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著名圣乐 > 第七讲 安魂曲Ⅱ 从凯鲁比尼到勃拉姆斯(第2页)

第七讲 安魂曲Ⅱ 从凯鲁比尼到勃拉姆斯(第2页)

漫画家笔下的勃拉姆斯

19世纪中叶最杰出的安魂曲名作首推勃拉姆斯的《德语安魂曲》,我们知道,勃拉姆斯对声乐艺术情有独钟,虽然一辈子也没写过一部歌剧,但他在声乐领域却留下了宝贵的财富:200多首艺术歌曲和《德语安魂曲》。之所以叫《德语安魂曲》,有人望文生义地认为是为德意志民族而作,其实原因很简单,普通安魂弥撒曲必须按照标准的拉丁文文本来谱写,不可重新选择唱词。而《德语安魂曲》的唱词却是勃拉姆斯根据马丁·路德所译德文版《圣经》选择了16段经文而成的,与一般安魂曲不同,所以才称为《德语安魂曲》。

创作《德语安魂曲》的肇端是在1854年,当时勃拉姆斯完成了《第一交响曲》,经过反复斟酌,作曲家最后决定将交响曲改成一部钢琴协奏曲,于是勃拉姆斯将原来交响曲的一个慢板乐章删去,不久他又打算重新安排这个乐章,我们可以发现它就是《德语安魂曲》第二部分开头的音乐原型。

1856年勃拉姆斯的忘年好友舒曼去世,舒曼的死讯恐怕是刺激勃拉姆斯构思创作《德语安魂曲》的直接原因,一位可尊敬的师长与慈父的去世给年轻的勃拉姆斯带来的心灵震动是完全可以猜测的。

1856年2月2日,勃拉姆斯收到他哥哥弗利兹的急电,要他马上赶回汉堡,因为母亲病危,勃拉姆斯出发得太迟了,母亲在痛苦中等待儿子的到来,但却没能活着再见一面。勃拉姆斯沉默了,他不与朋友们会面,埋头于安魂曲的写作,这是献给妈妈的歉意和祈祷。克拉拉·舒曼曾写道:“虽然他从来不肯谈及,但我们都相信勃拉姆斯是在《安魂曲》中与他母亲对话。”[3]《德语安魂曲》决非普通的教堂音乐,这可以从勃拉姆斯没有采用标准经文看出,他亲自选择了《圣经》经文,使作品的意境更接近他的哲理——人应当坦然面对死亡。

青年勃拉姆斯的油画像

1866年8月,勃拉姆斯完成了安魂曲的6个部分,1867年12月1日《德语安魂曲》开头3个乐章在维也纳首演,但却遭遇了失败,人们对作品反应冷淡。勃拉姆斯重新改写了部分音乐,并完成了另外几个篇章,1868年4月10日(复活节),《德语安魂曲》在伯梅首演,这次演出获得了巨大成功,更为勃拉姆斯赢得了真正的声望。就在演出后的第二天,勃拉姆斯来到母亲墓前,伫立良久,他献上了《德语安魂曲》的总谱,回家后勃拉姆斯为安魂曲增加了一段非常抒情的动人篇章,就是现在的第五部分《你们现在也是忧愁》(IhrhabtnunTraurigkeit),勃拉姆斯此刻是多么深情与忧伤。1869年2月18日,《德语安魂曲》在莱比锡布商大厦完成了它的第三次公演,这才是今日我们听到的《德语安魂曲》。

乐曲赏析:勃拉姆斯《德语安魂曲》

作品开始的情绪是柔和的,带着淡淡的哀伤,有评论家称之为宁静中的升华。在低音乐器心跳节奏般地轻柔伴奏下,F大调的主题由大提琴、第二小提琴和中提琴轻声细语呈现在我们面前。

接着,合唱在平静的气氛之中安详地唱起“因为他们必得安慰”的词句,勃拉姆斯将这句唱词写得异常动人、甜美,我们可以将该唱段看做整部《德语安魂曲》的主题。

勃拉姆斯要表达的是痛苦与悔恨之情,接下来的唱段“流泪撒种的,必欢呼收割”使用了前面的主题,但最后一句“必欢欢乐乐地带禾捆来”转到了更远的降D大调,速度也更加缓慢了。在随后的重唱里开头的短小主题(“哀恸的人有福了”)得以再现,在合唱“他们必得安慰”的歌声中音乐被推向**,然后在竖琴轻柔的伴奏下,音乐渐渐隐去。

第二乐章类似一首葬礼进行曲(虽然勃拉姆斯使用的是34拍),女低音、男高音与男低音用他们最低的声区演唱出第一句“凡有血气的,尽都如草”,随后女高音声部进入。这段音乐的旋律听上去十分古朴,使人不禁联想起中世纪古老城堡中沉闷的送葬游行。

接下来的唱段情绪上稍微热情、活泼了一些,“弟兄们啊,你们要忍耐”一段类似古老的教会素歌,情绪上则更加激动。而那个庄重的葬礼进行曲主题始终以不同的面目出现,最后“唯有主的话是永存的”被勃拉姆斯写成一段精彩的卡农,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喜欢散步的勃拉姆斯

第三乐章开头就是男中音独唱“耶和华啊,求你教我晓得我身之终”,合唱以庄严的众赞歌相呼应。随后,平静的气氛被乐队的一声呐喊打破,勃拉姆斯采用了第一部分出现过的主题加以发展。

接着,勃拉姆斯为合唱创作了一段漫长的、同时也是全曲最为经典的赋格《正直的灵魂在神的手中》,规模宏大,气势恢宏,效果华丽、辉煌。

第四乐章具有迷人的气质,使人们不禁想起勃拉姆斯那些精美的艺术歌曲。经历了前面庄严的情感洗礼之后,这段音乐犹如一缕阳光透射云层照耀大地,给人以希望与憧憬。

第五乐章是勃拉姆斯在首演之后追加出来的一段,从实际效果来看,勃拉姆斯似乎是为了调节一下作品浓郁的悲剧气氛,开始就是女高音唱起动人的一句“你们现在也是忧愁”,这一主题出现在G大调上,随后合唱加入,情绪上更加乐观起来。

《母亲怎样安慰儿子,我就照样安慰你们》是一段动人的音乐,在母亲墓前勃拉姆斯带着悔恨交加的心情构思了这一主题,女高音婉转哀怨的歌声与合唱相呼应,在乐队近乎透明的织体之上营造出令人惊叹的美妙效果。

在一段牧歌风格的唱段之后,戏剧性的第六乐章开始了。这个段落就是我们熟悉的天主教弥撒中的《震怒之日》(Diesirae),死亡降临,合唱团与乐队共同发出最后的呼喊“死亡啊,你得胜的权利在哪里?”情绪越来越紧张激动,勃拉姆斯还穿插了一段激烈的四声部赋格,将音乐推向凯旋的**,最后作品在一个渐渐加速的庄严合唱中结束。

[1]1793年1月21日路易十六夫妇被送上断头台。

[2]七月革命,1830年法国推翻波旁复辟王朝的革命,查理十世于1830年7月颁布限制言论自由、解散众议院的法律,法国举国震惊,27日巴黎人民起义,成立临时政府,8月2日查理十世被迫退位,路易·菲利浦建立七月王朝。

[3]勃拉姆斯同母亲的关系一直不和,他认为父亲根本就不该娶他母亲,勃拉姆斯甚至要求父母分居。而这次奔丧的经历却使勃拉姆斯体会到了失去亲人的痛苦,在同父亲促膝长谈之后他更加理解了自己的母亲,也就更加深了悔恨的情绪,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德语安魂曲》是一部表达歉意与忏悔的深情之作。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