家们喜爱的主题,舒伯特就曾以《第92号诗篇》写过音乐,不过,真正具有宗教气质的作曲家恐怕更适合以诗篇作为创作的主题,这方面的代表人物就是老实人布鲁克纳。1892年6月29日,布鲁克纳完成了他的最后一部合唱作品《第150号诗篇》,5个月后,1892年11月15日作品在维也纳首演。布鲁克纳之所以选择《第150号诗篇》原因很简单,这是一首歌颂上帝的诗,虽然词句有些空洞,但却足够虔诚,布鲁克纳选用了独唱女高音、四声部混声合唱团与交响乐团。
《第150号诗篇》可以看成是一部规模缩小了的《感恩赞》,布鲁克纳还是采用了辉煌而明朗的C大调,在作品中布鲁克纳娴熟地使用各种形式的赋格,比如在“凡有气息的,都要赞美耶和华”(Alles,wasOdemhat,lobedenHerrn)段落中,男低音、女中音、女高音、男高音声部完美和谐的复调发展。
《第150号诗篇》是《圣经·诗篇》的最后一篇,诗文如下:“你们要赞美耶和华,在神的圣所赞美他,在他显能力的穹苍赞美他。要因他大能的作为赞美他,按着他极美的大德赞美他。要用角声赞美他,鼓瑟弹琴赞美他。击鼓跳舞赞美他,用丝弦的乐器和萧的声音赞美他。用大响的钹赞美他,用高声的钹赞美他。凡有气息的,都要赞美耶和华。哈里路亚!”
布鲁克纳油画像
19世纪下半叶,《诗篇》正如其他许多宗教音乐体裁一样开始脱离宗教的束缚,作曲家们更看中这些精美的诗文中折射出来的理性光芒和诗情画意,比较典型的人物就是勃拉姆斯。在传世名作《德语安魂曲》(EischesRequiem)中,他先后三次选择《诗篇》为词,包括《流泪撒种的必欢呼收割》(DiemitTranensaen,诗篇·第126号)、《耶和华啊,求你叫我晓得我身之终》(Herr,lehredochmich,诗篇·第39号)、《万军之耶和华啊,你的居所何等可爱》(WieliebliddeineWohnungen,诗篇·第84号)。
现代合唱作品中,以诗篇为主题的名作大概有三部。
1929年,著名指挥家库谢维茨基邀请四位当代作曲家为波士顿交响乐团1930年五十周年大庆创作新作品,这四位作曲家分别是:普罗科菲耶夫、奥涅格、鲁塞尔和斯特拉文斯基。斯特拉文斯基愉快地接受了委托,他开始考虑一个与如此重大事件相匹配的作品内容。作曲家首先想到的是创作一部交响曲,但斯特拉文斯基对传统交响乐形式不太感兴趣,用他自己的话(在《自传》里)就是:“交响曲形式从19世纪开始一直成熟地沿用至今,它对我产生不了多少影响……”不久,曙光似乎出现了,在斯特拉文斯基头脑中一部新交响曲的雏形架构完成了,他需要一个伟大的充满对位法的乐章,一想到要为重大的庆典创作,作曲家的虚荣心使他不自觉地想到了贝多芬的《合唱交响曲》,他决心写一部带合唱的交响曲,至于唱词的内容,斯特拉文斯基决定使用《圣经》中的《诗篇》。
从1930年年初,斯特拉文斯基就开始投入到《诗篇交响曲》(SymphonyofPsalms)的创作之中,但作为指挥家与钢琴家,繁忙的音乐会演出耽搁了他的作曲。直到这年暑假斯特拉文斯基才下定决心放弃一切专心作曲,8月15日他在尼斯完成了创作。在一封书信里斯特拉文斯基简单地描述过这部新作:“与其说它是包含诗篇词句的交响曲,不如称他为用交响乐伴奏的诗篇。”
斯特拉文斯基喜欢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诗篇交响曲》的编制有些独特之处,总谱上标明是混声合唱团与大乐队,乐队包括两架钢琴,却没有单簧管、小提琴与中提琴。作曲家特别指出由童声代替女高音与女低音声部,而且全部唱词需使用拉丁文演唱。
1948年斯特拉文斯基对作品作了修订,其中第三乐章改动最大,作曲家将原来的快速变成了慢速,然而有趣的是斯特拉文斯基并未真正遵循过这次修订,1963年《诗篇交响曲》正式录音时斯特拉文斯基亲自指挥第三乐章使用的还是原来的速度,而且关于童声合唱的事情他也置之脑后了,录音时他依然采用女声。
作曲家在总谱扉页上写有题辞:“这部交响曲,为神的胜利而做,献给波士顿交响乐团成立五十周年!”话虽这么说,但由于原定的波士顿交响乐团音乐会延期,实际上《诗篇交响曲》的首演是由安塞美指挥布鲁塞尔爱乐乐团完成的,时间在1930年12月13日。波士顿交响乐团演出这部作品是在6天之后。
乐曲赏析《诗篇交响曲》
《诗篇交响曲》共三个乐章,不间断演奏,三个乐章的唱词都源自《圣经·诗篇》,不过第三乐章采用了《第150号诗篇》,斯特拉文斯基省略了原来经文中的第六行。斯特拉文斯基强调之所以选择现在的这三段诗篇并非出于偶然,他解释说:“首先是罪人祈求上帝的垂怜(前奏曲),随后是上帝慈悲地接受了忏悔饶恕了人们的罪孽(双重赋格),最后是人们颂赞上帝的光荣。”
第一乐章的开头是一个建立在小三度基础上的八个音的动机,由一连串上升的十六分音符琶音构成,力度不断增加直至掀起乐队的**,这段音乐在风格上有些类似素歌。
第二乐章情绪上显得十分冷静,同上个乐章复杂的节奏相比(24、34、44都出现过)这个乐章使用的48拍就慢多了,斯特拉文斯基在该乐章写了一段出色的赋格《他从祸坑里,从淤泥中,把我拉上来》。第二乐章的结尾是个声乐平音调[1],落在平静的“许多人必看见而惧怕,并要依靠耶和华”一句上。
终曲乐章斯特拉文斯基使用了光明的C大调,上来便营造出辉煌的称颂神的壮丽诗篇,尾声部分乐队的力度达到新的**,铜管组与木管组展开了卡农式的追逐,情绪越来越狂热,直至乐章结束。
另一部诗篇名作要算是美国作曲家伯恩斯坦的《奇切斯特诗篇》(ChichesterPsalms)了。格什文之后,伯恩斯坦恐怕要算是最出名的美国本土出生的音乐家了,而且他还是一位卓越的音乐活动家,他为儿童(在纽约举办令人兴奋的日场音乐会)、学生(在哈佛大学)与音乐爱好者(他写了那些深入浅出的音乐欣赏书籍)服务,成为公众领袖人物。同时他又是一位地位显赫的作曲家,经常将新的、革命性的音乐语言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之中,虽然骨子里他依然是个浪漫主义者。
伯恩斯坦
1964年伯恩斯坦正好轮上了纽约爱乐乐团给他的例行创作休假,在这段时间里他放弃指挥,成为了作曲家的伯恩斯坦。在这段时间里他决定创作一些他后来称为“更好时髦气息”的作品,众所周知伯恩斯坦曾写过不少先锋作品,然而这次他却发誓要写一部“简朴的、调性的、有纯粹降B大调的”作品,这部作品就是《奇切斯特诗篇》。
《奇切斯特诗篇》是应英国奇切斯特大教堂主持瓦尔特·修赛(Hussey,W。)之邀而作的,目的是为了参加英国南部教堂音乐节,届时来自奇切斯特、温切斯特、萨里斯布里等地教堂的许多童声唱诗班都会参加比赛。伯恩斯坦于1965年5月7日完成作品,同年7月31日作曲家在奇切斯特亲自指挥了作品的正式演出,但世界首演是在不久之前,1965年7月15日在纽约完成。
乐曲赏析《奇切斯特诗篇》
伯恩斯坦为《奇切斯特诗篇》规定的演出编制是男中音独唱、童声女高音合唱团(唱诗班)、男声合唱团(或者普通编制的四声部合唱团),乐队编制是缺少木管乐器的交响乐团。伯恩斯坦坚持使用希伯莱文版本的《诗篇》作唱词,之所以这样做,伯恩斯坦解释说是为了追求古朴、虔诚的宗教气氛,虽然真正能够听懂希伯莱文的人寥寥无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