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著名圣乐 > 第十四讲 受难曲Ⅰ 福音书受难曲与临终七言(第1页)

第十四讲 受难曲Ⅰ 福音书受难曲与临终七言(第1页)

第十四讲受难曲Ⅰ:福音书、受难曲与临终七言

十字架旁的耶稣

大约公元4世纪时,在圣周里就有宣讲《福音书》的内容,因为偏重于讲述耶稣受难的故事,比较戏剧性,即受难曲的雏形。5世纪时,教皇利奥一世规定在棕枝全日(PalmSunday)演《马太福音》(具体内容为《马太福音》第26章36—75节、第27章1—60节),而在复活节则演《约翰福音》(具体内容为《约翰福音》第18章1—40节、第19章1—42节),到10世纪时《路加福音》(具体内容为《路加福音》第22章39—71节、第23章1—53节)代替了《马太福音》的位置。此外,就是在复活节前的星期二上演的《马可福音》(具体内容为第14章32—72节、第15章1—46节)。以上就是《圣经·新约》中4部福音书(《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和《约翰福音》)在基督教早期被运用到受难曲的情况。

受难曲是根据四大福音书中有关耶稣受难的故事内容谱写而成的音乐作品。受难曲中有角色之分,一般来说耶稣、福音史家、犹大等人都由副主祭来担任。最早期的受难曲是由主祭挑选四大福音书中的某一段相关经文引用,遇到耶稣的话,就用圣咏来演唱。到12世纪时,基本固定由三位神职人员分别来扮演耶稣、福音史家和犹大,而圣咏的曲调也各有不同,这就有了比较强的戏剧性。此外,原来受难曲规定只能使用拉丁语演唱,到16世纪宗教改革之后,路德派受难曲就改用德语演唱。

四大福音书

马太

受难曲的内容大多出自四大福音书,即《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和《约翰福音》。

《马太福音》(GospelofMatthew):据说出自圣徒马太,原先是收税官,后来皈依基督教成为耶稣十二门徒之一。《马太福音》用希腊语写成,记述的是关于耶稣的生平(包括家谱,很重要)、童年生活以及得道、受难、复活的故事,一共28章1168节,而关于耶稣受难的篇章,集中在第26章和第27章。在四大福音书里,《马太福音》是最重要的一部,因为在行文中大约70多次引用过《圣经·旧约》,被认为是“圣经的证据”而受到重视。

《马可福音》(GospelofMark)出自马可之手,但这位马可并不是耶稣十二门徒之一,而是一位来自耶路撒冷富裕家庭的少年,他曾亲历了耶稣在客西马尼园被捕。因此,对于耶稣的被捕他是目击者,记述当十分可信,也有人认为马可只是记录了圣彼得的话而已。一般认为,马可写福音的时候正好是圣保罗在罗马被捕之时(公元60—65年),他在罗马写成此书并给罗马人看,后来发现的希腊文《圣经》的早期目录中都包含了《马可福音》,可见其重要性。《马可福音》中关于耶稣受难等事迹集中在第14章。

《路加福音》(GospelofLuke)的作者路加和马可一样,不是耶稣十二门徒之一,他甚至还不是福音书中所记载内容的直接目击者。现在只知道路加是医生,和保罗一起传道,因此对于事件的记载不可避免受到保罗描述的影响。《路加福音》是四大福音书当中篇幅最长的,记述耶稣受难的故事集中在第22、23章。

《约翰福音》(GospelofJohn)是四大福音书中成书最晚的一本,研究者相信是出自约翰之手。约翰是耶稣的十二门徒之一,原先是渔夫后来成为耶稣的信徒,撰写《约翰福音》的时候已经处于晚年。《约翰福音》篇幅并不长,在四大福音书中也是最短小的一部,其中第18、19章集中讲述了耶稣受难的故事。

受难曲的种类

受难曲的种类其实也很多,比如15世纪的应答受难曲、17世纪的戏剧受难曲、清唱剧受难曲,等等。比较重要的类型有:

1。经文歌受难曲(Through-posedPassioPassions)。此类受难曲创作时全部唱词都按照经文歌的格式来谱曲,因此而得名,在16世纪时非常盛行。据说最先创作这一类型受难曲的作曲家是法国人龙加瓦尔(Longueval,A。1498—1525),后来这种方式流传到德国。雅各布·奥尔布莱希特(Obrecht,J。1450—1505)的创作受其影响比较多,比如他的《马太受难曲》就是很早的例子,这当然与奥尔布莱希特本身就以创作经文歌出名有关。后来像约阿希姆·布尔克(Burck,J。1546—1610)、莱文哈特·勒希纳(Leer,L。约1553—1606)等都写过这种类型的受难曲。

奥尔布莱希特

2。清唱剧受难曲(SummaPassionis)。这类受难曲是现在我们比较常见的一种类型,起源于宗教改革之后路德派受难曲形式。这种受难曲更富戏剧感,脚本中穿插了并非来自《圣经》的词句,福音史家的演唱也变得更加戏剧性,以通奏低音伴奏。

3。应答受难曲(ResponsorialPassions),是最忠实继承传统受难曲的一种受难曲类型,15世纪十分流行。在角色的分配上,一般是耶稣、福音史家和犹大与代表民众的合唱配合,这样就形成了一种类似应答圣歌的形式。

早期受难曲

正在演奏的就是拉索

16世纪,出现了一批创作受难曲的作曲家,虽然创作的数量并不太大,但却为后来包括许茨、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受难曲创作提供了很多的借鉴。

伯德(Byrd,W。1543—1623)是16世纪最伟大的英国作曲家,他被认为是“英国最后一位伟大的天主教音乐作曲家和伊丽莎白一世黄金时代的第一位世俗音乐及器乐的作曲家”[1]。对于伯德的研究一直是16世纪英国音乐研究的重点。伯德写过《约翰受难曲》。

雅各布斯·加鲁斯(JacobusGallusiolus,1550—1591)是文艺复兴时期斯洛文尼亚地区的作曲家,出生在神圣罗马帝国所辖的一个叫卡尔尼奥拉的地方。后来他一直生活在摩拉维亚和波西米亚地区。加鲁斯的创作属于威尼斯乐派风格,写过500多部作品,其中有374部是经文歌,此外就是弥撒以及其他复调作品。他也曾经创作过受难曲。此外,像拉索、维多利亚这样的作曲家都曾在文艺复兴时期写过受难曲。

许茨

许茨

戏剧受难曲创作方面的第一位非常重要的作曲家就是德国人海因里希·许茨(HeinrichSchutz),他一生创作过3部以圣经福音书为题材的受难曲,它们分别是《路加受难曲》、《约翰受难曲》和《马太受难曲》,创作时间大概为1653年至1666年之间。至今仍未发现以上3部作品的手稿,现在通行的版本依据的全都是1692年左右重新誊清的抄本,抄本现存莱比锡。还有所谓第4部受难曲(因为福音书一共是4部)《马可受难曲》,但现代研究认定抄本是伪作,甚至还有专家认为《马太受难曲》也是假的,所以许茨受难曲中没有真伪之辨的也就只有《路加受难曲》和《约翰受难曲》两部了。

《路加受难曲》作于1653年,是最早的一部,有理由相信在形式上许茨借鉴了莱比锡的一位晚辈音乐家舒勒(Schultze,C。1606—1683)的作品,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人物的分配。在这部受难曲中,耶稣由男低音演唱,而在其他作品中,耶稣一直是由男高音来扮演的,但在舒勒的相关作品中我们看到了相同的编排,这当然只是理由之一。

《路加受难曲》显示出许多混合因素的交织,有古老的,也有现代的。比如作品一开始就是合唱:“DasLeidenunseresHerrei,wieuderheiligeEvaeLucas”(福音史家路加讲述我主耶稣基督受难故事),这种类似开场白的交代性合唱是对中世纪宗教剧的一种模仿,古希腊演戏前也会有这么一段念白。许茨是17世纪的复调音乐大师,在《路加受难曲》中我们不难发现从单音音乐到复调过渡的痕迹,比如开始时许茨使用了在当时非常少见的F大调,和声也趋于复杂,调性色彩渐渐浓重起来。

对于古老的基督教音乐,许茨深有研究,并刻意模仿,比如《路加受难曲》中有些漫长的无伴奏宣叙调,单纯朴素,许茨称之为“随波逐流般自由、天然”,我们不难联想到格里高利圣咏。

《约翰受难曲》大约作于1665年,这一年前后许茨的创作比较多,这部受难曲虽然还是无伴奏的,保持了与上一部相同的形式,但在戏剧性方面却有了新的发展,许茨用更加调性化的音乐语言来刻画诸如愤怒、蔑视的心理活动。

《马太受难曲》作于1666年,也是许茨最后一部受难曲,当时作曲家已经八十高龄,冗长的标题似乎有了一些改变,许茨首次使用了“Sterbens”(死亡)这个词,原来的“受难故事”变成了“受难与死亡的故事”。开场依然采用《路加受难曲》中的开场白形式,合唱的分量不多,主要还是漫长的对话,冗长的宣叙调讲述的是经文上的词句。最后,作品在一段平静、内省的众赞歌中结束,“光荣归于基督……帮助我们这些罪人求得幸福吧,我主请垂怜,基督请垂怜”!

十世纪拜占庭挂毯上的路加形象

基督临终七言

与受难曲一样,《临终七言》同样是以基督受难的故事为主要题材进行创作的,只不过它更少叙述故事,而集中在耶稣受难时所说的七句话。

“基督临终七言”是人们对《圣经》中耶稣在十字架上所说的话的汇编,一共是7句,所以叫作“基督临终七言”。有时会在复活节、圣周和受难节时演《基督临终七言》或者朗诵这几句话。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