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著名圣乐 > 第十五讲 受难曲Ⅱ 巴赫与马太受难曲(第3页)

第十五讲 受难曲Ⅱ 巴赫与马太受难曲(第3页)

下面是彼得三次不认耶稣的场景。我们一定记得,耶稣曾经在最后晚餐时预言在鸡叫之前彼得将三次不认他,当时彼得表示这根本不可能发生。

事实却实践了耶稣的预言,大祭司家的两个女仆指认彼得是耶稣的同党,彼得慌忙否认,最后是群众(合唱)指出他是耶稣的同党,彼得断然否认,这时鸡叫了,彼得领悟了耶稣的预言,他放声痛哭起来。

15世纪的绘画《去骷髅岗的路》

接着是一首长长的女中音咏叹调《我的神,由于我所流的眼泪,请垂怜我》(ErbarmeDiGott),这首咏叹调的开头与彼得说的那句:“我根本不认识那个人”相仿,此后在独奏小提琴的伴奏下女中音唱出了啜泣痛哭的情境。

我的神,由于我所流的眼泪,请垂怜我,请俯视我。请看看,这颗心和这双眼睛,在你面前悲切地哭泣,请垂怜我!

作为穿插的段落,下面交待的是犹大的自杀,出卖者终于得到了报应。

男低音咏叹调《把我的耶稣还给我》(GebtmirmeinenJesumwieder),小提琴演奏出摇摆不定的旋律,我们仿佛可以看到悔恨交加的人们在呼天抢地地哀号。

把我的耶稣还给我,看哪,那个被抛弃的年轻人,把杀人的酬金,丢在你们的脚下了!

接下来的场景是非常戏剧性的审问耶稣。罗马总督彼拉多问耶稣,他是否是犹太人的王?耶稣回答“是”,然而对于彼拉多后来的质问,耶稣保持了高贵的沉默。

根据惯例,每年逾越节里总督都会给犹太人一个机会,赦免他们希望宽恕的犯人,彼拉多也遵循了这一规矩。结果,人们却选择了一个杀人犯、一个作恶多端的暴徒、一个应当钉死在十字架的人,巴赫在谱子上标注整个合唱团要用最强大的音量喊出那囚犯的名字──巴拉巴斯。为了表现人们失去理智的集体暴力,巴赫使用了中世纪时禁止使用的三全音[4],目的只能是为了表现人们的邪恶。

在彼拉多宣判之前,巴赫大大渲染了气氛,他推迟了说故事的宣叙调的出现,而是插入了一段众赞歌,《这是何等不可思议的惩罚》(Wiewnderbalichistdochdiesestrafe),当彼拉多发问“他做了什么坏事”的时候,女高音宣叙调义正词严地回答:“他叫我们行善事……”接着的一首女高音咏叹调《我的救世主为爱而受死》(AusLiebewillmeierben)非常精彩,巴赫仅仅使用了长笛去配合合唱达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格劳特在他那本著名的《西方音乐史》中认为《马太受难曲》中有四处不可错过的绝妙篇章,首推的就是这首女高音咏叹调。

我的救世主为爱而受死,主不知有所谓的罪,那是为了使永恒的破灭、审判的惩罚,丝毫不存留在我们心间。

然而,这些并不能解脱人们的狂暴,群众更加倍地高喊:“把他钉死在十字架上!”巴赫再次使用了全音造成了尖锐刺耳的音响效果,彼拉多遂宣布释放巴拉巴斯,并宣判将耶稣钉死在十字架。

士兵们鞭打耶稣,并把他带走了。这里有一段女中音咏叹调《如果流落脸颊的眼泪》(KoranenmeinerWangen),看到耶稣被鞭打,伤心的人们唱起了这哀怜的挽歌,乐队伴奏全部采用弦乐,情绪上非常庄重、严肃。

耶稣被士兵们强迫戴上了紫荆冠,士兵们嘲弄他是犹太人的王。人们继续鞭打耶稣,众赞歌《啊,受伤流血尽受嘲弄的头颅》(OHauptvollblutundWunden)表达了正义的人对耶稣受辱的气愤与哀惋之意,这是一首宁静的挽歌,也是整部《马太受难曲》中最优秀的众赞歌之一。此后,耶稣被带到了各各它,也就是“骷髅岗”,准备受难而死。

十字架上的耶稣

啊,受伤流血尽受嘲弄的头颅,啊,因受愚弄被戴上的紫荆冠,啊,原先被誉为最高的荣耀,点缀着完美的头颅,而今却被“万岁,万岁”地羞辱。啊,当世界受到审判的时候,将使人恐惧,躲避高贵的脸!你为什么要被人们吐口水呢?你为什么要脸色铁青?从前任何光芒都无法相比的你的眼神,是谁使它遭受如此痛苦?

耶稣被钉上了十字架,人们还在他的头上安了一面罪状的牌子,上面写着:“犹太人的王耶稣!”接着,用心险恶的长老们掀起了人们新的狂怒,他们大声叫喊:“他救了别人,倒救不了自己。”这里,巴赫将合唱写得异常激动、热烈,掀起了一个新的**,这段音乐也是整部《马太受难曲》最激烈的部分之一,而紧随其后的合唱宣叙调《啊,各各它,被诅咒的各各它》(Ach,Golgatha,uha)平静安详的气氛却与之形成极大的反差,造成鲜明的背离效果,这个段落也是格劳特认定的第二个妙处。

啊,各各它,被诅咒的各各它!为何荣耀的王必须在此受辱、死去?为何受世人祝福的拯救者,却惹来如此灾难,被钉十字架?天地造物的创造者,却被夺去了大地与空气,无罪者变成了有罪受死。这些都刺痛我的灵魂。啊,各各它,被诅咒的各各它。

耶稣受难的时刻到来了,耶稣说了最后的一句话:“以利!以利!拉马撒巴各大尼!”[5]当福音史家翻译这句话时,巴赫提高了四度,更增添了悲剧的气氛。随后的众赞歌《某日当我必须离去时》(Wennimalsolls)采用了全曲使用多次的主导主题再现,这也是最后一次。

紧随其后的场面富有强烈的写实性,巴赫描绘了耶稣死后出现的种种异常天象,山崩地裂,死去的人复活,等等。乐队中的低音弦乐器发出浓重的颤音,渲染出恐怖的气氛。

耶稣的遗体被他的门徒之一,约瑟收敛起来,埋葬了,渐渐轻微起来的音响,仿佛将我们带到了纪元一世纪的中东土地上,一切都已经过去,在永恒死亡的怀抱中,人们才获得了安息与解脱。

最后的一首合唱《我们落泪,下跪》(WirsetzenunsmitTranennieder)正是在安详、轻柔的气氛中渐渐淡去了一切尘喧俗事,所有复归平静之中。

我们落泪,下跪,呼唤墓穴中的你,轻轻地安睡吧!疲倦的圣体,安睡吧,轻轻地安睡吧!你的墓穴与墓石,成为不义之心的褥垫,成为灵魂的安息之所。那里,可以获得无比的满足,我们得以安眠。

耶稣的复活

[1]巴赫家族从16世纪起就居住在图灵根公爵领地与施瓦茨堡-阿恩施塔特的封邑上,300年间这个家族出了53位音乐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这一支源自1619年去世的法伊特·巴赫,而他的曾祖父汉斯·巴赫已经是当时比较出名的音乐家了,巴赫的父亲约翰·安布罗西乌斯·巴赫是艾森纳赫城的管风琴师与作曲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是他的8个子女中最小的一个。

[2]赖因肯(Reinken,J。A。1623—1722)德国著名管风琴家,常年在圣凯瑟琳大教堂供职,直到99岁高龄仍然演奏不辍,巴赫曾多次步行到汉堡听他的演奏。

[3]该亚法,大祭司。

[4]Tritone三全音包含3个全音的增4度音程。三全音很难唱,在中世纪是禁止使用的,曾有这么一种说法:“Mi与Fa相对,是藏在音乐中的魔鬼!”因而在作品中频繁使用三全音便使人联想到邪恶。

[5]以利,以利,拉马撒巴各大尼,意思是: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