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著名圣乐 > 第十二讲 清唱剧Ⅱ 亨德尔(第1页)

第十二讲 清唱剧Ⅱ 亨德尔(第1页)

第十二讲清唱剧Ⅱ:亨德尔

亨德尔毫无疑问是清唱剧创作领域成就最高的作曲家,这不仅因为他的作品数量大,而且在于艺术成就的超卓。亨德尔一生有近30部清唱剧以《圣经》故事为题材,而且他是在创作了近50部歌剧最终失败之后才开始转向清唱剧写作的,否则他的同类作品还会更多。

亨德尔在18世纪20年代前后所写的歌剧遭到了彻底的失败,而清唱剧却渐渐代替歌剧成为亨德尔最重要的作品体裁。巴洛克歌剧之所以衰落,原因主要在于僵化与教条,那些古代神话与过时英雄的传奇都无法使当时的观众感兴趣,而奢华的服装布景与造价高昂的道具不仅使成本过高,同时除了徒增普通观众反感之外一无益处,另外,演员的语言大多是古代华丽的诗歌,对一般城市市民来说未免过于高雅而且迂腐,于是1728年《乞丐歌剧》(Beggar’sOpera)一经上演就获得观众极为热烈的欢迎,伦敦人认定这就是市民的歌剧,也就是最有生命力的音乐。

把亨德尔打败的《乞丐歌剧》

相比之下清唱剧比巴洛克歌剧更具有吸引力,无论是脚本还是音乐都没有过多的束缚,我们可以发现亨德尔的清唱剧命题大多是极富刺激性的:爱情、死亡、妒忌,还有史诗英雄人物、殉教圣徒、伟大的君王等,这些令人印象深刻且容易被观众接受的题材当然比正统的巴洛克歌剧有市场。在18世纪更早的时候,歌剧与清唱剧还是姊妹艺术,他们往往互为补充,但在各自领域中互不干涉,和平共处。然而在亨德尔手中这两种音乐体裁产生了竞争,他初期写的几部(如《扫罗》等)清唱剧与歌剧之间的界线十分模糊,直到《弥赛亚》问世才廓清了界线。巴洛克歌剧在欧洲各国的衰弱更为清唱剧的繁荣铺平了道路,当法国、德国大力发展用本国语言演唱的歌剧的时候,亨德尔使英国在这次音乐革命中走到了前头,他本人也成为18世纪欧洲音乐文化生活中独领**的先驱。

18世纪英国业余合唱团兴起也是亨德尔成功的背景之一,比起歌剧来亨德尔的清唱剧当然更容易演出,首先是唱词使用的是英文,演唱者不存在语言障碍(歌剧是需要用意大利文唱的),其次,与歌剧高难度的咏叹调相比清唱剧在技术上更简单一些,最后由于这种演出对场地、布景、服装的要求非常低,成本与豪华的歌剧无法相比,因此对于业余水平的合唱团来说必然会选择清唱剧作为音乐会的曲目。而演出的繁荣与观众的热烈欢迎反过来刺激了亨德尔的大量创作,他的音乐受到那不勒斯乐派的洗礼,不免受到影响,他从那不勒斯学到的是如何使人声最舒适展开的方式,他的作品旋律都是那样美妙而容易记忆,亨德尔的秘诀就是他能够使朴实的真挚感情与完美的技巧相结合,使可以感觉到的表象美与内在的深刻相结合。

现在,一般把亨德尔1718年创作的清唱剧《阿西斯与加拉蒂亚》(AdGalatea)作为他所谓英国清唱剧的第一部作品,但是,这部清唱剧其实不是宗教题材的(取材于古希腊民间神话),而是脱胎自作曲家1708年在那不勒斯旅行时写的《阿西斯、加拉蒂亚与波里费莫》(Aci,GalateaePolifemo)。1732年谱写的《以斯贴》(Esther),改编自12年前亨德尔的假面剧《哈曼与莫尔德凯》,脚本作者大概是亨德尔的好友,也是忠诚的私人医生阿巴斯诺特博士,还有著名诗人亚历山大·波普(Pope,A。),1732年由汉弗莱斯改成现在的名字。《以斯帖》的剧情出自《圣经·以斯贴记》,被俘虏到巴比伦的犹太长者莫尔德凯有一位美丽的女儿名叫以斯贴,遵父命,以斯贴嫁给了波斯王薛西斯,波斯宰相哈曼是个阴险毒辣的家伙,他要国王杀尽犹太人,以斯贴劝谏薛西斯不要听人馋言,终于保全了犹太人性命,后人为纪念以斯贴特意设立了普林节(2月或3月的14日)。

绘画作品中的以斯帖

1733年3月,亨德尔完成了清唱剧《德博拉》(Deborah),作品分为三部分,故事出自《圣经·士师记》(Judges),整部作品前有一首序曲,规模类似大协奏曲。德博拉是犹太女先知,她帮助“士师”(即军事政治领袖),她的儿子巴拉战胜了迦南王耶宾手下统治以色列的将军西西拉。紧接着,1733年7月亨德尔与老搭档汉弗莱斯合作了第三部清唱剧《阿塔里亚》(Athalia),这部作品也是作曲家对牛津大学邀请他参观访问的回报。阿塔里亚(《圣经》中译为亚他利雅,见《列王纪下·11章》)是犹太王亚哈谢的母亲,其人心术不正,亚哈谢死后阿塔里亚遂屠杀王室成员,成为以色列的僭主,但她的另一个儿子约阿施(Joas)却受人帮助逃脱厄运。多年后约阿施杀死阿塔里亚,重新当政。

亨德尔的长期脚本合作者詹宁斯

1737年是亨德尔一生来重要的转折点,从18世纪30年代初开始的歌剧创作与经营几乎耗尽了亨德尔的全部精力,到头来却是一场惨败,而沉重的债务负担与长期埋头创作造成的体力严重透支最终导致了1737年可怕的脑溢血中风。然而亨德尔却奇迹般地挺过了这一关,病后的他痛定思痛,决心将创作方向转到戏剧清唱剧。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摆脱了正歌剧束缚后的亨德尔在清唱剧方面获得了戏剧力量的解放,正所谓因祸得福,满腔创作热情的亨德尔在病后短短几年中写出了大量清唱剧,其中包括旷世杰作《弥赛亚》(Messiah),他的病体痊愈与创作高峰期是生理与心理两者的胜利与奇迹,整个音乐史上很难找出第二个人来。《扫罗》(Saul)正是这次复兴的肇端。扫罗是《圣经》人物,出自《撒母耳记上》。扫罗又是一位因为妒忌而招致害人害己结果的悲剧英雄人物,青年时代的扫罗十分神勇,撒母耳立他为王,但后来又立大卫为扫罗的继承者,扫罗妒忌大卫的才干,于是屡次加害,终被大卫逃脱(得到扫罗之子约拿单的帮助)。非利士人乘大卫逃走之机攻打以色列,扫罗大败受重伤,最后自杀而亡。大卫收拾残局,打败敌人,成为以色列的王。1739年,亨德尔亲自动手从《圣经》中选择了部分经文作为脚本创作了《以色列人在埃及》(Israeli)。从这部清唱剧中我们可以看出亨德尔创作手法的巨大变化,他没有给6位独唱演员安排任何特定的角色,却将以往常见的由叙述者担负的陈述剧情使命交给了合唱,在《以色列人在埃及》中合唱首次占据了作品的主导地位,一共30段音乐,4段是宣叙调,4段是独唱咏叹调,另外22段全部是合唱,这同《扫罗》中设置的众多角色大相径庭,以前清唱剧与歌剧间模糊的界线在亨德尔的视野中渐渐清晰起来,此后大量优秀的合唱在他的清唱剧新作中层出不穷,带有鲜明亨德尔风格的戏剧清唱剧(或者可以称为亨德尔的“英国清唱剧”)终于定型。

亨德尔一生清唱剧创作的巅峰无疑是《弥赛亚》,直至今日,每年的圣诞节期间,在美国、英国和大多数说英语的国家都会上演这部伟大的清唱剧(在亨德尔的时代,《弥赛亚》是在春天的复活节期间演出)。1740年冬天的亨德尔情绪异常低落,他特别需要一个崇高的题材来摆脱尘世的喧嚣,于是亨德尔产生了创作新的清唱剧的念头,而且规模要大。就在这时,查尔斯·詹宁斯提供给亨德尔一个根据《圣经》撰写的脚本,他劝亨德尔认真考虑一下,作曲家靠秘书的帮助读完了全稿并决心投入创作。[1]《弥赛亚》是一个关于受难、复活、凯旋的故事,詹宁斯的脚本富于**,充满智慧的力量,这当然也感动了亨德尔,他是带着创作冲动来写《弥赛亚》的。根据文献记述,亨德尔从1741年8月22日开始作曲,第一部分8月28日完成,第二部分9月6日写出,到9月14日,整部《弥赛亚》即告杀青,完成这样一部由52段音乐组成的皇皇巨著前后用了不到3周时间。当时,亨德尔在伦敦并不吃香,幸亏在他身边还有一群爱尔兰朋友(他们中有爱尔兰总督),他们盛情邀请亨德尔到爱尔兰做客,并演出自己的作品,1741年11月18日,亨德尔抵达都柏林,12月23日,起亨德尔在都柏林开始举办8场规模盛大的作品音乐会,演出一直持续到翌年3月份。都柏林人听过的亨德尔作品并不多,于是作曲家选择了近年创作的清唱剧作品,如《阿西斯与加拉蒂亚》、《圣塞西利亚节颂》、《快乐的人、幽思的人、稳健的人》等,但其中并未包括《弥赛亚》。1742年4月13日,《弥赛亚》在都柏林首演,当时的反应应当用“轰动”来描述,大约700名观众参加了首演,据说为了腾出空间来多容纳一些观众,报纸竟然发出呼吁限制女士穿撑裙,男士不佩长剑。1743年3月23日,《弥赛亚》在伦敦科文特花园皇家歌剧院作首次演出(伦敦首演),国王也出席了,当时有许多保守人士认为在歌剧院演出一部宗教音乐作品是有失体统的,国王的驾临当然堵住了一部分老古板们的嘴。当日还发生了戏剧性的一幕,当听到《哈里路亚》大合唱时,国王乔治二世竟然无法抑制自己的激动心情兴奋地站了起来,于是全场观众随国王共同起立,后来这成为欧美观众听《弥赛亚》时的传统,凡信教观众应当起立。

《弥赛亚》首演的音乐堂

对亨德尔宠爱有加的安妮女王

乐曲赏析:《弥赛亚》

《弥赛亚》以一首法国风格的序曲开始,这首序曲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先是沉重庄严的赋格,采用了巴洛克奏鸣曲式,节奏庄重。接着是一个三部赋格,速度加快,与前一主题形成对比。

序曲之后,男高音唱起了第1曲宣叙调《你们要安慰,安慰我的百姓》(ypeople),重复了上帝关于弥赛亚降临的预言,接着就是《弥赛亚》中的第1段咏叹调《一切山壑都要填满》(Ev’ryvalleyshallbeexalted),这段意大利风格的咏叹调带有动听的花腔,情绪欢快、喜悦。合唱《主的荣耀必然显现》(AhegloryoftheLordshallberevealed)带着同样的情绪紧随其后,这里有一点值得注意,当时为了适应都柏林首演的条件,亨德尔不得不降低了合唱的难度,比如在《弥赛亚》中只有一次合唱超过了四声部配置,而在亨德尔别的清唱剧作品里经常出现2支合唱团的8声部混声合唱,《弥赛亚》里高难度的声乐技巧很少,尤其是高音不多,这当然也是为了照顾都柏林的实际演出水平。

《弥赛亚》初版乐谱封面

亨德尔将下一首男低音宣叙调《万军之主如是说》(ThussaiththeLordofHosts)写成了A大调,这是一个光明的调性,男低音宣布了主的预言,虽然音区很低,但亨德尔依然要求男低音演唱得比较灵巧。紧接着宣叙调的是一首女低音咏叹调《但是谁能等待他到来的那一刻》(Butwhomayabidethedayofhising),前半段音乐情绪上是抒情的,等到咏叹调发展到“他显现的时候,谁能立得住呢?”(Whoshallstah)时音乐转成了急板,变得非常戏剧化。第6曲合唱《他必洁净利末人的子孙》(AndHeshallpurifythesonsoflevi)是充满力量的赋格。

在宣告玛丽亚孕有耶稣的宣叙调之后,女低音唱出了欢乐的牧歌风的咏叹调《报好消息给锡安啊》(OthouthattellestgoodtidingstoZion)。男低音宣叙调《看哪,黑暗遮盖大地》(Forbehold,darknessshallcovertheearth)情绪忧郁,而《在黑暗中行走的人们》(Thepeoplethatwalkedindarkness)则表现出略带悲痛的情感。

下面的这段合唱是《弥赛亚》中最富于变化的一段,《因有一婴儿为我们而生》(Foruntousachildisborn),女高音声部唱出首句,然后男高音、女低音、男低音先后加入重复了这一句,力度逐渐增加,最后,合唱各声部齐唱出:“他的名字为奇妙、策士、全能的神、永在的父、和平的君。”(Andhisnameshallbederful,ightyGod,theEverlastihePrinceofPeace)至此,第一部分“关于弥赛亚的预言”就结束了。

第二部分不妨称之为“基督的诞生”,这一部分的开头是间奏曲,风格上则是牧歌式的,类似田园交响曲。亨德尔在意大利学习过很长时间,对于意大利南部风格的牧歌有很深的了解,写这样的音乐当然驾轻就熟,他还特意在总谱上注明使用“Pifa”[2],旋律素材取自西西里牧歌风格的民歌。

女高音独唱唱出“在野地里,有牧羊人”(Therewereshepherdsabidinginthefield),这是宣告了基督在伯利恒出生,紧接着是两段相互连缀的女高音宣叙调《忽然有天军与天使降临》(Aherewaswiththeaitudeoftheheavenly)与合唱《荣耀归主》(Glod),为了增加辉煌的效果亨德尔在配器中特意加上了小号,特别是乐曲中段的对位发展,色调明朗、轻快,令人赏心悦目。在号角花彩的激昂情绪配合下,女高音唱出咏叹调《锡安的姑娘啊,应当大大喜乐》(Rejoicegreatly,OdaughterofZion)。

热门小说推荐

真武狂龙
暮雨尘埃真武狂龙
...
从纯阳功开始加点
小黑黑会挥花从纯阳功开始加点
...
恶魔公寓
黑色火种恶魔公寓
...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